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委内瑞拉说起,聊聊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通货膨胀

杜罗政府如果继续做把头扎进沙子里骆驼的话,委内瑞拉的前景就真的很黯淡了。

 |  金融之家

作者:孟敏江

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近期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甚至出现了用纸币购物时不用数而是称重的局面,这导致许多委内瑞拉人都生活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下:尽管手头拥有很多现金,但其实根本买不起什么东西。更严重的是,由于马杜罗政府拒绝向外界承认目前国内通胀严重的事实,因此根本没有透露通胀数据,更别提实施缓解通胀的经济措施。委内瑞拉目前的现状,古今中外也都曾发生过,金融之家笔者就带大家回顾下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通货膨胀,看看最终的解决方式能否对缓解委内瑞拉目前的局面有所启示。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实发生在中国,而且是在北宋时期。对,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纸币——交子。交子出现在中国北宋时期的成都,当时四川免于隋唐时期的战乱,经济较为繁荣,尤其是茶叶和马匹贸易极其发达,再加上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商队携带铁钱不方便,这些为纸币诞生在成都奠定了客观条件。交子商业上的成功,使其纳入了国家财政。

但好景不长,随着宋朝战乱频发,以及王安石过于激进的新政,北宋政府越来越热衷于大肆印刷纸币,不顾后果的印制使得纸币的准备金率越来越低。到后来宋徽宗时期没有准备金也敢印纸币,直接导致失去了国家信用的纸币成了一堆废纸。中国史学界一直有个疑问,为何经济强大的北宋却偏偏是汉人王朝中抵御外侮能力最弱的?从这个角度看来通货膨胀可以成为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北宋的灭亡不全因为金兵过于强悍,而是毁在了混乱的货币政策,正是曾经给其带来荣光的交子撑破了北宋曾经的辉煌。

中国历史上另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新中国建国前夕,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利用法币不断扩大发行量来垄断全国经济,搜刮人民财富,再加上抗战期间国土大幅度沦陷,税收骤减,一切军政费开支,只依赖于发行货币。到民国末年,市场上法币的流通量达到夸张的604万亿,当时的10亿法币只能兑换3000多美元,就连乞丐都不接受少于1000法币的施舍。为了改善已濒临崩盘的经济现状,国民政府于1949年春实施了金圆券代替法币的币值改革,但历史没有留给他们时间。看过《北平无战事》的人对这次通货膨胀应该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视线拉向国外,一战之后,为了惩罚德国,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向德国提出了远远超出其偿付能力的赔款要求,德国为了筹措赔款,只能开动印钞机大量超发货币。从1923年起,魏玛时期的德国迎来了一场疯狂的通货膨胀,当年初1德国马克还能兑换2.4美元,但到了1923年夏天,1美元却能兑换接近六亿马克,德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每月2500%。再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当时鲁尔区工人的工资一天要分两次发放,因为到了傍晚,一块面包的价格在早上能买一栋房子。

1923年底,德国开始的财政改革结束了这起超速通货膨胀。当时的政府雇员减少了三分之一,赔款也暂时中断并最终减少,新的央行德意志银行代替了旧有的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再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尽管魏玛德国这次通货膨胀持续时间不长,但却间接为极右势力的崛起种下了最初的萌芽。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一个非洲国家,相信很多中国人正是因为这次通货膨胀而记住了这个国名——津巴布韦。这个新兴国家于1980年才正式独立,独立之初1津元可兑换1.47美元,由于拥有肥沃的土地与丰厚的矿产,津元在独立的前20年里表现十分坚挺。

一切都缘于2000年时任总统穆贝加激进的土地改革,当时津巴布韦政府强行没收了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分给黑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管理运营经验,津巴布韦的农业、采矿业开始一落千丈,经济逐渐濒临崩溃,而政府的应对方式就是——疯狂印刷货币。于是,人类货币史上最奇葩的一幕就这么上演了!

2001年,通货膨胀刚开始时100津元还可以兑换1美元。十年时间不到,2009年10的31次方的新津元才能兑换到1美元。人们买个火柴、鸡蛋都需要背上好几袋最大面额的纸币,津巴布韦元甚至都失去了抢劫的意义,因为抢劫的成本都远大于一车纸币的成本,津元彻底沦为了比手纸还廉价的纸制品。

在这十年里,津巴布韦央行采用过以新津元代替旧津元(兑换比例基本都是以亿为单位)、增发大面额货币等方式延缓贬值趋势,但几无成效。绝望之下,津央行终于祭出最后也最无奈的一招——2009年4月津巴布韦政府宣布,新津元退出法定货币体系,以美元、南非兰特、博茨瓦纳普拉作为法定货币,以后的几年中,澳元、人民币、日元、印度卢比又加入到津国法定货币体系。津巴布韦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数种流通货币,唯独没有自己货币的国家。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战争年代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无异于宣告执政政府垮台,但在和平年代,只要国家还具备成体系的产业,拥有较强的自我造血机制,仍有机会通过货币改革或经济改革走出通胀陷阱。但马杜罗政府如果继续做把头扎进沙子里的骆驼的话,委内瑞拉的前景就真的很黯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