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元化的卡司是一个大胆的选择,但遗憾的是,革新浅尝辄止。真人版《小美人鱼》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剧情平平的故事。
《小美人鱼》剧照(来源:豆瓣)
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2019年,迪士尼宣布真人电影《小美人鱼》的女主角爱丽儿将由美国非裔歌手、演员Halle Bailey饰演,从那时起,这部电影一直深陷争议。这让人们意识到,翻拍作品无法完全复刻童年回忆可能激起怎样激烈的观众反应,以及种族歧视可以多么轻易地被包装为怀旧。
所谓怀旧,怀的是什么呢?如果剥离童年滤镜回看1989年上映的原版动画《小美人鱼》,我们其实很难不注意到它的陈旧——在一些家长认为《小美人鱼》原著宣扬“恋爱脑”因此不适合给女孩阅读的当下,迪士尼的这部动画电影甚至进一步剔除了安徒生原著的悲剧性和哲学性,用音乐剧的形式和大团圆结局层层包裹起了保守的内核。
真人版《小美人鱼》有意识地顺应了观念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来说,选择Halle Bailey出演爱丽儿就是主创团队的一个宣言:这将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全新作品。它没有观众想象得那么糟,但问题是,它也没有主创承诺得那么好。
更多元化的卡司是一个大胆的选择,但Bailey饰演的爱丽儿恐怕是这部电影少数展现新鲜思维的部分之一,她的演技依然有待提高,但她的歌喉令人倾倒,整体而言能让观众沉浸在爱丽儿的故事中。但遗憾的是,革新浅尝辄止,真人版《小美人鱼》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剧情平平的故事。
众所周知,《小美人鱼》改编自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作品《海的女儿》。其实许多迪士尼动画片都取材自童话,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7)、《灰姑娘》(1950)、《睡美人》(1959)、《美女与野兽》(1991)等。在童话研究学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语与比较文学终身名誉教授杰克·齐普斯(Jack Zipes)看来,自《白雪公主》起,沃尔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开创了用彩色技术把百老汇音乐剧和好莱坞电影融汇进童话故事、并将其演绎出来的创作范式,对童话传统的当代演绎产生了深远影响。
齐普斯认为,迪士尼去世之后,他一手打造的乌托邦愿景与使命延续了下来——重塑童话,驯服其中“邪恶”、“复杂”、“不洁”的元素,让孩子眼中的世界更纯净安全。在这一层意义上,迪士尼可谓格林兄弟的完美“门徒”,他增强了19世纪的父权制观念,保留并继承了格林兄弟对女性仁慈刻板的态度。齐普斯指出,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美女与野兽》,迪士尼动画作品遵循着一个程式化的模式:
“一首开场歌曲宣布女主人公的向往;年轻的女性总是贞洁与甜蜜的,是被邪恶势力俘虏或监禁的受害者;正如《美女与野兽》中那样,滑稽动物或动画形象总是在试图帮助受迫害的女主角的过程中提供喜剧效果;而在某一时刻,男性英雄总会随着一两首浪漫歌曲被引入;由于女孩无法拯救自己,英雄被要求战胜女巫、诡计多端的巫师或愚蠢的野蛮人所代表的邪恶势力。”
已有评论者注意到,迪士尼动画中公主形象的嬗变忠实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认知变化。在迪士尼的公主谱系中,《小美人鱼》属于1960年代-2000年“迪士尼动画复兴时代”的作品,与更早期的迪士尼公主电影相比,这一时期的女主更积极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以2023年的目光回望《小美人鱼》,已不难发现价值观上的陈旧。2019年,要不要给女儿读《海的女儿》曾在中文社交网络上引起激烈争论。有一种声量颇大的观点认为,所有有着幸福快乐结局的王子公主式童话都不适合讲给女孩听,因为女孩不能只是“年轻美丽柔善可欺”,嫁人亦非女孩人生的唯一选择。事实上,与安徒生的童话原著相比,迪士尼的《小美人鱼》更符合上述批评描述的情况。在原著中,小美人鱼真正追求之物是通过与人类相恋获得不灭的灵魂,但王子并没有回应她的感情。在面对化为泡沫还是杀死王子重新变回人鱼的生死抉择时,小美人鱼选择牺牲自己,她也因这份高尚获得了命运的奖赏——成为天空的女儿,用善行创造出灵魂。
《小美人鱼》剔除了原著的悲剧性和存在主义思辨,将它简化为一个结局圆满的异性恋故事。小美人鱼爱丽儿对王子艾瑞克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真帅”(将王子救上岸时她又抚摸着对方的脸重复了一遍这句台词),对王子的迷恋构成了她离开海底世界的强烈动机。与之相对,艾瑞克对爱丽儿萌发的爱意也毫无铺垫。动画保留了小美人鱼与海巫婆交易,付出美丽的嗓音变身为人的情节(但省略了小美人鱼在陆地上行走如同踩在刀尖般痛苦这一恐怖的设定),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认为,这一关键情节象征着女性应该为了男人或融入社会而放弃言说的自由。必须指出的是,安徒生原著对此没有直接点明,反倒是动画片中的海巫婆乌苏拉对犹疑的爱丽儿直言不讳:
“你有你的外表,美丽的面孔,而且别忘了还有重要的身体语言。男人不喜欢说话太多的人,他们认为话多的女孩让人害怕。是啊,如果女孩不停地说话会多烦人。而且,亲爱的,整天说些孩子气的话有什么用?他们根本就不会对谈话留下什么印象,那些绅士根本就会避免谈话。他们喜欢内向的女人,这样女人才能抓住她的男人。”
真人版《小美人鱼》的时长比原版动画多了52分钟,增加了三首新歌,更重要的是,给整个故事添上了属于当下的时代精神。父女之间的代际冲突被提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爱丽儿不像动画版中那样那么“恋爱脑”,她对陆地的向往更多出于追求自我实现、摆脱父亲控制。此外,对爱丽儿与艾瑞克恋爱动机的解释也更加充分。爱丽儿第一次注意到艾瑞克并心生好感,是因为她听到了艾瑞克与仆人的对话,得知他与自己处境相似,渴望自由与冒险却被长辈阻挠。艾瑞克的形象也更加丰满,本片作曲艾伦·曼肯(Alan Menken)和林-曼努埃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为这个角色创作的独白曲《狂野未知的海域》(Wild Uncharted Waters)令人印象深刻。
爱丽儿与艾瑞克相处的戏份揭示了两人的意气相投,也展现了男主角对女主角的“倾听”与尊重:虽然爱丽儿无法说话,但她机智地向艾瑞克展示了自己关于海洋世界的知识,让他准确地念出了自己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在战胜乌苏拉的高潮戏中,是爱丽儿而非艾瑞克发挥了关键作用。爱丽儿操纵了轮船的方向舵——回应了她第一次浮出海面观察水手一举一动的细节——令船只的桅杆迎向乌苏拉刺死对方。电影最终的结局是爱丽儿与艾瑞克终成眷属,携手踏上航海之旅。
与34年前的那个小美人鱼相比,这一版的爱丽儿被刻画为一个更意志坚定、足智多谋的女主角,拥有更多主体性和能动性,更符合如今我们对理想女性的期待。
Bailey不是《小美人鱼》中唯一的少数族裔演员,事实上,《小美人鱼》的少数族裔演员占比之高令人惊讶:片中的海底世界和陆地世界都堪称多元性乌托邦;爱丽儿身边吵吵闹闹却忠诚可靠的三个动物朋友中的两个是由少数族裔演员扮演(配音)的——螃蟹塞巴斯蒂安(Daveed Diggs饰)和海鸥史考托(Akwafina饰)。顺便一提,他们的说唱曲目《大八卦》(The Scuttlebutt)是全片最有趣、最有原创性的部分,波多黎各裔词曲创作者米兰达给这首歌赋予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喜爱音乐剧《汉密尔顿》的观众都不会陌生。
多元性卡司是《小美人鱼》的激进设定之一,这些设定要成立,需要编剧用更丰沛的想象力去填补空白、完善逻辑,以构建出一个不同于原版动画乃至既有人类文明进程的平行世界。但遗憾的是,片中对这些设定的阐释大多浅尝辄止。
种族多元性在片中的呈现更多停留在故事背景上。爱丽儿的姐妹为镇守七大洋、拥有不同肤色的多族裔人鱼,但她们的台词和戏份甚至都没有原版动画多。王子艾瑞克成为了一位黑人女王的养子,观众被告知这个王国位于一座海岛,拥有多元族裔的臣民,但观众难以从片中透露的稀少细节了解黑人女王为何要收养一个白人男孩、王国中的族裔关系如何、王国的内政外交又处于怎样的境地。
观众也得知,人鱼国王川顿禁止爱丽儿接触陆地世界是出于对人类深深的鄙夷与戒备——他的妻子、爱丽儿的母亲就是因为对陆地有强烈好奇心,丧命于人类之手,在另一场戏中,川顿抱怨了人类的废弃物正在污染海洋(多么当下的环保主张!)。与此同时,艾瑞克的母亲也一再警告他海洋的危险。人鱼与人类的世仇似乎令爱丽儿与艾瑞克成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版,然而这一原本应当非常激烈的戏剧冲突在片中也没有得到充分解释。另外,海巫婆乌苏拉在这一版本中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身份:被逐出宫廷的川顿之妹。这个身份本应给这个角色增加深度,让她脱离刻板印象化的“童话恶人”形象,但编剧也只是抛出了这个设定而已,乌苏拉依然还是那个无理由邪恶的女巫。
艾瑞克在因扩展了不少戏份而变得丰满的同时也成为了剧中最耐人寻味的角色。这位说着英式英语的白人王子热爱航海、痴迷于科学与贸易,他与母亲爆发的严重分歧是,他希望出海发现未知领域,加强与外界的贸易关系和知识交流(他特地提到,那艘已沉入海底、差点令自己丧命的船原本载回了二十箱奎宁),以免落于人后,而母亲则认为他的首要职责是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在爱丽儿意外闯入艾瑞克的书房、两人相谈甚欢的那场戏中,艾瑞克兴致勃勃地在地图上向爱丽儿指出了那些遥远而迷人的地方,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卡塔赫纳……
上述种种细节不免让我们想起17世纪欧洲史: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那是一个科学发现推陈出新、医学极大进步,殖民扩张不断拓展视野的世纪。17世纪早期,在秘鲁发现的金鸡纳皮(奎宁)给疟疾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杀手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年轻的欧洲男人要么前往美洲大陆寻找新生活,要么加入全球贸易航行到东方,英格兰于1600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逐渐追赶上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最早的“日不落帝国”的步伐,为日后的大英帝国打下了基础。但这段殖民史的黑暗面是黑奴贸易——1650年,有超过5万欧洲定居者生活在自治的美洲东海岸,其中包括1600个被带来收割烟草的黑人奴隶;至1700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25万,包括2.7万余名黑奴。
一旦联想至此,我们还能再用“色盲”的眼光看待黑皮肤的爱丽儿吗?《纽约时报》的一篇影评指出,乌苏拉为了阻止爱丽儿获得真爱之吻化身而成的女孩瓦妮莎同样也让被刻意压制的种族冲突浮出水面。瓦妮莎是一个性感美丽的白人女孩,她用爱丽儿的嗓音迷惑了艾瑞克,这或许也会让人联想起美国音乐史上白人对黑人音乐的挪用与剽窃。
单纯无知的孩子在观看影片时当然不会想到这些,但迪士尼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这些二三十年前的经典动画作品,正是因为看着这些动画长大的那一批观众长大了。他们确实会出于怀旧心理为翻拍新作贡献票房,可他们大多也不再能以儿时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故事了。《小美人鱼》的问题在于,主创太过执着于要让影片足够“正确”——它既需要忠实于原著,又要反映当下的价值观——反而让它远离了真正的革新。事实上,抛开影片多出的时长、曲目以及多元性卡司,真人版《小美人鱼》讲述的故事与动画版几乎没有差别,许多台词甚至都一模一样。
翻拍经典作品的出发点是利用观众的怀旧心理收割票房,但问题是,怀旧的观众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都已出现了变化。翻拍于是就成了双刃剑:太过尊重原版跟不上时代步伐,太过背离原著也会引起原著粉的不满。相较之下,近年来迪士尼的原创动画新作,如《寻梦环游记》(2017)、《魔法满屋》(2021)、《青春变形记》(2022),反倒因触及了迪士尼此前鲜少关注的族裔与文化,而展现出了更大胆的创意。时至今日,迪士尼或许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制作真人版电影的意义了。
参考资料:
【美】杰克·齐普斯.《从格林童话到哈利·波特》.中西书局.2022.
【英】伊恩·莫蒂默.《欧罗巴一千年:打破边界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The Little Mermaid’ Review: The Renovations Are Only Skin Deep”,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4, 2023.
https://www.nytimes.com/2023/05/24/movies/little-mermaid-review-halle-bailey.html
《再谈<小美人鱼>选角争议:好莱坞的多元化策略与非西方观众的文化焦虑》,界面文化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8085120.html
《从等待王子到寻找自我:迪士尼是如何治愈“公主病”的?》,界面文化
https://mp.weixin.qq.com/s/NuV4jYfkcm51Tn4D16LZIA
《安徒生<海的女儿>惹争议,我们是否可以用女权理论批判一切?》,界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