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有些韩国人就这么认为的。
作者:雅娴
国产电视剧还有“限制级”?
对啊,有些韩国人就这么认为的。
(限制级:不适合部分群体观看)
壹
引进题材的“限制级”
-1-
中国古装剧真的超好看!
▼
《三国演义》类
神!膜拜!
94年老版《三国》在韩国就十分火爆,新《三国》在KBS播出后再次引发大热。
“陆毅”(饰诸葛亮)一度成为网络热搜词。该剧在“中华TV”重播3次,收视率为同时段冠军。
朴槿惠在自传中称,赵云是她的“初恋”。
韩国自古对中国文化便十分崇拜,且同根同源《三国演义》的“忠义智勇”观是整个东亚文化圈的精神信奉。
▼
《康熙王朝》《甄嬛传》《琅琊榜》类
剧情爽到停不下来!
韩国古装电视剧本就不多,而且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男女情爱的老一套。
中国古装剧就不一样了。既有《二十四史》提供着用不尽的绝妙素材,又有汤显祖、吴承恩、金庸、二月河等一批批大神让人连连称叹。
中国,从没缺过好故事。
▼
《神雕侠侣》《仙剑奇侠传》《步步惊心》类
美得睁不开眼!
你可想过小龙女跟杨过在“人间仙境”九寨沟练《玉女心经》的场面对生活在国土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且以山地为主要地貌的韩国人民来说是多大的视觉冲击?!
但除了“古装剧”,韩国观众对其它中国电视剧不怎么买账了。
-2-
中国家庭情感剧好奇怪啊!
《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爱情故事》、《大丈夫》、《咱们结婚吧》,中国的家庭情感剧在国内反响不错,但韩国却很少引进。
韩国观众表示,中国家庭情感剧是不会让孩子看的“限制级”。
个人认为,一是两国观众在此类剧上审美存在差异,二是此类国剧的确优势不明显。
中国的家庭情感剧总是“麻烦频出”:
婆媳、财产、出轨、离婚、家暴,各种闹腾。
戏剧冲突很丰富,却不免失真,脱离现实。谁家不好好过日子,整天把打架当饭吃?
而韩国的家庭剧,比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无法阻挡的HighKick》。
情节主要是平凡生活、家长里短,对孝悌观念、辈分观念的体现十分清晰。
所以对于情结更为起伏的中国家庭情感剧,韩国观众认为是一种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
“父亲走进来了,男主还坐着吸烟,这怎么可以?”
“中国家庭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的吗?”
很多韩国观众表示不会让孩子看中国家庭情感剧,但《家有儿女》却收获了不错的评价,这足以说明问题。
此外,“跟风”的投机商业行为让中国家庭剧题材缺乏、故事同化,的确新意不足。
《奋斗》里的杨晓芸和向南偷了户口本结婚,此例一开:
《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中小米和金亮,
《青春期撞上夏年期》里邓家齐和白晓鸥,
《当婆婆遇上妈》里罗佳和陈大可,
《裸婚时代》里童佳倩和刘易阳,
《咱们结婚吧》里杨桃和果然。
全跟着偷户口本,能不能偷点别的?
-3-
中国偶像剧?没看过诶!
从《蓝么生死恋》到《金三顺》,再到《星你》《太阳的后裔》,韩国偶像剧已然成为韩国的一张名片。
但直到1998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中国大陆才有了第一部自己的青春偶像剧。
个人认为,这个“不如”没什么可比性。
首先,两国对“偶像剧”“偶像”的态度就不一样。
韩国的“百想艺术大奖”“年度演技大赏”颁给偶像剧男女主被认为是名至实归。
但中国的奖项如果颁给偶像,就被认为是暗箱操作、没含金量的体现。
偶像剧在中国,不论从价值还是水平,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同,也不是主流。
中国的偶像剧中国人自己都不爱看。
此外,仍有审美差异的因素。
在一项采访中,韩国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的“偶像剧”:
剧情不浪漫、演员造型老土、画面不精美。
韩国观众的审美更倾向于一片花瓣飘扬落下,停在女主手心那种唯美的画面。
而中国的情感剧像《北京爱情故事》《玉观音》等,多与家庭、事业、犯罪等元素融合,更偏向现实,剧情更丰富,自有特色。
贰
想看也看不成的“限制级”
在韩国,想看中国电视剧也未必看得到。因为广电大大对于让韩国人看到中国剧这件事不感兴趣。
广电大大的主要任务是“平衡”:
引进剧和国产剧数量要平衡,涉案剧和主旋律剧要平衡,古装剧和现代剧要平衡。至于市场需求等方面,广电大大不是很关心。
而韩国正相反,青瓦台一声令下跟打了鸡血似的,一边扶持自己一边打压别人:
韩国电视剧出口免税,出口利润电视台和制作公司五五分成,翻译韩剧出口全额补助。
MBC,SBS,KBS,三大主流电台几乎不播引进剧。
《还珠格格》大火之后“中华剧”全面限制播放;以“顾虑民众对开放日本文化限制尚有抗拒感”为由,将日剧全部移出主流电台。
很多中国电视剧在韩国,不当“限制级”都不行。
叁
收视人群的“限制级”
不知是不是值得骄傲,在韩国看中国电视剧的都是些“高知”人士:高学历、高收入。
饭店打工或在市场卖东西的大叔大妈们,基本都表示不看中国电视剧。
而韩国大学生和公务员(包括教师)等文化程度较高的人,都或多或少的看过大陆电视剧。
肆
韩制,中制,孰优孰劣?
之前总有观点认为韩国电视剧的制作模式多么科学、无私,中国的就各种以利为先、粗制滥造。
个人认为各有利弊,不存在谁跟谁学。
中国的电视剧制作是“剧本先行”:编剧先写好,封闭拍摄,然后送审,通过了开始卖。这其实是一种“制播分离”。
电视台基本不参与制作,也几乎没有自己的经纪公司和签约艺人,主要工作就是:别人把做好的电视剧拿来卖,电台还个价,开始播。
影视制作公司那边演员、编剧也多是分离的。大家各管一摊儿,谁也不知道对方在干啥。
松散的合作方式导致谁也不知道一部剧到底好不好卖,那如何降低风险尽量不赔本呢?只能靠演员刷知名度了。
作为卖剧主要保障的演员的价值被越吹越大,一部剧60%以上的投资都给了演员当片酬,其他方面只能压低成本,难免影响质量。
(图片信息来自网络)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一部剧出来,好几个台一起播,就算剧不一样,题材也差不多,是挺没意思的。
但韩国的“编剧为大”“随写随拍随播”也未必就完美无瑕。
能时刻接受一线反馈的确有好的一面,《星你》因观众吐槽都敏俊的高领毛衣难看而及时换成低领。
《拥抱太阳的月亮》因修改了观众强烈反对的女主死亡原设定,结局收视率达到37%。
但这样有时也会出现负面效果。
韩国电视剧制作受每集收视率反馈的影响极大。比如,本来16集,收视率高就硬拉成20集,强加情节。观众更喜欢哪个人物,就专门给他加戏。
多频的修改使整部剧的完成性、合理性都受到影响,导致逻辑都不那么合理。有时为了赶节奏,很多关键性情节出现的十分生硬,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当然,这也不重要,谁看韩剧是冲逻辑去的。
▼
爱看的,怕抢市场不引进;不爱看的,更不引进。
几乎全是“大团圆”结局的中国电视剧在韩国成了各种“限制级”。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怎么就成了“限制级”了?你才“限制级”!
针对此,我想说:
爱看不看!不看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