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重注无人配送,挑战与机遇并存。
文|刘旷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无人化”逐渐成为了可能。比如,无人配送车的出现和落地,就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无人配送车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人际间的接触,不仅保障了人员自身的安全,同时也为物资的正常流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美团联合发布的《无人配送车的身份与上路安全》报告指出,以存量市场综合来看,无人配送市场空间可达到7500亿元。随着外卖、新零售以及快递末端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预计2030年无人配送市场可达到万亿级。在此背景下,无人配送赛道也迎来了众多参与者,并且这些参与者都在竞相修炼“内功”、不断精进实力。
古往今来,追逐风口者不计其数,无人配送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自然也引得不少玩家参与其中。尽管参与的玩家数量不少,但大致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互联网巨头;一类是初创玩家;还有一类则是主机厂以及有Tier1背景的企业。而无人配送之所以如此备受瞩目,却不仅仅是其前景诱人。
一方面,配送需求的日益增长,为无人配送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受多方因素影响,网购、同城配送、即时零售蓬勃发展,在配送需求与日俱增的同时,消费者也对配送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就意味着市场需要更多的运力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配送需求。在此背景下,能够对现有运力提供补充的无人配送顺势而起,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另一方面,无人配送能够缓解招工难等现实问题,缓解“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压力。物流行业本身就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作为物流行业重要环节之一的末端配送自然也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然而,如今的末端配送环节却面临着招工难、留存难等现实问题,为末端配送环节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以快递行业为例,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1083亿件,同比增长29.9%。随着快递业务量的增长,末端配送的压力也随之水涨船高,招人难等问题的频发更是使快递员存在着不小的缺口。而无人配送车等产品的出现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末端配送压力,优化消费者体验,因此无人配送行业就成为了众多企业争相布局的重点领域。
除此之外,政策的支持,同样助推了末端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无人配送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比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这些发展规划中均提到了无人配送,为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一众无人配送赛道参与者中,互联网大厂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比如,阿里菜鸟在2015年就成立了ET物流实验室,开展包括无人车、无人机在内的自动化物流研究;京东在2016年3月成立了X事业部,进行智能物流系统的研发,其中就包含无人车、无人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智慧物流项目;美团则在2016年10月成立了W项目组,开始研发特定场景下的无人配送。而在阿里、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企业发力无人配送领域背后,则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时间维度来讲,互联网大厂较早布局无人配送领域,有着较深的技术积累。前文曾提到,阿里菜鸟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对无人配送相关技术展开探索,京东和美团也在2016年先后开始了无人配送相关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阿里、京东、美团在技术、研发等方面有了深厚的积累,再加上先发优势的加持,阿里、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已逐渐成为了无人配送行业的排头兵。
从场景方面来说,互联网大厂有场景优势,可以以较快速度推动其无人配送产品的落地。事实上,末端配送的主要场景是快递和即时配送,其中即时配送包含外卖、生鲜宅配、商超零售、医药配送等多个场景。对无人配送赛道参与者来说,场景是无人配送产品得以落地的关键要素,而互联网巨头所拥有的场景优势,极大地助推了其无人配送的发展。
譬如,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阿里的电商业务、京东的到家业务均对无人配送服务有较大需求,其发力无人配送不仅能够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出发,打造出更适合其业务场景的无人配送产品,也能凭借其自身的场景优势,于较短时间内推动无人配送产品的落地应用。
从业务角度来看,互联网大厂发力无人配送,能够同自身现有业务形成协同,同时优化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亦或是美团,这些互联网大厂的电商、即时零售、餐饮外卖等业务都格外讲求时效性,需要强大的履约和交付能力。
阿里、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大厂发力无人配送,则能够将其无人配送服务与自身业务协同起来,不仅能够提升配送质量,还能够积累更多数据,反过来促进无人配送服务的迭新,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为消费者带去更加优质的末端配送服务体验。
除了互联网巨头企业之外,初创企业也是无人配送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方力量。尽管当前的初创企业与互联网巨头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以白犀牛、新石器、行深智能等为代表的不少初创企业仍然凭借着自身实力,获得了多方的认可。
在技术方面,初创企业大都具备自动驾驶技术,足以支撑其开展无人配送业务。技术对无人配送赛道参与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相当一部分的无人配送初创企业都在自动驾驶方面有着较深的沉淀与积累,而这些自动驾驶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内在驱动力,助推初创企业在无人配送领域的发展。比如,一清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早在2009年就开始从事无人驾驶的相关研究了;行深智能的核心团队也有着30多年的自动驾驶研发和工程经验。
在产品方面,初创企业不仅能够提供无人配送硬件产品,还能够提供解决方案,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除了提供整车产品之外,部分无人配送初创企业也提供无人配送运营服务,或者以技术为依托,输出解决方案。例如,行深智能在自主研发了超影、翻羽、奔霄、绝地和布衣等系列无人车产品的同时,还根据无人车应用场景的不同,推出与之相配套的解决方案。聚焦商超场景的白犀牛,也针对商超&生鲜订单的即时配送需求,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初创企业还通过和下游需求方合作的方式,以实现无人配送产品的落地应用。除了技术和产品之外,落地场景也是无人配送颇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由于阿里、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自带场景优势,其无人配送产品的落地相较于初创企业也会容易一些。
事实上,无人配送下游的配送需求方可分为电商、商超零售以及快递配送三类。以商超零售为例,商超零售业企业众多,竞争压力巨大,末端配送能力已经成为众多商超零售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点。然而,受多方因素影响,商超零售企业要自建配送体系是件颇为困难之事,因此和具备配送实力的企业合作就成为其优先考虑的方式之一。
另外,由于商超零售业的企业与互联网巨头玩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独立的第三方无人配送初创企业就成为其心仪的合作伙伴。而无人配送初创企业通过和其他企业展开合作的方式,也能够快速进行场景探索,推动无人配送产品的落地。比如,白犀牛已经和永辉、天虹、达达等国内领先的大型商超及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成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日常化的商超&生鲜无人配送。
近年来,无人配送领域也频频出现主机厂的身影。比如,脱胎于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的毫末智行;东风汽车推出了无人配送车Sharing Box;比亚迪也和美国科创公司Nuro联合研发设计了第三代纯电动无人驾驶配送车。而这些车企会先后入局无人配送领域,也并非毫无缘由。
一来,自动驾驶已成为当前车企竞争的关键点,而无人配送又是实现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现如今,汽车的智能化升级已经是大势所趋,而自动驾驶作为汽车智能化的重要方向之一,自然也引得车企纷纷加码布局。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迭代,商业化也顺势被提上日程。
然而,受多方因素影响,Robotaxi、Robobus等场景要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难度系数颇高。但自动驾驶投入巨大,不进行商业化落地尝试又是万万不行的。基于此,落地难度相对较低、需求潜力同样巨大的无人配送就成为众多具备自动驾驶技术的车企的重要发力领域。
二来,车企具备深厚的汽车制造经验,而这些经验也能够应用至无人配送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上。比如,在此前的比亚迪与Nuro的合作中,比亚迪就负责整车开发、车辆测试以及生产制造,同时提供刀片电池、电机、电控及人机交互等核心一级总成部件。孵化于长城汽车的毫末智行以传统汽车制造经验为基础,打造了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线控底盘“小魔盘”。
总的来说,各路车企的相继入局,虽然加剧了无人配送领域竞争的激烈程度,却同样助推了无人配送行业朝前发展。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无人配送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技术、成本等现实挑战也随之而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人配送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巨头、初创企业以及车企围绕技术等方面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终有被攻克的一天,届时消费者们就能够从中受益,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配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