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每天70TB的数据将如何改变城市交通?

可行的途径是,利用平台上的大量数据,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技术手段做更好的规划,而不是简单的通过视频观测和人脑进行规划。

 |  500Miles智能出行

目前,滴滴出行日订单量已接近 2000 万,每天产生 70 TB 的数据量,这些数据将怎样反作用于我们的出行行为?滴滴和有关部门做了哪些推进智慧交通发展的规划?近日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付强在「智慧出行新可能」主题论坛上针对这些话题做了一些分享。

以下内容根据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付强在「智慧出行新可能」主题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滴滴一直希望做到的事情就是“让出行更美好”,在最近一年我们在这句 slogan 前面加了两个字:“科技让出行更美好”,希望用科技的力量让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高效。

我们是一家比较年轻的公司,2012 年成立,一开始就是出租车打车,2014 年有了第二个产品:专车。2015 年上线了快车、试驾、企业级、顺风车、公交、代驾这些产品,真正形成了一个出行平台。今年 7 月,滴滴的租车产品开始在上海试运行,现在整个平台有九个不同的业务,为用户提供城市的一站式服务。

现在,滴滴平台上注册的车主和司机超过 1500 万,用户超过 3 亿,覆盖了 400 多个城市。6 月份的数字中,滴滴出行的单日订单量超过 1500 万,如果加上优步中国,已经接近 2000 万。2015 年一整年的订单是 14 亿左右,今年数字的递增会非常多。

相应而来的,平台的数据量也非常大,有接近一百亿的路径规划请求,定位超过 130 亿,我们每天的数据有 70TB,都是跟交通出行息息相关的。这么多的数据量,我们如何用起来呢?

首先,我们会对数据做一些应用,主要是根据我们平台大量的交通实时数据,做“路径规划”,告诉你最短的路径,实时的路径规划时间。每天,我们要规划不同的起点和终点,帮助大家规划路径,甚至司机从什么地方接你,都是我们规划出来的。

接下来是“智能分担”,我们有七八种不同的产品,什么订单派给什么司机?如果道路非常堵,上路车辆又非常有限,我们希望一个车不仅仅带一到两个乘客,而是每个座位都被充分的应用,这时我们匹配最适合的拼车产品,希望拼车的路径越来越平滑和顺利,拼车乘客的体验可以非常高效。

还有就是“运力调度”,我们把北京整个城区划分了非常多的蜂巢状的小格子,可以判断出这个面积里面的需求和供给情况,通过大数据不断的做推进和演算。

如果只是利用我们自己平台的数据去做优化,我们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的智能应该是全民全网的共同调度。我们希望把大数据能力和实时交通数据更多的提供给交管部门和全民当中,大家一起把这个运能贡献出来,做全网调度。

整个“互联网+交通”如果重构供需平衡,一边是真正的乘客需求,一边是所有的交通运能,所有的这些,都进入到我们相应的平台里面,把这个交通的能力利用互联网,包括机器学习,真正地进行优化,这是目前智能交通比较理想的模式。

目前我们在自己的交通平台上建了滴滴交通云计算平台,现在大家看到这些底部的数据是来自于我们的平台,比如车的数据,司机的数据,包括起始目的地的数据,第三方的数据。这里面会产生两类的结果,一类是根据大数据分析出来的热力图,包括出行预测。另一类是一些公共的服务,即使不是滴滴的用户,也可以根据滴滴的实时路况看到每天城市里面运行的车辆状况,包括实时的公交预测、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这些都是市民可以直接享受到的服务。

我们还会发布一些路况测试,包括一些运力需求和车辆流向的展示,在暴雨天气的时候,提前预测到可能会出现的极端天气。发生一些危机事件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些相应的预测和研究。

我们现在其实已经和一些城市的交管部门,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做了一些沟通,通过及时调配红绿灯,保证路口非常的通畅,缓解城市的拥堵。滴滴非常希望和城市交管部门把这个数据做结合,滴滴刚刚跟沈阳、济南等达成了意向,派出了大数据专家跟当地的主管部门一起工作,希望在智慧交通方面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简单的总结一下,智能的交通平台,对滴滴这样的纯交通出行平台来说,我们利用平台上的大量数据,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技术手段做更好的规划,而不是简单的通过视频观测和人脑进行规划。

目前短期来看,我们希望在这四个方面,通过滴滴的数据分析和我们的科技力量,和我们的当地的交通主管部门一起合作,产生一些比较实实在在的直接让市民受益的结果:第一是我们的实时路况的 ETA;第二是形成出行报告,每个城市交管部门可以拿到对城市交通的详实分析;第三是交通流量的时间优化和空间优化;第四是对原有的老的路网的重新规划,以及新路网规划时如何做好的设计。

这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滴滴出行交通平台上可以帮助现在的智慧交通的事情,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