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创始人戴威:我们的产品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刚北大硕士毕业,就创办一家准独角兽企业。对于戴威来说,也许路子,才刚刚铺开。

 |  南极圈
戴威|ofo创始人兼CEO

「 他说 」

“终有一天,我们今天的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在滴滴成为ofo的战略投资者之后的半个月,10月10日,ofo宣布获得1.3亿美元的最新一轮融资,这一次,小米、中信产业基金以及投资过Facebook的尤里·米尔纳等都赫然位列投资方名单之中。

从一个梦想,到准独角兽之间,ofo用了两年时间,准确地讲,是年仅25岁的戴威用了两年时间。

但凡上过大学的人,总归是丢过几辆车的。戴威大学四年,一共丢了五辆自行车。白衣飘飘与单车岁月,少了哪一个,都不是完整的大学。丢了五辆自行车,戴威拉着他的小伙伴一起琢磨,丢车的问题,要怎么解决。

一开始,戴威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做一个校园福尔摩斯+保安。他们每天晚上轮流在学校转悠,希望能够抓到那个偷车贼。这个想要抢警察饭碗的想法很不靠谱。居然在偷车人身上琢磨行不通,那么就把目标转移到自行车上。戴威最终想要的是有车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了他和他的小伙伴们研究的方向。

戴威和他的小伙伴做了深入的分析。中国人的骑车需求是非常大的,同时,自行车的存量也非常大。但并不是想用车的时候,就能拿到车,因为在需求者和遍地的自行车之间的联系没有打通。戴威链接自行车的方法是给它们都装上一个车牌,这样就相当于把每辆车都做了标记。

另外,如果要共享使用,那么,传统的钥匙锁用起来就非常不便了。换成密码锁,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这些有牌有密码锁的自行车,已经大体满足了共享的条件,于是戴威他们就开发了一个APP。一开始,北大的同学只要在学校看到他们的车,就可以从他们的APP上获得一个解锁密码,打开锁就能骑车走了。到了目的地,只要把车一锁,整个行程也就结束了。

原本一辆车只匹配一个人,但通过共享,一辆车可以服务十个、甚至更多的人。自行车的使用率比以前翻了N倍。

2015年9月7日,ofo的车在北大上线,10月底进入其他校园。近期,他们已经开始在北京和上海等几个城市区域投放。收费是学生五毛一小时,非学生一块一小时。

事实上,仅仅因丢了几辆自行车,即以此触发创业。这种理由多少显得有些单薄,真正让戴威选在自行车领域创业,源自于他对自行车从心而发的热爱。自行车,在他的一段人生经历里,甚至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2年9月,当时戴威正在上大四,且已被保研。戴威却在没和父母商量的情况下,决定去青海支教一年,回来后再继续学业。虽然父母一度很反对,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于是,戴威到了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一个镇当了一年的中学数学老师。支教条件艰苦,地方偏僻,冬天最低气温零下25度,没有暖气,每天伙食只有3块钱。那时,戴威基本上每天就是拿着土豆蘸盐吃。

为了改善伙食,戴威和支教的同学买了自行车,每逢周末就骑车去城里改善伙食。镇上到县城17公里,骑车一个小时,然后再骑上两个小时,就能到西宁。到了城里,就去吃肯德基。那时候,戴威一个人,能吃150元。一个星期没肉吃,实在是饿。

这段经历对戴威的影响很大,而自行车在那段人生体验里,就像是一个不离不弃的好伙伴,跟着他一起走过了人生不一样的旅途。

其实,一开始,戴威团队并非做自行车共享。他们最初做骑行旅游,拿了100万天使投资,但到2015年5月钱就花完。后来团队又找投资人借100万,投资人觉得事情不靠谱,但仍然借给团队100万。

2015年10月,ofo 共享单车项目面临扩展,怎么来钱呢?融钱还是很困难,那就借!于是,戴威又从老天使股东那边借了500万,团队背了600万债务,直到金沙江年初入股后,老的投资人将600万进行了转股才消除。

金沙江的加入,对ofo来说甚为重要和关键。而这次能够连接上,背后也别有一番故事。

2016年1月30日,戴威和小伙伴准备回家过年了。这时,公司客服打来一个电话,说有投资人找过来。现在融资寒冬,居然有投资人主动找过来?戴威不太敢相信,ofo团队上下都没有把这当成一回事。

但戴威还是发了一条短信过去,并且在第二天到了金沙江办公室。戴威在这里见到了朱啸虎,经过了一番商谈,他们很快就签署了投资协议。那个时候,ofo共享单车一天已经有1万多单了。

此后,ofo的发展进入了一日千里的快车道,相继获得了真格基金、天使投资人王刚等A轮及A+轮共计融资2500万人民币,不久又获经纬中国领投、金沙江、唯猎资本跟投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这一次C轮投资中,ofo 共享单车再次获得滴滴、小米、顺为等资本的进一步投资。

刚北大硕士毕业,就创办一家准独角兽企业。对于戴威来说,也许路子,才刚刚铺开。

“最后我表个决心,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还没有一个是真正影响世界的,但我认为ofo有这个机会。因为三公里以内的出行存在于全世界的每个国家,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我们名字ofo就是一个自行车的样子,是不受语言限制,没有国界的。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我们也相信,未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大家可以通过ofo获得更便捷的出行服务。我们还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今天的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在一次分享会上,戴威这样说道。

(文:阿破|一起上NEWS,ID:yqsnews,南极圈专栏作者,已取得授权,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