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不同的进击之路。
文|产业家 思杭
编辑|皮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屋不智能,何以智能天下?”2021年,王飞跃发出了上述感叹。时间回到1990年,在王飞跃的毕业生聚会上:
在洛伊斯塔纳峡谷度假酒店旁的高档住宅区,有一间依山而建非常幽美的新居。王飞跃好奇地走了进去,发现住宅里安装了当时少见的电子家居和智能灯光系统。但这样一套家居系统,售价居然达25万美元,在当时的美国中产阶级一套200~300平方米的独栋房屋,售价也不过十几万美元。
这样高昂的售价让王飞跃意识到,智能家居必须是未来。在后来的十多年,出身计算机与系统工程的他,在智能家居领域不断探索,虽然与专业研究不相关,却一直时刻关注着该领域。
如今,身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之所以如此关注智能家居,是因为在他看来,智能家居是一个生态系统问题,正如文章开篇的发问。
智能家居不应该仅限于各种各样的物理机器人和智能单品,更应该是智慧化的智能家居,辅助人类生活、工作、生产和教育,形成智慧家居的生态体系,让人与机器各司其职。
比如,智慧家居可以监测主人的健康状态,从而规划出个性化的健康生活。
卫生间的镜子,可以反映出你的牙齿健康状态,可以监测你的舌苔状况。冰箱告诉你,在你的健康状况之下,需要怎么饮食,并做出定制化的配餐。
这是在健康监测场景的一个设想,在教育和工作、生产方面同样有智慧化场景。比如机器人和数字人帮助人类做基础工作,剩余的创造性工作交给人类完成,实现从“996”到“1023”。
当然,上述的设想还并未完全照进现实,但智能家居从智能化到场景化,已经提上日程。
4月27日,在上海举办的AWE展会(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互联网大厂、家电企业和通信厂商“三大阵营”纷纷释放“全屋智能”这一信号。其中,华为首次展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规划了双层空间超800平米的展台;海尔在现场搭建起“四大场景盒子”全场景智慧样板间,依托智家大脑打造娱乐、洗浴、睡眠等个性化场景。
当智能家居进入下半场,互联网大厂凭借着自身的流量红利收割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家电企业在向家装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也有其自带的流量优势和渠道优势;通信厂商借着“链接”优势,三大阵营在智能家居行业都各占鳌头。
然而,在“全屋智能”成为行业共识的当下,又将会成为市场的新选择?
疫情的复苏和政策的持续出台,让智能家居行业在2023年快速成长。
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相关国家政策层出不穷,据奥维云网统计,国家级政策与地方级政策共13条,包括推动智能家居技术融合、推动智能家居标准建设、引导智能家居产品互联互通等。
因此,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地,供给端市场逐渐规范,再加上需求端的政策引导,让智能家居行业在2023年蓬勃发展。
从资本市场看,智能家居行业热点频现,据中研网,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投融资事件数量达79件,其中,有11家企业上市,如萤石网络、涂鸦智能等。
所以,无论从政策层面看,还是资本层面,对于智能家居行业而言,2023年会呈现井喷式增长。最明显的趋势是全屋智能。2022年,智能家居从单品智能走向场景化的全屋智能,这一过渡升级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全屋智能赛道,聚集了阿里、百度、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也有海尔、美的、海信等传统家电厂商,还有欧瑞博、绿米、涂鸦智能、博联等新兴智能家居厂商,更有以华为为首的通信厂商。
以华为为例,在今年的5月18日,华为推出全新一代的全屋智能4.0,发布了业界首款空间穿越屏——智能中控屏S2,强化智能家居交互环节。除此之外,借助全新的智能MINI设备,可以做到实现任意地点、任意空间随处可控的意图转化。
从做法来看,华为利用1+2+N的系统架构,借助拼接乐高的方式将智能主机、智能中控和子系统进行连接,形成一种全屋智能化的整体体验。
华为的做法存在不可复制性。早在2022年3月,华为就首次推出搭载HarmonyOS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同时提出“1+2+N”构架;后来华为陆续推出了2.0和3.0,分别增加了后装解决方案,以及采用有线PLC技术的解决方案,实现干扰不断联。今年的全屋智能4.0,则是在之前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
在智能家居的生态伙伴建设方面,华为从2015年起就发布了HUAWEI HiLink协议、生态合作伙伴开放策略,以及在手机端通过华为智慧生活APP覆盖了数亿规模的用户群体,并随后通过HarmonyOS打通了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的底层技术、数据无缝覆盖与场景主动智慧服务能力。
除了华为,欧瑞博、美的、海尔和海信等也都有全屋智能,但各自的解决方案和所依赖的物联网系统都各不相同。其中,海尔智家在4月27日的AWE展会上展示了“四大场景盒子”全场景智慧样板间,依托智家大脑打造娱乐、洗浴、睡眠等个性化场景。
早在2019年,海尔就发布了“5+7+N”全场景定制化智慧成套方案,换道生态品牌,按下智慧家庭变革的加速键。在今年的AWE展会上,则是对技术与智慧场景进行了全新升级。
全屋智能典型玩家,来源:奥维云网
在智能家居行业,全屋智能是第一大趋势。然而,无论是单品智能,还是刚刚兴起的全屋智能,“孤岛现象”一直是被各方诟病的痛点,也是限制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据5GAI产业研习社针对智能家居产品中用户不满意原因的调研报告显示,操作复杂占比达52%,系统兼容性差达23%。可见,兼容问题已影响到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
直到2022年下半年,Matter协议的问世给出了新的解法。
这是一个由谷歌、三星、苹果等多家头部企业联合推出的智能家居互联协议,旨在开发、推广一项免除专利费的新连接协议,以简化智能家居设备商开发成本,提高产品之间兼容性,目前已有超过500家企业加入到Matter联盟当中。2022年下半年,国际组织连接标准联盟(CSA)宣布,面向智能家居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规范Matter 1.0版本正式发布。
在海外市场,兼容Matter的产品正在迅速增加,主要集中在智能插座、智能照明和智能遮阳等品类,增长趋势明显,同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但在国内市场,适配Matter协议的智能家居产品的数量还较少,未能真正实现解决智能家居生态壁垒的目的。但由于部分大牌厂商的陆续加入,破除“孤岛现象”也正在朝着目标迈进。
2023年将会有许多适配Matter协议的智能家居产品出现,在支持Matter协议的阵营中,有华为、立达信、OPPO、绿米、涂鸦、欧瑞博、Wulian、海尔、美的等众多国内品牌厂商。
在支持派阵营中,绿米是首批支持Matter协议的国内品牌,并已布局在Matter全屋智能领域的战略规划。2023年,绿米预计完成10+产品品类、160+ SKU产品支持Matter,包括即将上市的智慧家庭中枢M3、Matter over Thread系列产品,进一步丰富Aqara产品矩阵,并强调Aqara全系列产品的网关都可以通过OTA升级支持Matter协议。而绿米的这一做法,主要是希望通过加入Matter,走出“去小米化”的第一步。
另一个首批加入Matter协议的厂商是涂鸦智能,作为IoT开发平台服务商,涂鸦更关注平台连接智能产品的兼容性,期望帮助设备厂商以最小的成本快速完成产品配网与认证。从自身属性来看,其开放、兼容的特性与Matter协议天然更加契合。因此,涂鸦在2022年就发布了Matter解决方案平台,助力产品互联互通,帮助厂商低门槛生产和开发Matter设备。
最后一大趋势,随着全屋智能的到来,屏幕也正在走向智能中控屏。作为全屋智能中枢型产品,智能设备联动、智慧场景优化、人机交互、个性化定制等所有功能都将通过智能中控屏实现。同时,智能中控屏的普及正在打破原有的单品智能模式。
同时,智能中控屏将打破原有的单品智能模式,集成全屋多款智慧产品的核心功能,将包含家电设备的全屋智能产品全部连接起来,在一块或多块屏幕上呈现,并应用到不同场景之中,带动更多区域实现全场景智能。
从2022年到2023年,可以发现,智能家居的三大趋势——全屋智能、Matter协议及智能中控屏,都在表明智能家居正在进入下半场。
在频繁的市场动作背后,不同阵营的智能家居厂商又会走向何方?
在全屋智能赛道,华为是最与众不同的一家,大部分智能家居厂商都是以单品智能切入市场,而华为则始终高举“全屋智能”大旗。
从不同角度切入,最终的效果也会有大有不同。从单品智能切入到全屋智能的思路是“以点带面”,但出发点直接就是全屋智能,产品逻辑就是“以面承点”。
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以点带面”指智能单品的一个个智能点连接在一起,从点到面,如果智能单品数量较少,就需要将其接入路由器。但缺点就在于,路由器作为网关,一方面承载能力有限,另外一方面在户均WiFi时代,路由器连接的稳定性也大打折扣,更别说不同品牌之间设备的互联互通的问题。
而“以面承点”意味着,先将全屋的底层连接做好,并加入独有的智能主机作为全屋智能的中枢,这样就可以解决全屋连接稳定性和计算核心的问题。
这是华为作为直接做全屋智能的优势。此外,华为的另一大优势是在断电断网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连接。比如某智能家居APP在两个月内断网“崩溃”了两次,导致大量用户家中的智能设备陷入“叫开不应叫停不灵”的尴尬状态。
对此,华为全屋智能给出的答案是“有线PLC+无线WiFi”,两张网普及策略。
有线PLC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可靠”性,其连接稳定度理论上可达99.9%,能做到干扰不断联,这对于水电煤气等要求强安全的设备连接极为重要。甚至在极端外部断网的情况下,用户依旧可以通过场景和子系统双引擎支持断网可控的可靠联接。
其实,从华为入局全屋智能的时间就可以看出它为何选择这一发展路径。在华为做全屋智能的时候是2018年,与其他智能家居厂商相比,华为并不具备客户群体的优势。所以,华为要想突围,就必须在自己的基因优势基础上,做全屋智能的整体方案。而华为作为通信技术厂商,最擅长的就是链接,所以就选择了直接做全屋智能。
与华为相对的是有着庞大客户群体的家电厂商——海尔智家。
海尔作为一个家电企业,其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也在于它的基因优势,这方面集中体现在“智家大脑”。
早在2006年,海尔就开启了智能家庭的探索,先通过Uhome初涉智能家居,又于2015年成立了海尔优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来做智慧家电。更早之前,海尔的所有家电产业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所以对于家电智慧化的探索非常深刻。
十几年的探索,换来的是海尔的“智家大脑”。因为很多设备都需要用到听觉,视觉,语言等能力,那么每个产业就都要自己独立从头做研究就重复造轮子。所以,按照此逻辑,海尔做全屋智慧家庭体验,也就是把各个家电产业的研发成果融合起来。在智能家居下半场来临之际,讲一个全屋智能的故事。
最后一大阵营是,作为互联网企业的小米,从2021年到2023年,在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始终位于榜首。据IDC数据,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品牌分别是小米、海尔智家和华为。其中,小米市场份额最高,达到18.2%。在今年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中显示,小米是2023年2月智能家居APP月活用户规模最大的企业,高达6,686万。
小米最大的优势在于,入局早,抓住了大量的产业链机遇,再凭借着互联网企业的流量优势,在硬件生态做得风生水起。
小米最初入局智能设备的时间是2015年,当时在智能家居领域,连智能单品还未发展成熟,产业链上有着大量的整合机会。小米凭借着整合能力和流量优势,撑起了整个硬件生态。
而小米的众多生态链企业还要依靠其投资+孵化的方式,成功培育了一批生态链智能硬件生产商。这些生产商负责产品研发、生产和交付,而小米则利用其市场和渠道的影响力,以及对供应链的管控能力,为生态链企业提供销售服务。简言之,小米是其生态链企业的销售渠道商。
在小米帮助生态链上的产品销售的同时,在销售数据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测试出小米能够承受多大的销量冲击,以便帮助小米做扩产准备。另一方面,有助于小米销售指标平均值的提升。另外,小米在物流和仓储的优势也帮助了小米作为其销售渠道商的能力。
然而,不少小米生态链企业都有正在“逃离”小米之势,据多方了解,主要原因是帮小米代工不赚钱。但如果真正离开小米,这些企业也将无法享受小米作为互联网大厂的巨大流量红利。而且小米作为“中间商”,要为这些生态链上的企业负责,从生产线的建设到质量把控,都要覆盖,这些都会加重小米的运营压力。
总言之,华为的优势在于平台搭建,重在链接;小米的优势在于硬件生态,重在互联;而海尔则重在资源整合。
在研发模式和销售模式上,小米则与海尔、华为不同。海尔和华为是全部自研,而小米则是完全通过米家生态链上的企业进行研发、生产。作为早期的家电企业,海尔更是有着数十项专利。
但在销售模式上,小米作为互联网大厂,有巨大的流量优势和供应链优势,所以天然是一个不错的销售渠道商。对此,华为的选择是,先于苏宁等渠道商合作。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解决家电行业痛点的方式,吸引海尔加入华为阵营。
但问题在于,家电的品牌集中度高,但在长年的市场厮杀中,各品牌之间的戒备也非常之深。华为无论先找哪个家电品牌合作,都很可能面临不被其他品牌接受的局面。所以,华为率先选择与苏宁这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渠道商合作。至于选择阿里系的渠道,原因更简单。在阿里的参与和协助下,这些渠道的数字化程度更高。
最后,在家电企业中,海尔属于首批从“家电”向“家装”转型的企业。这种跨界在家电行业展现出的是一种“渠道改革”,也叫“去中间商化”。具体而言,从用户的角度理解,相当于跳过了“装修公司”这一中间商环节。海尔智家能为用户带来全流程、一站式的家装体验,避免了不同厂家互相推诿和扯皮现象。
最重要的是,对于海尔智家企业而言,“去中间商”意味着摆脱了层层压货、层层分销的传统模式,是一场让品牌可以直面消费者的变革。
在所有企业都在 All in 物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大厂、家电企业和通信供应商在智能家居领域各占鳌头。当智能家居进入下半场,基因不同的三大阵营纷纷投身于全屋智能,最后又将花落谁家?
以下两组数据给出了答案。
第一组数据来自IDC,展示的是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份额排名,前三名分别是小米、海尔智家和华为。其中,小米市场份额占18.2%,同比增长32.4%;海尔智家市场份额为15.4%,同比增长30.8%;华为市场份额为12.8%,同比增长52.7%。
第二组数据来自QuestMobile,数据显示,小米、华为凭借手机端的用户基础和互联生态,抢占先机;海尔智家则身居末位。从2023年2月智能家居APP月活跃用户规模看,小米的用户规模达6,686万;华为2889万;海尔智家仅有483万。
从2021年和2023年两组数据,对比可以得到,小米始终位居榜首,但海尔智家的成绩则较为惨淡,地位直线下降。
首先分析小米和华为,两者的资源和能力不同,选择的战略路径也各不相同。小米选择了后装市场,而华为则选择了前装市场。其实,战略路径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市场竞争格局。因为后装是一个存量市场,前装是一个增量市场。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在打法上难点也不相同。
实际上,从资本和技术沉淀角度出发,小米不如华为实力雄厚。但小米的优势在于入局早,这些年来积累了一整套智能硬件体系,在智能家居市场还是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能够快速启动并经受住考验。
而华为的撒手锏,是快速集成的技术和决心。但在存量市场,天然有不成熟的属性。前装市场上的智能家居应用不成体系,很多家居产品连电动化都没有实现,更遑论智能化。这也成为了华为与小米直面竞争时的弱势。
最后,海尔作为从家电企业向家装企业转型的代表,虽然做了“去中间商”这样的渠道改革,但在智能家居行业,更重要的是,实际场景应用。海尔智家推出全屋智能是基于现有的单品智能,将一个个智能点连接起来,但这样的劣势在于,有些家电海尔还没有更智能化的应用,所以没办法推出相应的全屋智能场景。最后的结果导致,做出来的场景逻辑像是空中楼阁。
海尔在转型的过程中,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家电有着单品销售、低复购率的先天不足,若与智能家电结合售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形成竞争力。
从目前的市场战略和竞争格局看,小米所代表的互联网大厂阵营要略胜于海尔和华为。但从长期来看,华为和海尔都有更大的胜出希望,也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