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走出困局?
文|DoNews 孙晓巍
编辑|杨博丞
2022年末,智能语义赛道头部企业思必驰回复之前IPO来自上交所的问询,引起业界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的细分领域智能语音的持续火热,思必驰持续成为业界焦点。但是,其身上的关注度不止于正面,问询屡遭质疑、业务盈利成谜都成为这家亟待上市的科技企业必须承受的压力。
还未上市便遭打击,可以想见这家创业公司要面对来自市场和客户怎样的目光,而进入2023年后,新冠防控归于常态后,思必驰在未来的破局之路上,恐怕要面对更多的竞争与坎坷了。
在智能语义赛道,思必驰是元老一般的存在。
早在2007年,思必驰就在英国剑桥建立,并注册于江苏。随后,其相继推出智能语义技术及产品,2014年首次推出对话智能云平台-对话工场,2016年战略升级为“云+芯”,2019年正式发布第一款人工智能语音芯片TH1520。
耕耘多年后,思必驰打造出涉及全链路智能对话系统定制开发平台、AI语音芯片、麦克风阵列模组、智能语音语言、多模态交互等的全ai语义技术矩阵,业务更是遍及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消费电子、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交通物流、地产酒店、政务民生等众多领域。
思必驰所在的赛道到底是怎么样的?来看这样一组数据,IDC数据显示,中国对话式AI市场规模预计在2023年达到约18.6亿美元,2019-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34.0%。同时,在IDC2022年智能语义市场预测中,思必驰身位次于科大讯飞、阿里云等巨头,位居第四,是该赛道实实在在的榜上有名企业。
趁热打铁向来是科创企业上市的节奏。2022 年7月15日,思必驰向科创板递交IPO申请,公司拟募集资金10.33亿元,中信证券担任保荐机构。
但是,思必驰的烦恼也由此开始。根据招股书,思必驰从2019年-2021年的总营收分别是1.15亿元、2.37亿元、3.07亿元,净亏损则分别为2.83亿元、2.15亿元、3.35亿元,三年总亏损8.33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2.17%、69.74%和58.15%,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这样的业绩自然难逃上交所的问询,而在11月23日, 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思必驰也披露了上交所首轮问询回复。
问询函中,上交所主要关注了思必驰的业务与技术、客户、收入等20个问题,其中重点关注了公司的经营能力、股东、大客户、数据安全等情况。
其中,抛给思必驰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关于公司生存层面:一方面,要求思必驰说明各项业务的持续性、扭亏为盈的基础条件和经营环境以及合理性;另一方面,说明相关资金是否能够支持公司在至少未来12个月的正常运营。
这样的问题对思必驰十分尖锐,而在回复函中,思必驰的回答更是让市场惊诧:结合目前经营计划、在手订单情况以及相关条件假设,若公司进行测算假设的扭亏为盈的条件均可达成,基于公司测算,公司扭亏为盈的预期时间节点为2026年。
也就是说,思必驰如果上市,相关投资者想要看到希望,至少要等上四年。如此实诚的AI独角兽,还没上市恐怕已经给了市场一个业绩不景气的印象。
谁都知道一个好看的报表,对企业上市加成作用有多大。但是,思必驰为什么还是这么火急火燎?原因在于科技创业企业的造血困局。
前期投入太大,回报周期太长,都是思必驰急需上市的理由,而且这样的局面,也不是思必驰一家才有。
在此前,商汤在港交所募集55.52亿港元,格灵深瞳、云从科技则先后登陆科创板。旷视科技、云天励飞等AI独角兽还在排队中。而在去年,10月,智能语音交互平台标贝科技刚刚完成 B1 轮数千万元融资,由基石创投、联储创投投资。11月,自动语音识别软件开发商AI Communis宣布获 13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Todai IPC 领投。
可见,智能语义赛道想要有一番作为,无论是创立还是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撑。那么,思必驰的融资情况如何呢?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 2012年至2020年,思必驰一共获得了6轮融资。联想之星、阿里巴巴、富士康、深创投等明星机构都是在思必驰股东名单当中。其中,2015年,阿里巴巴斥资1亿元参与思必驰B轮融资,并在次年思必驰的C轮融资中再次参投。
但是,2020年之后,思必驰的融资速度明显减缓,特别是最近两年,几乎再没有外部机构投资,这让业界对其维持运营的能力一再看低。
而且,曾经背靠的股东也相继背刺,也让思必驰措手不及。据数据显示,思必驰的明星股东中,阿里于2020年,两次减持思必驰,联想则在2018年、2020年4月、2020年10月三度减持。
尤其是阿里,在参与两轮思必驰融资后,2019年,拉来了的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了思必驰最大的客户,销售金额超过1000万,占思必驰当年营业收入近8.8%,而当时的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也成为思必驰采购金额最大的供应商。
而在2020年两次减持之后,思必驰的大客户名单再也不见阿里系公司了。究其原因,阿里云自身的智能语义业务与思必驰存在冲突,如今走向陌路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不能理解的相关方还有很多,频繁的投资方变动,自然逃不过上交所的问询,而思必驰在回复函中解释称,阿里、联想两个大股东多次坚持减持的原因均为获取财务性收益,通过减持一定比例的思必驰股权获得投资收益,减持前后对公司业务、技术路线无重大变化。
言外之意就是阿里、联想都在投资思必驰上赚钱了,可问题是,如果一家临近上市的公司基本面足够好的话,为什么自己的股东会在发财的前夜急于脱身呢?
思必驰IPO过程的种种坎坷,其实都指向了一个问题:盈利能力不足。那么思必驰的业务到底是什么样的?
招股书显示,三大业务在2021年的营收和占比如下: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0.65亿元, 占比21.06%;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1.02亿元,占比33.00%;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中技术授权服务0.74亿元,占比23.98%;定制开发服务为0.68亿元,占比21.96%。
显然,当下的思必驰营收支柱是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也是思必驰重点发力的方向,数据显示,2019年该业务占比不到20%,而到了2021年,已经提升到了33%。
但是,思必驰营收的死穴也恰恰在于自己的支柱业务。据招股书显示,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在2021年毛利率为10.85%,完全不能比自身其他业务相提并论。
而这种情况的持续,也正好发生在思必驰全力拓展市场的2019年到2021年间,招股书显示,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毛利率在这一期间分别为28.75%、24.74%、19.12%,逐年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
一家附加值极高的科技创业企业,为什么一直痴迷于做不挣钱的买卖?答案其实很简单:思必驰走的还是AI独角兽最常用的套路,以价换量,追求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策略之下,思必驰想要挣钱更是难上加难了,据其报告期内综合毛利率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1年分别为 72.17%、69.74%和 58.15%,下滑趋势明显。
盈利模式不够清晰,融资进程不顺利,留给思必驰的也就只有上市一路了,但是市场真的还看好这家智能语义独角兽吗?
根据思必驰预测,预计综合毛利率在未来三年内依然会有所下降。原因是其未来进一步推进实施软硬一体化产品战略,逐步打造覆盖AI语音芯片、AI模组和AI终端等硬件产品形态的解决方案,硬件产品占总收入比例从2021年的33%提高至2026年预计的59%。
而在思必驰盈利节点的2026年,其综合毛利率预计约为35%-45%左右,在这个数据下想要实现盈利,思必驰其实没有透露另一个条件:其营收需要达到的量级。
很明显,思必驰在IPO之路上确实没有回避问题,但其还是在顾左右而言他,持续打着哑谜,从这个角度看,要想走出盈利困局,这家老牌智能语音公司,要做的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