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创业者”微信扫码有猫腻,你的隐私信息可能遭受威胁

树立良好的个人隐私防范意识很有必要哦!

 |  LEOMASTER

“不好意思,能帮我扫下码吗?我刚创业。”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在搭乘地铁时会遇到和LEO君相同的情境,LEO君身在帝都,每日地铁的盛况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即使人再多,也会发现穿梭于人潮中的“地铁创业者”。

这些手持微信二维码的“求关注”者大多自称为正在创业的员工或老板,瞄准特定乘客后,并不详细介绍创业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拿出一张贴着二维码的纸牌,希望乘客扫码支持。他们的动作很快,若被拒绝,还没等乘客摇完头,便迅速切换到下一个位置。

“被扫码”每日上演已成骚扰

“扫码者”如今越来越多,不仅在北京每天上演,在其他省市也有发生。

据新闻晨报,一位乘客近日准备出地铁南京东路站,大概50米的行程中竟被拦下7次,“大多都是些小年轻,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创业者”。虽然该乘客全都拒绝了,但他依然觉得,这种在地铁站内拦人“扫码”的行为,已经对乘客构成了一种“骚扰”。

这并非个例,大家在地铁站或地铁车厢内,都遇到过“请求扫码关注”的类似情况。而每位“扫码者的”的创业项目也是各有不同,或是微商、或是绿色营养餐、亦或是推销保健品。

在诸多项目中,这背后的究竟是怎样呢?

对话“扫码者”真相大跌眼镜

LEO君亲身体验了几次扫码后发现,所谓的“创业者”大多只是产品推销员或微商“高级销售顾问”,朋友圈中几乎都是产品宣传广告,这些“创业者”其实想是通过线下扫码的方式拓展客户源。

目前,中国创业者面临的一个现况是:线上流量推广费用巨贵无比。在这种背景下,线下扩展用户成为了一个新的途径。如,一些垂直类电商不买线上流量,转而发展微商。 再如,OPPO、vivo等手机厂商靠实体店和线下广告实现业绩大增也是一个侧面印证。

而这种线下扫码的推广费用远比线上流量购买便宜。所以,如果“扫码者”真的是创业者,他们选择线下推广,似乎也是一种被逼无奈。

但意想不到的是,当记者对话其中一位“扫码者”时却得到了这样的答复,“扫一个码最高时能拿到3.5元,最少能拿到2元,以前靠这个能赚到2万元一个月。”

原来我们出于同情而扫的码,其实是一种“被销售”!重庆时报曾报道过,乘客张先生曾好意支持,但扫码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的微信号“莫名其妙”自动地将扫码关注公司的广告群发给了所有的微信好友,最终他不得不向每个朋友解释,而且让他后怕的是,“我手机上绑定了银行卡和支付软件,万一被盗刷怎么办?”

树立个人隐私防护意识 警惕随意扫码

记者在地铁中随机咨询了30名接受采访的乘客中,有23人明确表示不会扫码,担心各人隐私泄露或手机中病毒;3人表示偶尔会扫码关注,另有4人表示视心情而定。

也就是说,在这次随机调查中,有23.3%的人可能会扫码关注。

一位乘客表示:“看他们讲话很客气,有时候不好意思拒绝。”而如果遇到一些执着的推销员,长时间把手机举在你面前,让你支持年轻人创业,也就接近一种道德绑架。

其实,求扫码值得警惕的地方,不仅在于感官上的不适,更重要的是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现在微信号已经成为个人重要的信息终端,通过朋友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再加上,如今移动科技的发达,很多人的微信号还绑定银行卡等移动支付功能。而出于支持创业的善意扫码,即使随后取消关注,这样也可能会留下安全隐患,信息的泄露会成为现实威胁。

支持年轻人创业,善意可嘉,不过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可少。据LEOMASTER发布的《2016上半年海外手机用户隐私数据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用户达34亿,用户月均数据流量1.4GB。与此同时,手机隐私数据的也在急速增长,手机隐私泄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而二维码扫描便是当下手机隐私泄露的主要几种方式之一。

随意扫陌生人的二维码,从技术角度而言,一些不法分子会伺机获取他人隐私信息,甚至可以将病毒软件植入他人手机中。另一方面,一些未能通过苹果或安卓官方渠道下载的APP,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乘客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泄露个人的隐私数据。

在此,LEO君再次将安全使用手机的建议送给大家,最后说一句,树立良好的个人隐私防范意识很有必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