产业布局杂乱无章,主业优势不明显,过去叫浮肿,现在叫生态;过去叫非相关多元化,现在叫生态化反。社会自有其内在规律,不会因为你起了一个新名词就特别眷顾你。
作者:刘步尘
我多年前就曾表达过一个观点:考一个100分,比考10个60分重要100倍。而乐视,正是那个考10个60分的学生。
止于目前,关于乐视的各种负面信息仍在源源不断地流出。
最新消息是,11月25日,媒体报道乐视移动老总冯幸将离职,但当天乐视即“辟谣”,称“无中生有”。
就在11月24日,新京报刚刚报道,台湾代工企业仁宝电脑发布公告,称截至2016年9月底,乐视对仁宝的欠款总额达人民币17.9亿元,其中逾期180天以内的金额约9.2亿元。有趣的是,仁宝电脑随后发布声明,称已与乐视协商还款计划。
而三天前的11月21日,新京报曾经报道,乐视原计划投资400亿元的天津蓟县乐视超级生态城,至今并无任何动工迹象。
我们看2016年的11月乐视是怎么度过的:
11月2日,微信公众号“独占鳌投”发布:“传乐视欠供应商一百多亿被拒供货,乐视股价大幅跳水”。
这条消息被认为是乐视危机的源头、导火索。
11月3日,乐视网发布声明,称“旗下各业务线与供应商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不存在拖欠巨额款项情况”,“传闻毫无事实依据,属于不负责任的抹黑造谣”。
现在看,乐视官方声明多么不靠谱!
事实上,乐视官方发表该声明当天,我即在新浪微博做出评论:“假如乐视确实被造谣抹黑,乐视应该拿起法律武器追究造谣者责任,而不是采取干嚎式谴责。”
显然,深知事实真相的乐视,哪里敢动用法律的武器。
11月6日,形势急转直下,乐视控股CEO贾跃亭发布5000字长信,承认乐视LeEco战略烧钱扩张太快,已导致资金与组织面临极大挑战,并称“乐视将告别快速扩张模式”。
这一长信,被外界解读为“等于贾跃亭承认了乐视存在巨大资金危机”。
至此,乐视资金危机全面爆发,并一发不可收拾。
11月6日当天,一张疑似雷军微信的截图在网上疯传,雷军称,“昨天,几个大供应商和我说,乐视欠款总额在150亿以上,四五家供应商欠款在10亿以上。明天估计有四五家开始起诉……”
当天,乐视生态即作出反击,称“乐视墙从未垮,加把劲也白搭……做人一定要积德。”
11月7日,钛媒体发布《赵何娟:乐视会像当年德隆一样大崩盘吗?》,该文将乐视和当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德隆放在一起,且使用了“大崩盘”一词,文章被迅速传播,影响力甚巨。
11月8日,乐视网(300104)发布澄清公告,称经核查,公司目前运营一切正常,各业务线与供应商均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未出现所谓的拖欠供应商款项事件,更没有缓发员工工资,停止出货来筹集现金流的情况。并称公司将对钛媒体采取法律措施,甚至申请刑事立案,维护公司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显然,乐视网该声明明显带有恐吓性质。
但大多数人认为,钛媒体文章基于事实进行合情合理分析,属于学术评论性质,不存在所谓杜撰、污蔑、误导。我个人倾向认为,乐视对钛媒体采取法律行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假如乐视针对钛媒体采取法律行动,等于再一次将自己的危机事件暴露给媒体及社会公众,是十足的失策。
事实上,和内华达州财长直称“乐视就是庞氏骗局”相比,钛媒体文章对乐视的杀伤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说出事实也算造谣抹黑,乐视首先应该起诉的不是钛媒体而是内华达州财长。
11月17日,新浪科技报道,内华达州财政部长丹·施瓦泽(Dan Schwartz)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直称:“乐视就是一个庞氏骗局”。
施瓦泽在接受新浪科技驻美国记者专访时,阐述了他对乐视、贾跃亭以及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的看法,他说:乐视宣布了太多的扩张项目,而他质疑乐视根本没有钱来推进这些项目。他表示,法拉第未来在内华达的工厂已经拖欠了三个月工程款,导致施工方被迫停工。他认为,贾跃亭的庞大生态梦想无法实现,乐视的盈利情况太差,而且也不能用创业公司来看待乐视。
而就在前一天的11月16日,法拉第未来刚刚发布声明,称法拉第未来内华达工厂停工属于误读,“FF工厂从未停工,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并将于明年2月进入建设的第二阶段,同时声明首款量产车可能将于2017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亮相。”
贾跃亭投资10亿美元的美国汽车工厂到底建得怎么样?《财经》杂志美国特派记者11月10日驱车前往现场查看:
Faraday Future北拉斯维加斯电动汽车厂的存在。这个工厂坐落在北拉斯维加斯城市经济复兴计划的核心区Apex,但是当地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这个汽车厂,甚至临近的工业企业和军事设施的工作人员也鲜有人听说。
11月10日,《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 整个厂区被三个大门分成三个区域。工厂并未停工,但午时刚过,只有一两台施工车辆在工作,在办公楼里能看到一些工作人员。工厂在今年4月宣布奠基开工,但《财经》记者看到,目前整个厂区只有两栋很小的白色建筑和一个蓝色的大型集装箱,现场显得冷清,但工厂仍然在维持运转。看上去,这是一种把成本降到最低的低速运转。
《财经》的表达方式很委婉:“看上去,这是一种把成本降到最低的低速运转”,显然,这是“差不多处于停工状态”的另一种表达。
乐视汽车的美国工厂如此不堪,今年8月10日被乐视高调宣布投资200亿元的浙江德清莫干山乐视生态汽车超级工厂,情况是不是更好?
11月17日,媒体前往探营:因为尚未开工,整个工业园显得很冷清。一开上创业大道,两侧近万亩的露天矿地在眼前铺展开来,望不到边。矿地很空,没有任何机器和人员在作业。
显然,这个更糟糕。
就在乐视资金危机爆发一周之后的11月13日,贾跃亭发布了一条兴奋溢于言表的微博:“粮草先行,生态战略第二阶段坚实起航,Mark一下。”
这是要找到钱的信号。
11月15日,果然有好消息传来,乐视发布: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等一行出现在乐视大厦,代表贾跃亭在长江商学院的部分同学与乐视签订投资协议,投资6亿美金。第一期资金3亿美元,12月中旬前全部到账。资金全部投向乐视汽车。投资方包括恒兴集团、海澜集团、敏华控股、鱼跃集团以及绿叶集团等十余家公司。
两天之后的11月17日,情况发生逆转。敏华控股发布澄清公告,称本集团现阶段并未亦无计划对乐视进行任何投资安排。
刚刚拨云见日就遭遇敏华控股当头一棒,资本市场对乐视未来继续充满忧虑。
乐视到底欠了供应商多少钱?除了上述仁宝电脑,还有11月17日瑞声科技董事总经理莫祖权发表声明,称“在乐视欠款问题得到解决以前,公司不会考虑与之交往”。
11月的乐视也有好消息,只是这好消息的成色不足。
11月23日,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校友计50人,于感恩节当天到访乐视大厦,其中包括银禧科技董事长谭颂斌、清创科技孵化器总裁丁华民、府谷煤化工集团总裁石磊等。
但50人到访的结果是什么?乐视方面没有披露。
还有,关于乐视浙江莫干山200亿元汽车产业园项目也有了新的说法,据说,位于该产业园将在年底动工。
这,就是贾跃亭和他的乐视2016年11月份的幸福生活。
你发现没有?乐视的2016年11月,基本上就是在“欠款——辟谣”、“欠款——辟谣”、“欠款——辟谣”的一系列循环往复中走过来的。
我在想一个问题:假如关于乐视欠款的传言都是假的,为什么这么多虚假消息这么巧都发生在了乐视头上?
只有一个合理解释:不是公众和媒体冤枉了乐视,而是乐视官方一直在撒谎抵赖而已。在乐视观念里,凡是对乐视不利的,不管是不是事实都要否认。
这就是乐视的愚蠢之处:倒退二十年,你可以用信息不对称掩盖真相;在互联网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一切信息都是透明的,如果你的思维还停留在信息垄断时代,不仅愚蠢而且必败。
贾跃亭虽然架构了一个超越时代思维的生态模式,但他面对舆情时的心态却仍然停留在二十年前的信息垄断时代。
还有,乐视官方声明的公信力,已经彻底破产。
乐视危机总根源:“生态化反”
为什么乐视这么缺钱?因为乐视太多地方需要花钱,而企业一直未培育出盈利能力。
为什么乐视这么需要花钱?这是由乐视三大板块、七大子生态的所谓“生态系统”决定的。
而这一切,最终都可归结于一个点,贾跃亭的“生态化反”理论。
所谓“生态化反”,通俗地讲就是,及各生态之间可以产生化学反应。至于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贾跃亭一直没说明白。
依照贾跃亭的逻辑,要实现生态化反就必须架构更多的生态,越大越好。
于是我们看到,乐视摊子越铺越大,形成了三大板块、七大子生态的局面。这么大的摊子,别说完全没有盈利能力的乐视难以支撑,恐怕华为这样盈利能力超强的公司,都未必能支撑下去。
然而贾跃亭一贯自信:只要模式被大家认同,钱根本不是问题。
问题是没钱。
今天,越来越多人认为,乐视的病根恰恰在于生态模式。
奇怪的是,贾跃亭总想自造一个生态出来,殊不知每个企业本来就是社会大生态的一部分,这就是社会分工,没有人可以包打天下。成为社会大生态的一部分,比自己独造一个生态出来风险小得多,全世界的企业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们至今看不到哪个公司自造一个生态而且成功了,至今没有这样的先例。
贾跃亭说,乐视模式一般人看不懂,“看懂乐视模式需要15年”,这恰恰说明乐视模式不是一个清晰的模式,真正清晰的模式,一定是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比如近年来蓬勃兴起的专车模式。
如果你创造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需要15年才能看明白,你将是非常危险的,没有人会给你15年的时间让你证明自己。
我们已经无法预知明天的乐视会不会爆出新的欠款新闻,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乐视害的是综合症,是全方位危机,摁住葫芦浮起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用。
你的摊子铺得越大,你的系统风险就越大。这次由乐视手机欠款引发的资金危机,已经波及到了乐视汽车、电视、体育等产业,就是证明。
产业布局杂乱无章,主业优势不明显,过去叫浮肿,现在叫生态;过去叫非相关多元化,现在叫生态化反。社会自有其内在规律,不会因为你起了一个新名词就特别眷顾你。
不过,贾跃亭运气还算不错,这一次,乐视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摇摇晃晃好几下总算没倒。但是下一次呢?贾跃亭还能这么幸运吗?
事实是,止于今天乐视危机仍在持续中,乐视巨大的资金缺口到现在为止并未找到足够填补缺口的资金。别说6亿美元,就是16亿美元也不够。更为要命的是,乐视没有造血能力,靠输血活下去,世界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输血只能应急,造血才有未来
目前,乐视最大问题仍然躯体没有造血能力,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出有造血能力的可能——当然,乐视网除外。事实上,乐视网的盈利也值得怀疑。
据《财经》统计,近年来乐视各种融资总额高达700亿元,700亿的巨量资金给乐视带来了什么?一个危机四伏且备受诟病的企业吗?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假如乐视把这700亿元的融资集中投向乐视手机、电视两大产业,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我敢保证,乐视手机一定能跻身中国手机前三,乐视电视一定能把中国一半以上的彩电企业打死。
但是,这个结果并没有出现。
因为乐视多线出击、全面开花,导致乐视产业无法聚焦,主业优势不明显,资金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这就是我多年前讲述的一个观点:考一个100分,比考10个60分有价值得多。
10月25日,乐视网公布三季报,1-9月乐视网实现营收167.95亿元,同比增长100.5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79%。
如果独立地看这个成绩,应该说还不错;如果把这个成绩放在乐视三大板块、七大生态的大盘子里看,这个成绩实在形同鸡肋。
4.71亿元的利润,恐怕让乐视七大子生态中任何一个公司都烧不了一个月。
乐视的生态布局,和当年中国的“大跃进”很相似,钛媒体把它类比成当年的德隆其实并不为过。乐视高层很忌惮这一类比,很大程度上是担心人们生产不良联想,说白了还是心虚。
贾跃亭5000字长信称,乐视将进入“第二阶段”,告别烧钱扩张聚焦现有生态,除了乐视汽车,乐视将在资金投入上全面收缩,精简开支、强化成本管控意识和经营意识,保证生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并快速增长。
贾跃亭称,乐视超级电视生态将进入全面盈利期。
但贾跃亭同时声称,乐视的生态战略不会改变。
显然,贾跃亭的逻辑经不起推敲。
乐视汽车比乐视电视、乐视手机烧钱得多,乐视汽车战略不变,则乐视资金紧张局面将持续存在下去,甚至不排除引发更大资金危机之可能。
贾跃亭要求乐视电视产业必须盈利,问题在于,一个产业能否盈利是经营的结果,和领导人要不要求无关。揠苗不能助长,只能让苗死得更快。
我倾向认为,乐视超级电视经营模式决定了它五年内难以盈利。乐视电视非要盈利,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全面放弃低价(免费)模式,全面提价,而这等于拆掉了乐视存在的根基。须知,乐视电视销量上升很快,正是基于低价亏损模式。
进入汽车领域,是贾跃亭最大的决策失误
在一次演讲中,贾跃亭这样说:“上周二我在办公室向窗外拍了一张照片,看看令人绝望的雾霾,大家肯定感同身受……雾霾更让我感觉到,我们C计划(指乐视超级电动汽车计划)的紧迫性,我们需要全力推进。”
把产业布局和情怀生硬地联系起来,是很可笑的。
情怀不能当饭吃,关键是你得有钱。
贾跃亭投资的美国汽车工厂,被内华达州官方证明是个“潘氏骗局”;国内的200亿元汽车产业园,至今仍然荒草一片。
这就是现实。
一个细节已经折射出了什么。10月19日,乐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有史以来最为高调的汽车发布会。但是,这场汽车发布会却没有汽车。贾跃亭的解释是,两辆参会的汽车,一辆在来的路上“碰巧”出了车祸,另一辆“碰巧”赶上飞机晚点。
这可能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自圆其说了。
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进入汽车领域,是贾跃亭诸多决策中最具风险的决策,它有可能成为率先倒下的那张多米诺骨牌。
这是由汽车产业本身属性决定的,也是由乐视在汽车领域完全没有任何积累决定的。
和手机、电视相比,汽车产业属于典型的“双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都非常高。恰恰这两块正是乐视的短板,尤其前者。
你手机、电视做不好,大不了消费者用起来不爽,或者干脆买了不用,不会涉及到人身安全的问题,但汽车不同,它直接关乎人身安全,因此,人们对购买汽车要在乎得多。
试想,一个大跃进式赶出来的汽车,你敢开吗?你敢坐吗?
尤其自动驾驶汽车,如果技术轻易可以解决,为什么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美国的街道上行驶了几百万英里仍然没有规模生产?
如果汽车产业可以轻易实现盈利,为什么特斯拉汽车上市13年至今才刚刚打平?是特斯拉的产品没有竞争力?是马斯克不善于成本管理?
即使这些短板统统都不存在,站在经营角度看,汽车前期投入及运行过程中的投入都非常巨大,我想问乐视的是,巨量的资金从哪里来?
贾显然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其对汽车的表达和董明珠如出一辙。
董明珠说,“我一定要做新能源汽车,为我们中国的雾霾彻底改变,我必须进军这个行业。”但是一周之后,她的汽车梦就因为收购珠海银隆失败而碎了一地。
我很纳闷: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怎么还有这种近乎可笑的情怀式决策?我一直认为,企业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是一个审慎的、科学的、严谨的、理性的论证过程,怎么雾霾也能成为一个企业进入一个全新领域的决策依据?
进入汽车领域,有可能让贾跃亭此前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而放弃汽车产业,是当下乐视最明智的选择,切勿为了面子硬撑着往前走。
进军美国市场,是贾跃亭第二大决策失误
进军美国市场,在我看来,是贾跃亭仅次于进军汽车领域的第二大决策失误。
这是由美国市场自身所拥有的特质决定的,也是由乐视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决定的。
单说乐视引以为自豪的低价竞争策略,在美国市场就不可能有未来。
乐视曾在国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其彩电“一台低于成本价400元销售”,如果这一策略延伸至美国市场,等于不打自招“我的产品有倾销嫌疑”。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产品倾销被视为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也许,乐视会把它解释为“这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成本策略,但是美国政府可不会依照你的解释作出它的判断。
这实际上意味着,乐视电视的价格领先模式很难复制到美国市场,即使不被反倾销,也有可能沦落为三流品牌,就像它收购的Vizio品牌那样。
内容强大是乐视自诩的另一大优势,这一优势在美国市场同样不成立。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内容生产大国,乐视的内容不可能比美国本土更强大。还有,乐视的内容,符不符合美国人的价值观?能不能被美国人接受?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总之,像乐视这样采取大跃进的方式实施国际化,是非常非常危险的。类似的情况早在多年前就已在中国彩电企业身上发生。须知,国际市场开发的难度只会比国内更大而不是更低,尤其像美国这样全球门槛最高的市场,没有金刚钻真揽不了瓷器活。
以海尔为例,在美国市场耕耘了差不多20年,仍然没有跻身主流市场,不得不通过收购实现对美国市场的曲线占领。如果美国市场像乐视想象的那么好打,或许海尔早就成为美国家电第一品牌。
乐视危机仍在持续,远未到结束那一天
11月上旬,一位乐视控股高层在接受《财经》采访时称,“乐视危机能否解决,就看两周内。”
显然,他低估了乐视危机的严重性。
止于11月底,乐视危机不是已经结束或即将结束,而是仍在发酵中。
道理再简单不过,面对巨额欠款(100亿—150亿元)乐视急需要外部资金输血。但是至今,贾跃亭仅筹措到6亿美元(而且这6亿美元是分两笔到账,第一笔最快12月中旬到账),显然,这个数字太小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乐视到期及逾期应付款会越来越多,乐视从哪里筹措到这么多钱支付欠款?这还不算在美国建工厂需要付款,收购Vizio需要付款,以及启动浙江汽车产业园需要付款。
因此,以为贾跃亭借到几亿美元危机就过去了,显然是太天真了。
而乐视既有产业不可能在未来三年实现实质性盈利,而且即使实现盈利其盈利能力也不足以填补乐视需要的巨大资金黑洞。
我们需要创新型企业,我们呼唤创新型企业,我们对创新型企业心怀敬意,但我们不需要以创新之名行蛮干之实的企业。
国际社会对创新型企业同样充满敬意,但是,国际社会对创新型企业的理解是技术与产品创新,而非所谓商业模式创新。中国最伟大的公司华为领导层说过,模式创新属于低级创新,真正的创新是技术域产品创新。
乐视危机什么时候结束?没有人能够知道。对于乐视这种高风险企业来说,你永远也不知道倒闭和明天哪一个先到来。
有人问乐视最终的结果会不会被财团收购,贾跃亭坚定地称,乐视“要么伟大,要么死亡”,绝不会被第三方公司收购。显然,这不是一个理性的态度。
贾跃亭和董明珠,无疑是2016年度中国公众关注度最高的两位企业领导人,他们领导的企业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危机,绝对不是偶然的。
有人评价此二人,说“贾跃亭和董明珠都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应该说,这个评价是准确的。
所不同的是,格力的问题,尚非伤筋动骨;而乐视的问题,要严重得多。
(作者为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微信ID:zwgl1991)
本文为刘步尘授权中外管理新媒体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