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逐到抵触,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文|文化产业观察 北辰
当一部热播到全网皆知的电视剧播出时,不是立马跟风追剧,而是它越火你越不爱看;
当很多博主都在推荐的“种草”好物时,你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下意识的避免购买此物;
面对五花八门的热搜,不再好奇,涌上心头的是些许厌恶情绪......
如果你有以上的“症状”,那么你大概是患上了“热度排斥症”。
人们说这是一种看上去冷静的“病症”,也叫审美版权。它是指网友对当下热门的事物保持观望态度,不愿意被热搜或推荐词条所裹挟,而更愿意用自己的节奏接受“安利”,开始对一些风头强劲的互联网热点保持审视和警惕态度,甚至产生排斥感。
从前我们在疯狂追赶热度,生怕自己吃不上热乎的瓜,现在我们害怕热度追上我们,混乱了我们的判断能力。从追逐到抵触,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过去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多关心时事新闻。随着微博、抖音、知乎、贴吧、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了对公共事件的关心和讨论之中。
人们幻想着这些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哈贝马斯口中的“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开放性、批判性和交往理性是其三个重要特征。就像在17世纪欧洲的咖啡馆,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平民也可以与大名鼎鼎的牛顿辩论一番。
然而如今,众所周知,如今的“热搜”早已成了牛马蛇神的聚集地。各种各样的利益算计夹杂其中,无孔不入。
在布尔迪厄看来,语言是符号权力关系的工具和媒介。每一次热搜内容与格局的变动,都可以视为一次权力行动,其背后所属的各个集团以及其力量大小会以资本的方式体现。
除了热搜词条,我们还被各种“种草”视频耍的团团转。
某书上推荐的网红景点信息,看起来美轮美奂,犹如人间仙境,等到实地去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滤镜可以这么强大,浪费时间和金钱不说,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还有就是各种网红门店和网红食品被各种探店博主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最后,不断反转的热点新闻不断消磨着人们的耐心,真相永远在反转,真相永远在变化,在变化多端的新闻和舆论之中,正义感和同情心不断消逝,取之而来的就各种“吃瓜”、“看热闹”的所谓的“冷漠的人”。
吃瓜吃到厌烦,热度追到疲惫。持续数年的“跟风潮”随着“热度排斥症”的出现,让大众开始反思,耗费着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追逐网红、明星和热度的我究竟能获得什么?
纵观网络,各种“病症”不断涌现:社交牛逼症、社交恐惧症等,这些都是互联网造出的梗,同样也是为了迎合网友各种社交现象总结出来的“病症”。
不同于社交牛逼症这种的自嘲,热度排斥症更相当于是网友们的反思,是从资本和权力的手中跳脱出来,以更为理智平和的视角去凝视自己的行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炎龙告诉央视网记者,在某种程度上,“热度排斥症”是消费者个人意识的觉醒,自主应对恶意营销、恶意炒作,排斥热度,剔除与己无关、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不再被平台的议程所引导,而选择制定自己的“个人议程”。
“热度排斥症”的出现,反映出一些网友在进行某种反思后,将自己的注意力与热点事务“松绑”。他们排斥虚假的、庸俗的热度思维,对本我思想进行保护。因此与其说是一种病症,更不如说是互联网乱象的一支疫苗。
尼尔·波兹曼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索性我们已经开始反抗,人们也已经不会再为一些粗制滥造的“热度”买单。最明显的便是影视行业。
我们可以看到,毫无逻辑的霸总甜宠剧逐渐淡出视野;名人效应和系列IP不能再为电影加码。反之,逻辑严谨、演技在线的剧集不断涌现,时代正剧接连走红,流量明星的风头渐渐收拢。
互联网用户不断发声,努力定义描绘出他们想要的优质内容,不断尝试将“热度”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隐入尘烟》票房破亿,《独行月球》评分偏低无一不是在告诉市场,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吸引受众、扩大流量的重要支柱,是“真实热点”的核心竞争力与立身之本。回归真实、回归内容、回归产品,这才是“热度排斥症”现象给予网络信息生产最大的启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具有特殊的主体性,人会从自身的时间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并作用于下一次实践。人也许会被欺骗,会被割韭菜,但人不会被一直割。从“热度症”到“热度排斥症”是大众意识流的更新。
网络时代,营销规模变得前所未有地庞大,“热度”背后掺杂着资本力量等复杂因素。在此情景之下,人们回归理智,开始与热点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在适当的观察区里寻找热点的本真,挖掘事件,活动对于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当然,“热度排斥症”并不是排斥一切热点,而是排斥受资本控制的热点,拥抱和追求人们本身所定义的热点。因为只有这样的热点是“真实”的,是人们能够主宰的。
总结来说,“热度排斥症”是为了保持理性维持自身节奏,把握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
在这浮华时代,我们都应该不被热度俘获,不被焦虑掌控,用个性替换从众,保持自己的理智和节奏,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参考资料:央视网、新周刊、媒意见、自渡星球、中工网、羊城晚报、万晨阳《浅析新浪微博的“娱乐至死”问题——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魏洁宇《资本逻辑影响下微博热搜娱乐化现象分析——基于传播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