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派”企业家的领军人物陈东升的奋斗之路。
作者:张静波
1983年的一天,湖北青年陈东升即将毕业时,从天门老家买来凿子和锤子,回到母校武汉大学,在珞珈山上找了一块石头,忍着蚊虫叮咬,汗流浃背地刻下一个“始”字。那一刻,他的心中壮志昂扬,期待从这里开始,去实现人生中下一个伟大的梦想。
此后三十年,这个年轻人奋发图强,一口气创下嘉德拍卖、宅急送、泰康人寿三家重量级企业,并将它们送上行业之巅,仅泰康一家就管理着近万亿元的资产。巨大的成就让他在商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被誉为九二派企业家的领军人物。
陈东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门,22岁考入武汉大学政治经济系,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作为老三届,他和同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很早就展露出一种做大事的姿态。
上大学时,他利用周末的时间,跑遍许多大教授的家,上门请教学习。这让他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获得了同龄人难以企及的广阔视野。
在校期间,他还发起成立“蟾蜍社”,激励自己要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野心。在那里,他和志同道合的学友们谈学术、话民生。少不更事,难免语出轻狂。有一次,他对同班同学毛振华放言:将来咱们班要出什么大人物的话,必定是我们这几个人!
大学毕业后,陈东升跑到北京搞起了研究工作,先在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任职,后升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副主编。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书籍和杂志,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启蒙。
陈东升最感兴趣的是《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通过研究,他发现一个国家的实力和世界500强的数量成正比,美国一定是最多的。这给了陈东升极大的震撼,他第一次感受到企业的巨大力量。很快,他就开创先河,模仿《财富》杂志搞起了中国500强。
雄心勃勃的陈东升并不满足于搞一个排行榜,他还有更大的梦想,自己下海去创办一个将来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不过,在那个年代,他的梦想看上去很遥远。
直到1992年,他才看到希望。那一年的下海潮中,冯仑、潘石屹、王功权、朱新礼等一大批学者、官员,纷纷辞去公职,通过创办企业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并由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创业时代。
陈东升后来把这批人称为“92派”,这其中就包括他自己。
和任正非、柳传志等84派不同,92派大多是体制内精英,他们有天然的信息优势,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现市场的空白。
陈东升是92派的典型代表,他创办的三家企业,嘉德是国内拍卖行的鼻祖,宅急送是中国最早一批民营快递企业,泰康人寿则开创了保险市场的专业化道路。
这种远见来源于广博的见闻和平时的有心。据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了解,在信息闭塞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陈东升每天看《参考消息》和新闻联播。
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国外一场拍卖会,梵高的《向日葵》被拍到数千万英镑,一位日本的神秘买家将其买走。电视里,古老的建筑、华丽的装潢,一个举止优雅的中年人站在台上,手握拍卖槌,台下坐着雍容华贵的举牌人。
对于刚刚摆脱阶级斗争、生活依旧艰难的中国人来讲,这样的画面恍如隔世,它是那样的新鲜、刺激,同时又很遥远。陈东升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他渴望成为那个举槌的人。
后来,《羊城晚报》有篇短文称: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却没有一家像样的艺术品拍卖行。这段文字让陈东升大受刺激,在一次闲聊中,一位朋友开玩笑说:“陈总,咱们开一家拍卖行怎么样?”没想到陈东升果断答道:“行!”
嘉德拍卖行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此后,嘉德在不断摸索中,迅速成长为国内艺术品拍卖的领军企业。截至2016年,已经成功举办1200余场拍卖会,总成交额逾500亿元,被评为国家AAA级最高资质。
国外火的,中国一定会火。这后来成为陈东升制胜的第一板斧。
嘉德之后,陈东升的弟弟从日本回来说,那里有个叫宅急便的企业很火。当时,快递业在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两兄弟在兴奋中一合计,将宅急便改了个字,宅急送诞生了。
泰康人寿同样是学习的产物。早在研究《财富》500强时,陈东升就发现,保险公司是榜单上的常客,世界上很多重要产业、核心商圈的背后,也都有险资的身影。
有一次,陈东升到日本访问,看到很多高楼上打着“日本生命”的广告,便问经济学家魏加宁:“‘生命’是啥意思?”对方说:那是人寿保险。后来,他读到一本叫《谁控制了日本》的书,更加坚定了做保险的信念。
在陈东升看来,是男人就要有野心。尽管嘉德是他的“精神寄托”,但拍卖毕竟规模有限,整个公司20个人就够了。保险公司则不同,手下千军万马,有一种当将军的感觉。陈东升认为,这才是男人要做的大产业。
因此,在创办嘉德、宅急送之后,陈东升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泰康人寿上。
创业最重要的是远见,但光有远见还不行,必须通过实干,才能将梦想落地。陈东升有一句座右铭:大事敢想,小事要一点点做。
在创办嘉德和泰康人寿的过程中,陈东升遇到许多坎。第一道坎是企业能不能搞。这个问题看似多余,但在90年代却是很多民营企业的痛点,做汽车的李书福和魏建军都曾被挡在一纸文件外。陈东升要做的就是一点点突破。
先说拍卖。文物在当时属于国家专营,陈东升对体制很了解,在申请执照时,他故意打了擦边球,说是做工艺品的,同时还找到文化部下属的中国画研究院,以后者的名义向管理部门打报告,代价是为对方垫资80万入股。
即便如此,申请还是迟迟未得到批准。半路还杀出个程咬金,文化部下属一公司的负责人看到拍卖不错,也想分一杯羹。陈东升急了,他找到对方说:你们是皇帝的女儿,吃穿不愁,我什么都没有,这样吧,你49%,我51%,我帮你赚钱。对方高兴地答应了。
好不容易把对方搞定,拍卖行一事才尘埃落定。事后,陈东升感慨:很多成功是在细节中,在办拍卖行时,如果你对着干,可能打不赢。
如果说,创办嘉德靠的是细节,那么创办泰康靠的则是坚持。在陈东升之前,有四家大公司想联合做财险,被监管部门拒了,说现在只鼓励办寿险。这四家公司选择了放弃。
陈东升觉得这是天赐良机,立刻向监管部门打报告,但他的申请同样被拒了,理由是他们认为陈东升不懂寿险。陈东升不甘心,他一遍遍游说,先后打动了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很多人,经过四年的煎熬,终于在1996年拿到了牌照。
四年里,有很多人排着队办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只有他一个人去申请保险牌照。“很多事能成,真的就是靠坚持!”事后,他感慨。
陈东升遇到的第二道坎是企业要怎么搞。1993年创办嘉德时,拍卖在国内还是个新鲜事物,陈东升不知道拍品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怎么拍,甚至不知道怎么赚钱。他到处请教专家,后来有人告诉他,拍卖行就是搭台唱戏,并向买卖双方抽成。
当时,苏富比是全球著名的拍卖行,陈东升决定以它为模仿对象。嘉德成立之初,他把自己变成拷贝大王,扛着一台摄像机,跑到香港的苏富比拍卖会上去偷师。
在富丽堂皇的拍卖大厅里,这个从小县城走出的年轻人,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既感到新鲜,又有些胆战心惊,他小心翼翼地猫在一个角落里,弓着腰,手脚颤微地偷拍着,生怕一不小心被人发现。
从香港回来后,陈东升和同事研究了整个拍卖过程,从现场的摆放、拍卖师的动作,到号牌的样子、玻璃罩的厚度,一招一式进行模仿。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习对方的专家系统和信用制度,这成为嘉德后来崛起的基础。
1994年3月,陈东升请来鉴定大师徐邦达,敲响了嘉德拍卖行的第一槌。
对于嘉德的成功,陈东升有句名言:创新就是率先模仿。这也成为他制胜的第二板斧。
嘉德之后,陈东升继续着他的模仿战略。1996年创办泰康后,陈东升把自己当成一个保险业小兵,他跑遍1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访了20多家保险公司,依葫芦画瓢,向台湾人学习营销,向欧洲人学习精算、风控,向美国人学习投资。
他不放过任何细节,甚至连别人电梯里的摆设也要模仿。在泰康的总部大楼,电梯里挂的不是广告,而是一个欢迎栏。陈东升说,这是他在瑞士再保险公司学到的。
在陈东升看来,拍卖和保险在西方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的公司是有生命逻辑的,有些做法,“我们不懂,那就先拷贝,慢慢就会明白。”
92派企业家脱胎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市场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坚信市场的力量,在市场中学习和成长,努力做市场的好学生。
怎么做一个市场的好学生呢?陈东升的理解是,首先必须走专业化道路。
陈东升对专业化有一种宗教般的膜拜,把它当神灵来供奉。在创办泰康时,他对寿险行业作了分析,认为市场上有规模大的公司,有创新力强的公司,唯独没有专业化的公司。因此,他决定走专业化道路,让泰康专注于寿险。
这个定位让泰康独树一帜,并成为陈东升致胜的第三板斧。此后,泰康一直深耕于寿险产业链,围绕它做文章,将版图不断扩展至医疗和养老两大领域。
其次,要按市场规律来办事。
2001年入世前,很多人喊“狼来了”,泰康感受到的威胁最大,国际上随便一家保险公司都有上千亿美元资产,他们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而泰康当时的资产不到70亿。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优势占尽的外资保险由于水土不服,沿用国外的老一套,一直未能做大。反倒是泰康,潜心研究中国市场,针对中产阶级家庭的需要,率先推出“一张保单保全家”,结果大获成功,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将资产总额做到了400亿。
高速发展中,泰康遇到了资金难题。陈东升选择外援,他卖掉24.9%的股份,引进瑞士丰泰人寿、日本软银等外资股东,获得发展急需的资金。利用这笔钱,陈东升在国内大举铺设网点,在忍受了两年的亏损后,泰康的寿险业务开始急速膨胀。
后来,陈东升将低成本、迅速地铺设网络视为泰康最成功的秘诀。
眼看寿险业务走上正轨,陈东升又将目光投向资管业务。2005年,泰康获得直投A股的资格。那一年,股权分置改革拉开帷幕,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陈东升研究了一辈子经济,又是实干派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岂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他花了大把的时间,两只眼睛片刻不离地盯在上面,研究A股的套利机会,并大举买入。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他的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三年赚了400多亿,成为股改的大赢家。这笔钱,后来成为泰康多年不上市的底气。
此后,不差钱的泰康发展得愈发顺风顺水。到2015年底,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8300亿,总资产5441亿,跻身全国十大保险公司之列。
陈东升博士毕业,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是国内极少数的学院派企业家。深厚的经济学底蕴,使得他对产业格局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
2007年,陈东升参加了一场婚礼。那场婚礼上,陈东升目睹了老年人扎堆的场景,突然萌生了涉足养老产业的想法——我可以像如家酒店那样,开连锁养老院。
陈东升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兴奋,他很快在望京开了第一家,但因为当地多为年轻人,养老需求不足,他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这时,他再次挥舞起制胜的第一板斧——今天美国火的,明天中国一定火!
在美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最大的产业。中国也正在步其后尘。带着这样的判断,陈东升前往美国考察养老社区,结果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那里的老人生活幸福,对生命充满热爱,九十多岁还在跑步机上锻炼。
陈东升决定把美国的模式搬到国内。他在北京、上海等七个城市布局养老社区,并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1000亿,将这种模式推广至全国。
2015年11月,泰康燕园养老社区在北京昌平落成,陈东升的养老战略初见成效。
在办养老社区的过程中,陈东升发现,“医”和“养”是分不开的。在美国,凯撒保险拥有几百家医院、数万名医生,客户就在公司体系内看病。
这种医养结合的模式给了陈东升很大的启发。后来,他前往美国,拜访全美排名第一的霍普金斯医院,对后者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回国后,他注资南京仙林鼓楼医院,建成泰康燕园康复医院,并提出未来10年在每个核心城市建一家三甲医院的设想。
至此,泰康初步形成保险、医疗、养老一体化的平台,“从摇篮到天堂”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现实。陈东升凭借这一举动,完成了对模仿策略的颠覆,现在他要做的事情,在世界上已经找不到样板,因为泰康已经成为引领者。
养老产业的巨大蛋糕,引来众多的分食者,也助长了某些短期行为,例如圈地炒房。陈东升并没有受到影响,他有更长远的考虑。在他看来,养老是一个回报比较慢的行业,需要30年、50年去经营,泰康追求的不是短期暴利,而是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二十多年的耕耘,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心无旁骛,做正确的事情,时间就是答案。年轻时,他恨不得一天做十件事,第二天就成功,后来一年做一件事,再后来三年做一件事。现在,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深耕寿险产业链。
92派企业家大多从体制内出来,从一开始就面临寻租的质疑。陈东升也不例外,2012年娶了毛泽东的外孙女孔冬梅后,外界浮想联翩。对此,陈东升回应称,当初创业更多是出于一种家国情怀,没有任何的实力,就凭年轻时的一股闯劲儿。
其实,陈东升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说,确实依靠了人脉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不是体制内给他的,而是他长期闯荡商海建立起来的。在嘉德的第一次拍卖会上,有一半的拍品都是被武汉大学的校友买走的;泰康成立之初,很多大股东也都是“武大帮”。
2015年5月,陈东升捐资1亿元兴建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落成。32年前,一个年轻人在一块山石上刻下一个“始”字,如今这块石头摇身一变,成为武汉大学的地标性建筑,而这个年轻人身后,已然矗立着一个规模近万亿的金融帝国。
本文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