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键词:新诗、厄休拉·勒古恩、外婆、消费主义、资本主义、春秋车战、菌中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中国新诗从白话诗开始,经过象征派、现代派、意象派诗的推陈出新,再到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朦胧诗、后朦胧诗,乃至今天的现代诗……作者的传达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也造成了读者和作者在理解上的鸿沟。怎么看待人们对新诗是“看不懂的文艺”的说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看到,其实对于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的理解、接受和欣赏,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要通过后天培养的能力——我们需要阅读一些具有陌生性的文学作品,来获得一种敏感性,积累起一种趣味与修养。因此他鼓励读者朋友们“不拒绝陌生”。
《新诗十讲》中,孙玉石介绍和讲解了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冯至、辛笛和穆旦的诗歌。通过细致的解读,去挖掘中国新诗作者的隐喻、意向、美学和思想,作者认为,读蕴蓄性很强的诗歌,就像是在猜美丽的谜语。
“我以文字为业。我三十年凿一石/尚未成形,/无物之象不可见。”厄休拉·勒古恩是美国重要科幻、奇幻、女性主义与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深受老子《道德经》和人类学的影响。她曾经获得8次雨果奖和6次星云奖,其重要作品《地海传说》奠定了她在西方奇幻文学史中的地位。
《我以文字为业》分为“演讲、杂谈与随笔”,“书籍导读与作者评论”,“书评”,“作家周记”等部分,共计68篇散文。内容包括勒古恩对类型文学的思考、对女性境况的关注,也包括她阅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J.G.巴拉德、H.G.威尔斯、珍妮特·温特森等作者作品的导读或者评论,展现出勒古恩的私人科幻文学史与女性文学史。本书的中文译者是科幻作家夏笳。
“但凡你遇到了什么倒霉事,就给自己买一杯冰淇淋苏打水和一顶新帽子”,这是外婆对本书作者贝丝·卡尔布的劝慰之一。作者和外婆的关系如同闺中密友。外婆去世后,她整理了自己与外婆的故事和外婆留下的语音留言,完成了这部作品。
外婆的母亲住在白俄罗斯的平斯克。在出生前,一家人已经被沙皇政权拆得四分五裂。1881年春天,沙皇遇刺身亡后,大街小巷都流传着刺杀者是犹太人的说法。身为犹太人的一家人每天都在等着厄运来临。外婆的母亲被告知,留下来就是等死,她必须前往美国。于是她孤身一人,辗转俄奥边境、德国汉堡,坐上前往纽约的轮船。
上一代人在危险中求生,到了外婆这一代,美国梦终于得以实现:外婆嫁给了白手起家的外公,外公通过房地产发家致富,后来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和系主任。一家人从此过上了好日子。在本书中,贝丝·卡尔布借外婆之口,讲述了一家四代女性之间发生的各种故事,展现她们面对人生难题时的不屈不挠以及彼此之间的深厚感情。
北京大学副教授赵长征讲授的系列讲座“春秋车战”曾经于2021年11月开始在《百家讲坛》栏目播出,本书就是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先秦的车战似乎距离我们很远,而影视剧也往往在细节上和史实有所出入。作者写作这本普及性质的作品,既结合考古发现,有一定的学术性,也讲述了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具有趣味性,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勾勒出了春秋战争史的主要脉络,引导读者在了解春秋战争总体面貌的基础上,把握战车兵兴衰的原因和过程。
在上编,作者从一辆典型的春秋战车长什么样开始讲起,讲述了人员具体的职能和相关故事;进而再介绍战车的相关战术,包括单车战术,也包括战斗时的阵型。下编中,作者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春秋车战的重大战役,最后两章讲述了攻城战和步兵崛起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罗伯特·马克利意识到中欧关系研究中故步自封的欧洲中心主义;2000年左右,他在一场学术会议的演讲中,探讨了弥尔顿、安德鲁·马维尔和笛福所处的世界是中华中心世界,在场的观众连最基本的问题也提不出来。马克利呼吁人们反抗视欧洲重商主义为16-18世纪世界经济引擎的传统史学,他也看到,很多批评加用“万能”的后殖民主义模型去理解西方商人、外交使节和海员与亚洲当地统治者、税务官员、供货商和翻译之间的关系,“虽然颠覆了欧洲中心论的道德感,但实际上也复制了欧洲中心论的前提、价值和阐释。”
传统的后殖民主义无法解释中华中心世界,所以常常忽略中国和日本,或者按照19世纪欧洲统治印度的模式去解读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的欧亚交往。好在彭慕兰等历史学家已经用不同的方式表明,直到1800年,融合中的世界经济依然处于中国的统治之下,影响居于其次的是日本和莫卧儿时期的印度。罗伯特·马克利在本书中利用英国经典文学文献为主要分析材料,其实写作的是一份“亚洲主宰时代的英国文学史”,以挑战或瓦解17和18世纪欧洲的自我认知。
加拿大调查记者麦金农看到,近年来,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试图在历史上找到一条明确的界线,说明人类最初成为消费者的时间。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消费文化的心理基础是物质主义,也就是一套围绕财富、财产和社会地位重要性的价值观和信仰。所有人都是某种程度的物质主义者。物质主义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推动我们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维持我们在社会上的地位。
不过,虽然狩猎采集者和今天的购物者有着共同的消费心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和我们一样全身心地沉迷于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为首,富裕国家的家庭支出开始迅速增加。从1965年起,这一数值一路飙升。购物的激增与某些人所说的“大加速时代”同步。在这一时期,世界人口、总体财富、城市化与资源开发速度,以及污染程度都在快速攀升。正是此时,人们才普遍认识到,“消费社会”开始在全球蔓延。麦金农以数据和案例提醒我们,在当下的消费困境中,“少买一半衣服,对世界经济来说是一次小行星撞击,而你的衣柜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美国新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系教授南希·弗雷泽看到,马克思揭示的秘密在于,资本积累是通过剥削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工人的部分劳动时间里,他们没有获得报酬;但是如果从剥削转向掠夺,我们就会发现,在更高级的雇佣劳动的胁迫背后,隐藏着的是公开的暴力和公然的盗窃。
南希·弗雷泽指出,剥削和掠夺,这两种情况之间存在着差别。可以被剥削的“工人”,是有权利的个人,具有公民地位;他们有权受到国家的保护,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能力。可是被掠夺的“他者”却是不自由和依附性的,他们没有任何政治保护。资本主义社会把生产阶级分为两类:一类适合剥削,一类被野蛮掠夺。本书从“掠夺”的角度,扩展了资本主义的概念,讲述了使得经济中的资本积累得以实现的各种“隐秘场所”——种族化的掠夺、社会再生产、地球生态和政治权力等等。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首魔性的民谣可能是外地人对云南菌子的印象。每年的雨季是吃菌子的季节,坊间流传着各种吃菌子出现幻觉看见小人儿的奇闻轶事。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聂荣庆就从资深吃菌人的角度出发,科普了见手青、青头菌、干巴菌、松茸、竹荪、大红菌等各种不同菌子的特征、地位与吃法。
“像吃菌中毒”也指那些在工作或者事业上特立独行、不按照规矩出牌的人们。在聂荣庆笔下,当代行为艺术家何云昌、昆明第一个livehouse的创办者夏天、中国最早的“乡土建设”实践者赵青、企业家孙海浩、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等云南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都是“菌中毒”的云南人。聂荣庆写出了与他们交往中的趣事,来勾勒出这一方水土滋养的江湖与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