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的考古发现或许对于人们了解恐龙到鸟类的进化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重构的窃蛋龙图像 图片来源:《科学报告》
一项最新的考古发现或许对于人们了解恐龙到鸟类的进化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江西赣州地区的晚白垩世地层中(距今6600万年到7200万年间)发现了保存独特的新窃蛋龙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泥潭通天龙”。
该项研究的论文发表于11月10日自然(Nature)杂志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据了解,化石的发现地是江西省赣州三中的建设工地,工人在爆破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块化石。研究人员推测,这只恐龙生前最后一刻可能是误入泥坑而无法逃脱。
“发现时,该恐龙头部上扬,前肢向左右两侧伸展,说明它在泥潭中挣扎求生,直到死亡并最终保存为化石。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这种姿态保存的窃蛋龙类化石。” 论文作者吕君昌说。
他指出,除了尾部、部分前肢和后肢远端缺失外,化石基本架构完整,尤其是头部、颈部及前肢的近端保存精美。
吕君昌还称,命名为泥潭通天龙,是因为化石发现地点位于赣州地区的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风景区,而种名’泥潭’则喻指恐龙在泥潭中挣扎的情景。
公开资料显示,窃蛋龙是一群生活在亚洲和北美白垩纪时期的长羽毛恐龙,在亚洲分布广泛,是白垩纪晚期陆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窃蛋龙小的只有火鸡大小,大的可达8米长,部分头顶有冠。原始窃蛋龙类群的头骨具有牙齿,进步类群的牙齿已退化,转而具有类似鸟类的喙状结构。
这篇名为《亚洲窃蛋龙的多样性——以独特姿态保存的窃蛋龙类新种的发现》的论文写道,区别于其他的窃蛋龙类,最新发现的“泥潭通天龙”的生活习性和鸵鸟很类似,头短而高,有一些头上还有冠,用以吸引异性;圆顶形的头骨最高处位于眼眶后上方,前上颌骨前边缘有明显的凸起。
“过去几十年来,江西赣州这个地方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尤其是窃蛋龙,包括江西龙和南康龙等,可以说是中国的加拉帕戈斯,而且因为这个新属种的头部结构奇特以及埋藏姿势怪异,很引人注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位博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西面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地,被外界称作是独特的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和陈列室。
(最新发现的窃蛋龙化石。图片来源:《科学报告》)
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本次考古研究团队成员、爱丁堡大学布鲁萨特博士的话称,现代鸟类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类似通天龙这样的化石让我们得以瞥见鸟类的祖先到底都是什么样子。
他说:“窃蛋龙并非鸟类的直接祖先,但与后来进化成鸟类的恐龙的确拥有共同的兽脚类恐龙祖先,比如它们都有招摇的羽毛”。
在古生物学界,恐龙和鸟类的关系一直都是热门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有研究显示,兽脚类恐龙与鸟类的相似性仅仅是表面上的,是不同门类的生物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相似而出现的演化结果。
尽管考古学界尚不能就恐龙与鸟类的进化关系达成共识,但在研究者看来,来自中国南方的这些化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窃蛋龙类的系统演化,对于了解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供职于烟台市博物馆考古部的古生物学学者江泓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新恐龙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晚白垩世中国南方恐龙的种类,表明中国是窃蛋龙类的重要生存地区,也为研究窃蛋龙类的进化和辐射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
界面新闻试图联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参与本次考古发现的相关研究人员,但截止记者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艺术家重构的窃蛋龙。图片来源:《科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