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远远低估了太空经济给全球经济所带来的增长推力,人类规模化迈向太空可能就会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成为经济社会新的增长极。
作者:孟敏江
近来全球财经界似乎全是坏消息,德银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拉响全球银行业警报;日本推出宽松新玩法被评论为已达货币政策极限,可实现稳定通胀依旧遥遥无期;美国总统选战大幕拉开,可无论谁当选都会令本已现颓势的全球贸易进一步萎缩;意大利、荷兰蠢蠢欲动,随时可能步英国后尘脱离欧盟。全球经济似乎还未走出八年前的次贷危机。
“十一”小长假刚结束,想必这个周末大家都将受节后综合症困扰,所以今天金融之家小编就和大家聊点轻松的话题——“狂人”马斯克和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所推崇的“星辰大海”,会不会才是全球经济的出路呢?
埃隆-马斯克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极客的企业家,他目前是PayPal贝宝(最大的网上支付公司)、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环保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Tesla)以及SolarCity四家公司的CEO。而近年来马斯克也将更多精力与财力放在了SpaceX上。自2008年获得NASA正式合同开始,马斯克的spaceX就几乎取代了NASA成为引领人类航天事业进步的先驱。
2012年10月,SpaceX龙飞船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启私营航天的新时代;2013年6月22日,SpaceX宣布将负责发射土库曼斯坦首颗人造卫星;2014年9月16日,美国宇航局(NASA)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宣布,波音公司和SpaceX赢得价值68亿美元的“太空的士”合同,将在未来几年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就在去年12月21日,SpaceX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成功发射并回收Falcon 9火箭,创造了人类太空史的第一。而马斯克的雄心显然不仅于此,这位现实中的“钢铁侠”放出豪言,称2100年SpaceX将“主宰”太阳系。
与步步为营的马斯克相比,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太空梦听起来则有些缥缈,贝老大多次表示:我们要去太空拯救地球!地球是最好的一颗行星。我们需要去保护它,而我们这样做的方式就是飞往太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至少在数百年的时间内,我们需要将所有的重工业都搬走,搬到太空里去。在地面上将只保留居住用途以及一些轻工业。在太空移民的实现都遥遥无期之时,谈到产业向太空迁徙似乎是科幻小说里才有的情节。
不过在亚马逊其他业务蓬勃发展之际,贝索斯的太空梦想也慢慢开始实现了:今年1月23日,由贝索斯创办的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成功将去年11月回收的新谢泼德火箭(New Shepard)再次发射升空,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枚越过卡门线(100千米高度)的复用火箭,并在发射后不久再次成功实现软着陆,创造了历史,这比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Falcon 9)火箭还要快一步实现火箭重复使用,抢了马斯克不少风头。蓝色起源也将太空旅游纳入自己的商业版图,贝索斯声称,最快将于2018年将首位付费乘客送入太空。
罗列了这么多,或许大家依旧认为私营航空只是科技大佬的个人梦想,与全球经济新增长极这一主题有些背道而驰。但在金融之家笔者看来,我们可能远远低估了太空经济给全球经济所带来的增长推力,人类规模化迈向太空可能就会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成为经济社会新的增长极。
全球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实体经济萎靡不振难逃干系。三次产业革命变革了生产方式,使得经济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自第三次计算机革命以来,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似乎遇到了瓶颈。虽然不能否认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但再无颠覆性的变革。
正如三体作者刘慈欣所言:“IT 技术的飞速发展掩盖了其他领域技术进步的缓慢。对我们生活极其重要的材料技术和能源技术,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我现在工作发电厂的火力发电技术和IT技术相比进展缓慢,没有突破。发电系统早就在设想一种新的发电机,叫等离子发电,它的发电效率很高,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直研制到现在,没有任何突破。”简而言之,目前实体经济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工业社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依旧存在,新能源的推广步步维艰;人口增长渐达环境承载力极限,潜在基建需求减少;科技领域的创新更多惠及生活方式,而不是生产方式。
或许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正是因为现有的生产能力已经满足目前的需求规模,人类对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欲求才被压抑。从这方面来说,太空经济将给经济社会提供几何及增量的生产要素。从能源来讲,无论是太阳能,还是太阳系中其他行星蕴藏的矿产都将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而太空移民所需的大规模移民及产业迁移又将催生大量的基建需求。仅这两点就能使的实体经济开始复苏,从而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