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网:不理财的科技公司不是好媒体

虎嗅现在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从传统媒体完成新媒体的角色转换,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业务拓展方向,毕竟网站运营不能永远依赖融资。

 |  君望学堂

 

众所周知,虎嗅网一向以鸡蛋里挑骨头的眼神审视其它上市公司或准IPO的财报而著称,然而这一次,被审视的不是别人,正是虎嗅网自己。

虎嗅科技属于互联网科技媒体业,于2015年12月1日在新三板正式挂牌,当时公司仅有50人。作为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内容及受众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公司的商业模式为“商业资讯+网络广告+整合营销+线下活动”,即通过提供免费的科技及互联网相关行业分析式资讯,提高公司知名度,提高公司网站、App、微信公众平台等浏览量,积累特定群体用户群,进而向科技、互联网相关行业的公司提供有偿的网络广告、整合营销和线下活动服务,以实现收入和利润。

2015年盈利82万,有71万为理财收益

点开虎嗅科技2015年年报,首先吸引小君的,是开头那篇洋洋洒洒的“致投资者的信”,落款人为虎嗅科技董事长李岷。

虎嗅科技2015年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减少了39.69%,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同比减少了91.48%,是该给投资者一个说法。

然而越看越不是滋味。在“致投资者的信”中,小君只看到了“偷换概念”和“推卸责任”,而且居然还隐隐透着一股小女人撒娇的口吻(无意冒犯)。

在这封信中,李董事长不但对大幅缩水的实际经营业绩闭口不谈,还提出“由于申请挂牌等原因,在财务与管理开支上多了一些支出,导致净利润只有80多万元”,却没有提到哪怕就连这可怜的“80多万元”净利润中,也有71万元归属于理财收益。

而对巨额资金用于理财这件事,李董事长的解释是与其让巨额资金闲置,还不如用来购买理财产品,这是对股东和公司负责任的体现。然而,作为创业公司,出现“钱多为患”的状况确实令人堪忧。无论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业务转型还是产品布局,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虎嗅还能走上“理财”这条迫不得已的路,还走得如此理直气壮,小君不得不服。

而且,通过2015年年报发现,尽管打着“科技新媒体”的旗号,虎嗅科技目前的收入模式却与传统媒体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主要来自于向科技、互联网相关行业的公司提供有偿的网络广告、整合营销和线下活动服务。其中,整合营销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据了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50.83%。

对此,李岷给出的解释是,虎嗅科技在商业化方面仍处于“萌芽”阶段。

2016上半年亏损228.8万元,同比扩大逾40倍

2015年,虎嗅或许尚能以挂牌新三板费用太高、产品仍在探索过程等借口来挽留投资者的信任,但2016年半年报所披露的数据却无法再粉饰。

根据报表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虎嗅净亏损两百多万,而上年同期仅亏损5.5万,亏损额同比扩大40多倍!

公司在年报中对这一结果是这样解释的:“为了使公司的产品、服务进一步满足用户及市场需求,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其主要体现在对现有产品的功能开发、优化及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在人员方面,为了符合公司发展需要,公司扩充了团队规模,其中销售团队的规模得到了大力扩充;为了保持公司对优秀人才的竞争力,公司提升了员工的薪资福利;同时人员扩充造成了运营成本的上升,进而导致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较去年同期出现了大幅上涨,在净利润、现金流量净额等方面出现了大幅下滑。”

当然,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

本期投入的研发费用为326.7万,在半年报一开始的“公司半年度大事记”里也提到了研发成果中的两项——《书入法》和《怒马》。

然而虎嗅的宣传力度显然远远不够。小君询问了周围的朋友,无一人知道这两个APP。而且在某应用宝上下载量也少得可怜。看来其研发成本的投入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市场反馈。

从半年报中可以看出,员工数量由年初的54人,增加到了73人,同时职工薪酬也上涨了近3倍。

综上,尽管财报中对上半年的亏损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但是从长期来看,此次业务的拓展并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大手笔的投入背后或面临更大的亏损预期。

同竞争者相比,虎嗅并非佼佼者

在2016半年报中,虎嗅提到了它的“竞争者们”。

小君在百度上查询了近一月来这五家公司的搜索指数,结果如下:

由数据看出,36氪一马当先,将一干竞争者远远甩在身后,百度百家以微弱优势领先虎嗅,屈居第二。

那么在行业内,虎嗅表现如何?

从上述数据来看,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虎嗅科技确实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然而跟最初的那股冲劲相比,现在的虎嗅,确实显得有点后劲不足。

在此想贴一个在知乎上看到的问题:

此外,尽管虎嗅挂牌新三板已逾半年,然而截至发稿,以协议转让为交易方式挂牌新三板的虎嗅科技,在报价系统中成交量仍然为零,显然资本市场并不愿向其抛去橄榄枝。

综上来看,虎嗅过去一年半的成绩并不能让人眼前一亮,与同量级相比也并非翘楚。虎嗅现在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从传统媒体完成新媒体的角色转换,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业务拓展方向,毕竟网站运营不能永远依赖融资。

同时,小君窃以为,虎嗅最大的弊病在于编辑的权限太大。众所周知,虎嗅所有的内容整合都由编辑来把关,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并不专一于同一讨论面的平台而言,由寥寥数人把关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这里小君并不是质疑他们的能力,而是全能的人才毕竟太少。

最后,小君想说,虎嗅也许并不是没落了,而是最初的新鲜感过后,消费者对趋于主流的内容已经不那么感冒了。就创业公司而言,虎嗅目前应该还是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毕竟只有跌倒了,才知道哪儿痛。

在文中开头提到的“致投资人的信”末尾,李岷说到:“相信来年,我们会有一些更令人兴奋的东西告诉你们。”至于这些东西是什么,只能等待时间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