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环境让人“不得不作恶”时,对于正确的理解就会变得模糊。
无“叽歪”,不“闪电”
向众说纷纭的要紧事劈下三观
黯淡的国内暑期电影圈,近来最大的话题是大导演蔡明亮微博单挑蓝影网,致使后者网站关闭,还引发了跟B站、爱奇艺、腾讯视频、土豆等的后续撕扯。
这一回,广大影迷几乎难得的一致:盗版于理有错,但在现实情况下又是“必要之恶”。
你怎样想?法不容情,一切都是狡辩?看盗版虽然有错但是出于爱,情有可原?还是说,根本不吃这一套,互联网的分享文化已经让“盗版“不再算错?
盗版在国内的历史源远流长,受众极广,几代文艺青年在回忆青春时都会提及去城里某几家碟片店淘碟的经历。近些年技术发展,碟片失宠,盗版逐渐移到线上,一大批“在线观看”“免费下载”“种子资源”网站成了影迷的心头好。“网盘”诞生后,个人分享也得到了极大便利,更加方便资源流通,“盘”“种子”是影迷们在微博搜索栏里输入最多的关键词,早已成了文化标识。
一方面,是无可奈何的现实:国内引进电影电视剧的诸多限制,院线片平均质量低到难以满足影迷,艺术院线又久久不能成型,盗版一直以一种暧昧的、被普遍默许的状态进行着文化启蒙。因此即便是“净网”“反盗版”等等政府行为,也往往是一阵一阵的阶段性打击,一个倒下了又有千千个起来,毕竟影迷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
满足影迷日益增长的看电影需求和品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业内人士的介绍,搭建一个盗版网站容易到只需要10分钟左右,站内的很多配套技术几乎可以一键生成。而这样简单投入的网站,在加入好的广告联盟之后,一个独立IP每天达到1万访问量,每月就可以有2万到4万左右的收入,大一点的网站甚至高达每年上千万元,简直是一本万利,比开优步赚钱多了谁不心动啊。
但另一方面,多数影迷们尊重影视文化作品的版权保护。无论事实上会如何,至少大部分的影迷在口头上都承认看盗版有“原罪”,如果有合适的渠道,他们都会愿意付费。在这个资本规则深入人心的时代,拿了别人辛辛苦苦制作的作品又不付钱,自然是错的,要是损害了创作人的经济利益,导致他们之后的作品难产,更加有悖影迷的身份。另一大悖论是,越是喜欢的导演,作品就看得越多,于是就越对不起他,但喜欢是真心喜欢的呀!有钱没处花的痛苦你们懂吗。
但合适的渠道是什么?蔡明亮给的答案是:“等呀。等环境慢慢改变,等有机会在国外看到,等努力赚点钱在巴黎的博物馆看到。这个不容易,但是是对未来的一个播种。”
不得不说此番蔡明亮的连篇发言没有得到太多拥戴,正是因为他占了理却不占情。试问有多少人能够“等努力赚点钱在巴黎的博物馆看”呢,这简直是另一个版本的“先赚1个亿”啊。蔡导对观看方式的执着非常艺术家范儿,正如他自己举的例子,瓦格纳对自己的戏剧观众坐的椅子都有规定,而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是“瓦格纳”。问题是即使买票尽进了电影院的观众也可以随自己高兴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爱怎么坐怎么坐,更不要说买蓝光碟在家里看的人了。这种艺术家对作品的珍惜虽然让人敬佩,却不应该是对别人的要求,尤其是电影已经成了如此大众的媒介之后,再拿“博物馆”“戏剧”作比,一点都不合适,只是反映出了说话人浓浓的精英主义。
很多人会举例说,即使不引进,也可以海淘DVD啊。然而有观看渠道,并不等于有合适的观看渠道,如果每看一本电影都要上外国网站在一堆英文中挑选,最终能留下的观众能有多少?是不是都要先考过六级才能看电影。蔡明亮导演或许觉得人数不重要质量高就行,但是这不是他自己的事,而是一代人的、一个社会的文化修养。一部好电影、一批好电影,或许可以改变一项制度、一个偏见、一种人生,这也是我们一直热爱电影,为好电影呐喊的理由。有多少电影工作者是看着盗版的大师之作立下将来从影的志愿,相信自己就是其中之一的蔡导不会不明白。
亚马逊上的蔡明亮DVD
书籍音乐影视盗版多年,除了一大批心灰意冷的创作者的失落转行,对于普通人和社会而言,最大的后遗症是情和理的撕裂。当年“快播”坠落,多少人为盗版商惋惜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环境让人“不得不作恶”时,对于正确的理解就会变得模糊。理想主义变成了强人所难,甚至异想天开,所以今时今日蔡明亮所说的明明道理都对,却让人听着觉得哪里有问题。
这个问题,也许就是房间里那头看不见的大象,大家心知肚明却已倦于讨论了。正如知乎上一位网友的回答:被迫看盗版,艺术家反盗版,该痛骂的难道不是迫使大家看盗版的文化管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