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9年Spotify亏损达6亿欧元,走投无路干脆自己做音乐

其实,Spotify和三大唱片相比于绝对的敌人,更像是相爱相杀的关系。三大希望能从Spotify手中赚得更多,但是又不能让Spotify这个目前最大的流媒体平台死掉。

 |  音乐财经

作者:于墨林

在人人都喊着做内容的时候,Spotify也悄无声息地开始做自己的歌了,这是神马情况?

据MBW等多个可靠消息源,最近几个月,Spotify为几位音乐制作人支付固定费用做了不少歌曲,并且把这些作品的母带版权紧握在了自己手中。

我们来看看这条消息的几个关键词:支付固定费用、母带版权。虽然没有实锤,但如果是真的,就表示Spotify要积累自主版权了,唱片公司们怕不怕?

为什么说唱片公司会怕?通常歌曲录制后的版权都会在唱片公司手中,也正是如此,版权的收入才会先给唱片公司,再由唱片公司按照事先的约定给音乐人分一部分。版权积累的越多、唱片销量越好,唱片公司的收入则会越多。

当然在积累数量的同时,单张唱片销量好也会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所以拿下优质音乐人(有销量保障的音乐人)的母带版权更是重中之重。但这对于唱片公司来说并不容易,有名气的音乐人会尽力与公司协商保留自己的母带版权,毕竟保留版权就是保留赚钱的机会,David Bowie在音乐人普遍对版权没什么概念的时候,就已经把版权握在手中,想来当时的唱片公司也非常不爽。

那么话说回来,现在被Spotify请来的音乐制作人为什么愿意拱手送出版权呢?难道他们都不够优秀?

当然不是!这些制作人的作品在Spotify上的播放量甚至超过了一些热门歌曲,而他们愿意把版权交给Spotify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会以假名出现在公众面前。是的,你没看错,这些制作人不仅舍弃了版权也舍弃了姓名,这也是为什么Spotify在几个月前就自主生产内容却不为人知的原因。

Spotify为什么会这么做?最直接的答案是不想这个计划还处在早期就被三大唱片公司发现。

Spotify的苦逼发展之路

其实Spotify从2008年建立之初,就一直受到唱片公司的关注,尤其是在盗版发展猖狂的年份,唱片公司怕再出现一个新的Napster,所以在Spotify上线之前都开放了自己的曲库授权,从而使Spotify正版化。

自此,唱片公司多了一个新的数字收入来源,而Spotify也开始了自己的亏损之路。

2008年,只在瑞典上线的Spotify对外宣布运营亏损了390万欧元,2009年进军英国市场,其亏损达到了1640万欧元,而在入美的前一年(2010),其运营亏损还保持在2190万欧元,但自从进入了美国这个大市场,Spotify的亏损就直线上涨,到了2012年运营亏损已经达到8000万欧,2015年亏损甚至达到了1.72亿欧元。

也就是说,从2008年到现在,Spotify的亏损总额已经达到了6.06亿欧元左右。尽管在2015年其亏损增长的势头已经放缓了,但是常年的巨额亏损,对于其众多投资人来说总难以交代,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很大部分原因就是高昂的版权支出。

这家瑞典流媒体一直没停下扩张的步伐,自从2009年拓展国际市场后,到现在已经覆盖了将近60个国家地区,所以需要拿到授权的音乐版权也在快速上升。目前其曲库已经达到了3000万首歌曲,综合其服务地区,就算是拥有3900万付费订阅用户的Spotify,也很难良好地消化掉版权费的支出。

据统计,2015年Spotify包括版权、分销以及其他的支出达到了18.3亿美元(16.3亿欧元),同比增加了85%。这也就意味着2015年Spotify 84%的营收收入都返还给了音乐产业。Spotify在财报中也表示自己是全球和全美第二大的音乐产业收入来源。

同时,Spotify与厂牌签订的授权协议是根据对未来业务的发展预测来计算的,所以预先支付的版权费用所对应的期望营收值往往高于实际的营收情况,但是Spotify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成绩,厂牌和版权代理商并不会返还相关费用。

当然,这些年Spotify的营收也在逐渐增长,而且一直在融资,截至目前共计融资25.6亿美元,公司在去年估值达到85亿美元,但一直没能盈利成为了其投资人的一块心结。

所以Spotify才在今年3月完成10亿美元可转债融资的时候,向投资者做出了一系列与IPO关联的严格保证。据知情人士透露,如果Spotify明年IPO,TPG和Dragoneer将能够以IPO发行价的80%将债券转换成股票。如果推迟一年,折扣每六个月增加2.5个百分点。 同时Spotify还同意向投资人提供5%的年息,之后每六个月增加1%,上限为10%。这也就意味着,如果Spotify表现不佳,这些条款很有可能让其蒙受巨额损失。

所以其寻求盈利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Spotify的反抗

说完了Spotify,我们再看看另外一边的情况。因为盗版的猖獗,加之实体唱片销量的下降,曾经整个唱片业都被迫萎缩,在流媒体刚出现的时候,唱片公司更是对这种形式不看好,iTunes引领的数字下载曾是那一时期重要的收入来源,但自从以Spotify为首的音频流媒体日渐成熟,流媒体收入在各大唱片公司的数字营收比重越来越大。

到了2016年,索尼、环球、华纳三大唱片公司数字收入纷纷超过了总营收的一半。据MBW的数据,三大唱片公司2016上半年总营收达到了51.8亿美元,其中34%(17.6亿美元)来自流媒体和订阅服务。这意味着流媒体已经足够引起唱片行业的重视了。

所以说到这,我们可以讲讲Spotify的反抗了。

在2016年,Spotify和三大唱片公司签订的授权协议陆续到期了。因为华尔街并不看好Spotify和唱片公司的短期交易模式(Spotify已经和三巨头中的至少一家以月度合约的形式合作了近一年的时间),所以这一次的续约,Spotify希望能够与三大签订较长时间的合约。

不过明显三大不愿意这样,三巨头现在正在给Spotify施压,希望能在风云变幻的新领域中更便利、灵活的操控流媒体,而这将给Spotify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稳定的金融预测财报,Spotify的上市计划可能要被迫搁置了。

这种时候还能怎么办?

既然如果版权部分得到缓解,那么其他许多相关与无关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那么就试着降低版权成本吧!于是Spotify走了自己生产音乐这一步,并且为了不被版权拥有者较早发现,而选择了与制作人们签协议用假名发表的“邪门歪路”。

而且有意思的是,Spotify选择的歌曲主要是无人声的、符合当下年轻人喜欢的主题和风格,包括jazz、chill和peaceful piano playing(一些舒缓的音乐)。这不难看出它是在为自己拥有百万粉丝的“first-party”歌单积累内容。

在以电子音乐、party文化为主流的西方国家,after party的调节和party过程中的音乐同样重要,所以近来Spotify上比较舒缓的功能性歌单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Spotify这一步确实巧妙,又能从三大唱片中抢走部分播放量(播放量意味着版权费),又可以为日后自主版权的积累打好基础。

据MBW显示,这些我们无法判断是Spotify自制歌曲的内容,确确实实存在,而且每首都至少有50万次的播放量,其中还有上百万的播放量。“三大唱片都不知道这个情况”信源表示。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在未来Spotify和三大的谈判过程中,将会出现微妙的情绪。

虽然Spotify只是从舒缓歌单进发,业内人士分析其短期内不会对流行乐坛造成影响,不过目前还是有不少版权方给Spotify支付大笔资金,让自己的歌曲被添加到relaxing/piano/chill/jazz一系列舒缓歌单中,那么这些版权方一定不乐意Spotify的歌曲占据了自家歌曲发挥的地盘。

而Spotify只会止步在舒缓音乐了吗?古典、电子、蓝调、流行呢?

目前Spotify自有的“Chill”歌单拥有70万粉丝,“Dinner”歌单拥有30万粉丝,“Focus(舒缓钢琴曲)”歌单拥有200万粉丝。而这些歌单将再也不是唱片公司和音乐人的“专属”渠道了。

这是一场版权方和平台方的游戏

其实,Spotify和三大唱片相比于绝对的敌人,更像是相爱相杀的关系。三大希望能从Spotify手中赚得更多,但是又不能让Spotify这个目前最大的流媒体平台死掉。而作为下游方的Spotify,当初用股份换三大的曲库授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上市又难以得到华尔街的认可,所以只能用这些小动作寻求新出路。

也许有人想问,为什么Spotify没有向其对手那样,开始独家版权的积累呢?虽然独家授权确实能为流媒体带来可观的流量,但版权方要求的版权费也肯定“对得起”这样的流量。并且对于Spotify这样以“免费听音乐”为初衷的平台,独家之后只能提供给付费用户,所以会违背平台的初衷。

不过国内的平台方确曾是独家授权的忠实拥护者。这不难理解,在秩序建立之初总会是无序的,无论是盗版猖獗式的百度MP3,还是现在手握千万首曲库的平台,都因处在内容方的下游,而不得不处在被动的一端。

不过当版权之争归于平静后,该分销的分销了,唱片公司又开始苦恼了。当初能够高价授权曲库,皆是因为那是从0到1,但现在1已经有了,他们又要怎么赚大钱了呢?有一些唱片公司人士也对音乐财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平台不争版权了,我们的收入是不是会少呢?

答案是一定会比“版权争夺战”时低一些,毕竟那种疯狂争抢下的一切都是不理智的,但是绝对不会回到曾经盗版的低迷情况,所以对于版权方来说,如何生产拥有竞争力的内容成为了这场角逐的关键点。

在商业逻辑下,内容不够强势,平台肯定会占上风,为了不发生这种情况,版权方最保险、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表现自己所拥有的内容是多么牛逼,因此粉丝经济成为了行业内公认的一个高级词汇。一些平台方甘愿为拥有粉丝吸引力的头部艺人背书,成为被动的一方,却无心真正为产业带来新的内容。

如果说国内大部分版权方和平台方是在角逐,不如说是在寻求“共赢”,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先活下来才能做更多的事。

所以反过来说,不管是公司、平台还是个人办了新人比赛,亦或是优化了歌曲推荐公式,只要做了一点点推动优质内容生产方面的努力,我们就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