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未给予成员国在自贸协定上的实际利益,但同时又想要他们提高劳工和贸易标准。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在“印太经济框架”部长级会议上发表讲话。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协议取得重要进展。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印太经济框架 (IPEF) 在美国底特律举行了第二次部长级会议。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供应链合作方面的会谈已基本结束,14个成员国达成了使供应链更具弹性和安全性的协议。
这是IPEF启动一年以来的首个具体成果,同时也是供应链方面的首个多边协议。协议的最终文本将提交各成员国,经各自国内审批程序后就将生效。去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在访问日本期间提出了IPEF,这也被视为美国在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自贸协定后,重新介入印太地区的象征。
本次的成果集中在供应链领域。简单来说,在关键产品和技术等“必需品”方面,成员国将在平时共享信息以增加集团内的采购,并在出现短缺时相互帮助。为了实现此目标,他们将设立三个机构:供应链理事会、供应链危机响应网络,以及劳工权利咨询委员会。
理事会是成员国之间的一个工作机制,将共同制定具体行动计划,比如来源多样化,促进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发展,加强物流连通性,商业匹配,以及联合研发和贸易便利化等;危机响应网络则是成员国之间的紧急沟通渠道,以供他们在供应中断期间寻求支持和促进信息共享;劳工权利咨询委员会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机构,由政府、工人和雇主代表组成,旨在促进供应链中的劳工权利等。
虽然会后声明没有具体提及哪些商品是“必需品”,但日本官员表示,关键矿产、半导体、新能源技术和其他资源或设备可纳入这个清单,因为这些关键产品若出现短缺,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分析认为,美国提出IPEF的部分目的,是推动印太国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为他们提供一个替代方案。5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评论称,已经关注到IPEF关于供应链韧性的讨论,我们认为全球产供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的结果,人为干扰市场行为,将正常的经贸活动政治化,对半导体等产业合作人为设置障碍,这才是影响供应链稳定的最大风险。
IPEF目前有14个成员国,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印度、斐济和东盟7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另外,加拿大也正寻求加入。截至2020年,这14个国家的GDP合计占全球总量的40.9%,占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的28%。
该框架围绕与贸易、供应链、清洁能源和公平经济有关的四大支柱而构建。本次会议除了产生了供应链方面的成果,在清洁能源方面也取得一些进展。根据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的说法,感兴趣的成员国已同意启动一个氢技术合作框架,建立区域氢市场,以鼓励在该地区广泛部署可再生氢和低碳氢及其衍生物。
与大部分国家选择的新能源路径不同,日本大力押注氢能,该国正广泛地跟澳大利亚、中东、印度等地共同发展氢能贸易,打造氢能产业链。
但是,IPEF的全面落地面临挑战,主要是其定位引发争议。IPEF没有给予成员国在自贸协定上的实际利益,同时又想要他们提高劳工和贸易标准。比如,它并不包括降低关税或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谈判,但是又想要制定在劳工、环境标准和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共同规则。
这也是部分成员国并不完全支持该框架的原因之一。比如印度虽然是成员国,但是并不参与贸易支柱方面的工作。美国国内的农业和工业团体也抱怨IPEF缺乏市场准入改善,认为这将令其在与其他区域贸易协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上周,美国商会、全美制造商协会等30多个团体联名致信拜登政府,称IPEF谈判遗漏了可以帮助美国出口商的降低关税等措施,“我们越来越担心,谈判的内容和方向不仅可能无法取得有意义的战略和商业成果,还会危及美国在印太地区及其他地区的贸易和经济利益。”
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PPI)的贸易和全球市场主管Ed Gresser也表示,即便伙伴国对拜登的倡议抱有善意,但是没有市场准入的协议常常令他们困惑,不明白这样一项协议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即便是日本这样的“铁杆盟友”,在支持IPEF的同时,也在推动美国加入更有竞争力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美国政府则希望在今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上能够达成全面的印太经济协议。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表示,有信心在未来几个月看到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