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或将停刊:“活下来的是不是你,并不确定”

​报纸的生存空间在最近的将来将始终存在。但是,空间狭窄,活下来的是不是你,并不确定。无论是市场的无形之手,还是行政的人工干预,都在并将导向存量保值的不断、持续关停。

 |  三声

作者:黄云腾

传统媒体停刊事件或再添一枚深水炸弹。今日消息,凌晨有微博称与《新京报》并列为北京两大都市报纸的《京华时报》即将停刊,或将并入《北京晨报》。

截止目前为止,该消息尚未获得官方证实。与此同时,有关该事件的讨论在微博、微信、脉脉等官方平台上不断发酵。根据《记者论坛》报道,有多位在《京华时报》供职记者已在朋友圈侧面证实此事。

在此类讨论中有人暂持保留态度。实名认证为《三晋都市报》主任记者的脉脉用户赵晋平称,“感觉更应该是晨报被并入京华。晨报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成过什么气候,京华好歹曾经辉煌过。”

无论如何,辉煌已经属于曾经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京华时报》成立于2001年,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新闻类综合性都市日报,曾在2005、2006、2007年连续三届荣获百度中国传媒影响力“状元媒”,新闻网络转载率和点击率名列全国报刊类第一名,同时荣获“最具新闻传播力媒体”和“最具时政传播力媒体”;而《北京晨报》于1998年7月20日创刊,现隶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京华时报》的辉煌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始时期。彼时脱离南方报业集团的程益中和朱德付分别创立《新京报》与《京华时报》,自此使北京进入都市报刊的高速发展时期。朱德付曾在接受搜狐采访说声称,“《京华时报》是中国报纸改革的实验,这是天时。地利,北京相对而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丰富的资源,人才济济。报纸的市场化程度不是很好,有很大的空间。”

事实上,也正是这篇《京华时报》创刊一年的报道塑造出北京未曾出现过的“都市报神话”:“创刊只有10个月,《京华时报》便从32版扩充为48版,直至72版,由一叠变为二叠、三叠,成为北京新闻分量最足、本地资讯最多、新闻时效最强的早报”、“刚刚1岁的《京华时报》,已巍然跃居京城报业市场综合性日报发行量第一,市场零售量第一,自费订阅量第一”。

最重要的是,仅仅在1年的时间内,《京华时报》的广告经营额便达到3亿元,成为当年度全国报刊广告的16强。

纸媒的困境是最后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京华时报》被传并入《北京晨报》的同时,与其齐名的《新京报》也被传将纳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囊中。最新消息是《新京报》官方已对此事做出否认。但从长远来看,《京华时报》肯定不会是最后一家倒下的都市媒体,而后人或许会一再重蹈覆辙。

尽管未经证实,但《京华时报》或许的确面临着传统媒体下行的困境。根据梅花网整理数据显示,2015年平面硬广的总体投放量和估计刊例值继续走低。其中整体投放量和估计刊例值分别同比下跌了37.0%和34.4%。在一张更详细的表格中,2015年《京华时报》估计刊例值同比下降41.1%,数值高于《北京晚报》与《新京报》。

在这一逻辑之下,《京华时报》也试图给出变革。今年3月份,有关《京华时报》“轻点,疼”的广告成为了报刊刊发广告的经典案例。由于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推行不久,该广告被视为《京华时报》“反对暴力”的公益系列广告之一。不过事后证实,该广告实则为某线上装修平台刊出。

此外,在媒体形态上,《京华时报》在2012年推出“云报纸”,希望以图像识别技术、通过移动终端,将纸质载体与互联网相结合。不过为该概念作为辅助的“云拍”概念并未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

根据浙江大学硕士李晗在其硕士论文《<京华时报>“云报纸”传播效果研究》中所给出的关于“使用京华云拍每周次数”表显示,经常使用即每天都会使用“云拍”进入后台查看新闻图片信息的受访者只有8.7%,每周只使用一次的受访者为24.1%,而下载后基本未使用或者特殊情况才使用的受访者占到了67.3%。

一篇名为《关于《京华时报》云报纸商业模式的理性思考》的文章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不论云报纸炒作的多么风生水起,或者其商业模式的亮点多么目不暇接,归根结底仍然需要用户有经常性的使用行为才能算得上成功的商业模式。”

缺失竞争性较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内容则可能是另一症结。一度以深度报道为优势的《京华时报》在2015年宣布裁撤深度报道部,国内编辑部也被取消。新媒体的诞生也在同时导致了网民与新形态媒体人的快速崛起,在此前提下,为形态所桎梏的《京华时报》几无还手之力。

或许在2008年,随着创始人朱德付离开开始,《京华时报》的命运便已被打下了伏笔。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在百度百科上,《京华时报》最醒目的标签与农夫山泉相关。2013年4月份,《京华时报》以67个版面、76篇报道,宣称农夫山泉水质“标准不如自来水”。农夫山泉随即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反驳,就此拉开了双方长达3年彼此攻讦的序幕。

借由舆论手段,此事在当时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普遍关注。2014年,参与该事件报道的《京华时报》记者李斌被检察院带走,双方则在这段时间内展开了互诉。不过浏览公开报道可以发现,有关该案的证据搜集一直延续到今年7月,但审理结果、更多案件细节至今未向公众披露。

或许,公信力的缺失与纸媒遭遇滑坡都不是《京华时报》停刊的真正理由。在某种程度上,《京华时报》受制于僧多粥少的局面,需要与包括《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在内进行竞争已经越发成为一项艰巨任务。根据搜狐传媒一份报告显示,从2008年至2012年,《京华时报》的市场份额便不断被《北京晚报》以绝对优势领先,《新京报》的市场份额也常年稳定在仅次于《京华时报》1%左右。

更重要的是,以《东方早报》为代表的上海报业在传闻中选择主动停刊、全员转入澎湃新闻,或许更预示着都市报、纸媒这一载体所被抛弃的必然性。残酷的竞争几乎一定会导向市场洗牌,而淘汰出局仅是这场转型所必须付出的阵痛与代价。

尽管目前无法对这一举措、以及传闻中的《新京报》合并对北京都市报格局会产生何等影响,但或许正如之前有媒体人发文指出,“报纸的生存空间在最近的将来将始终存在。但是,空间狭窄,活下来的是不是你,并不确定。无论是市场的无形之手,还是行政的人工干预,都在并将导向存量保值的不断、持续关停。”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