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看得见的智慧城市未来

一座城市到一小部分人的数字化转型。

 |  数科社

文|数科社 林木

巴黎有左岸,伦敦有南岸,上海有西岸。

位于徐汇滨江地区的上海西岸,有着长约11.4公里的W形岸线,东临黄浦江,与世博园区、后滩花园隔江相望。2011年徐汇区提出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战略后,西岸这一带有文化属性的称谓成了徐汇滨江的新代名词。

这里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因紧邻江岸,地势开阔,曾聚集了众多民族工业企业,见证了不少个“第一”。从民族工业摇篮到现代人文基因,从徐汇滨江到与巴黎左岸、伦敦南岸比肩的上海西岸,背后是一条目光高远的自我革新之路。

如今这条路上又有了新风景。

去年《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以下称《规划》)正式发布以来,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力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数字化标杆城市。

今年8月,上海发布了首批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徐汇滨江榜上有名,成为探究打造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样本。

而在这片与城市数字化底座一同拔节生长的滨海城区中,我们看到的是数字化对一座城到一小部分人的改变。

01 社区里的一餐饭

临近中午,一辆一米多高的白色无人送餐车缓缓驶进徐汇民苑小区。收到取餐短信的覃阿姨下楼来到餐车跟前,熟练地刷卡开门取走一份还冒着热气的午饭套餐。

前几年老伴过世后,已是古稀之年的覃阿姨就开始了独居生活,子女放心不下她的那一餐饭,便预定了社区的送餐服务。

这个身上配有摄像头和显示屏的新事物出现之前,传统的人工配送工具是泡沫保温箱,除了控温效果不佳外,配送效率也不及能够预先提醒的无人送餐车。

近年来,无人配送车早已出现在学校、商圈等场景,由于疫情期间能降低接触风险,被进一步适用。以往学生、白领这类年轻人群最先习以为常的无人化技术,现在正逐渐触及到老年人群体。

通过智能订餐系统适老化的定制设计,不少像覃阿姨一样的独居老人也开始适应了网上“订外卖”的生活。当然,也不乏一些喜欢堂食的老人。

82岁的独居老人张阿姨每天中午都会来龙华街道的社区长者食堂“报到”。这家食堂后厨有位“机器人大厨”,后厨人员将切好的配菜放进炒菜机器人里,不到3分钟一锅色香味俱全的香菇炒肉便新鲜出炉。

“机器人大厨”自身储存着上百份菜谱,不仅效率奇高,在火候、调味料等配比上也能精准调控,还能就部分老人的“禁忌”推出低糖低脂餐食。

除了可见的“机器人大厨”,从进货的数字化溯源,到通过刷脸或助餐卡的AI智能结算台,整个长者食堂背后还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流程贯彻其中,为社区老人们供应着那一餐饭。

截至去年底,龙华街道60岁以上户籍老人约2.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3.02%,其中70岁以上的约占这2.3万人中的45%。深度老龄化时代,原居安老(指让老年人在原有熟悉的居住环境中安享晚年)不仅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成为城市发展需要直面的问题。

去年上海响应十四五规划,计划全市每个街镇都配备一个日供餐量超过150份的社区长者食堂,今年将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

而舒缓原居安老之困,显然不是只解决一餐饭那么简单,有了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也就有了一键叫车、一键呼叫、养老管家等智慧养老服务新体系。

移动互联网普及时期,老年人曾一度被视为与互联网脱节的边缘群体,但通过短视频产品在老年群体的受众,可以看出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并非无所适从。为了推动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世界,不仅需要科技适老,更需要科技护老。

社区是城市最小的细胞,能让细胞里的最小部分人群感受到数字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也是这座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最大意义所在。

02 交织中的水岸

上海疫情刚平复不久,徐汇滨江水岸就找回了以往的人气。

西岸美术馆前,一位父亲为坐下休息的女儿递了一瓶水;一对老年夫妻并肩坐在岸边木椅上闲谈;几个年轻人在空旷的桥洞空间玩着滑板;滨江绿地上不少人坐在垫子上野餐聊天。

7月第一个周末,随着上海艺术场馆率先恢复开放,西岸的艺术文化氛围又聚拢在一起。

自“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启动以来,迅速吸引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两家重量级美术馆落户,经过多年发展,已与西岸艺术中心、油罐艺术公园、西岸美术馆等20多个艺术空间串联成线,成为闻名全国乃至海外的“西岸美术馆大道”。

行走在这条充满现代人文气息的水岸上,却丝毫感受不到历史被掩埋的文化冲突。因为“龙美术馆”门前的煤料斗卸载桥,星美术馆的双坡式坡屋顶和火车头,南浦1907附近的两个绿色龙门吊和巨型橙色塔吊,这些民族工业变迁史的遗迹,今天依然静守在这里见证着西岸的新风貌。

2017年,素有“垂直硅谷”之称的西岸智塔拔地而起,在建中的两栋双子塔楼被国务院划分为徐汇区促进滨江地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的地标性载体,也是西岸数智谷的核心所在。

西岸智塔汇聚了当下最顶尖的研发机构与应用示范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西岸智塔目前入驻了二十余顶级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机构,汇集1位图灵奖得主、8位院士、150余位博士和3000名技术人员。

这一年,徐汇区提出打造上海建设国家人工智能高地新地标发展愿景,逐渐发展成以西岸数智谷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集聚带,2020年被列入全国首批4个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与西岸传媒港、西岸金融城和西岸生命蓝湾形成“一港一谷一城一湾”核心载体布局联动发展。

数字化的风吹到了西岸。

近年来,徐汇滨江核心区域已有近500家企业入驻,20多万人员通勤,以及数以万计的参观游客。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城市生命体征”,日常运营管理和维护难度可想而知。

今年8月,西岸集团与商汤科技联手上线了徐汇滨江“智慧水岸管理平台”,对徐汇滨江建设段内的座椅、灯杆、建筑等15大类、70余小类超过1.6万个的资产建立了个体档案,并通过物联网、平台可视化等技术,感知区域内各类需求、异常事件,并派发工单给相关人员,从而形成完整的运营管理闭环。

不久的将来,“智慧水岸管理平台”还计划添加人群与活动引导、区域公共交通乘坐指南、停车、就餐、消费、娱乐等信息发布功能,将来到徐汇滨江的所有市民游客需求都通过这张数字化之网解决。

据徐汇区科委主任张宁介绍,目前徐汇正建立滨江全域大数据资源体系,具体包括,集约开放滨江数字孪生平台的全域可视、智能干预等数字化能力,持续推进5G等高速网络建设。

工业历史与人文基因交织的上海西岸,如今又将在数字之力中迎来新生。

03 第二湾上的开放未来

9月初,一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世博中心圆满落幕,今年分会场再次落址上海西岸,作为已连续四年承办WAIC的会场,西岸与人工智能结缘已久。

2017年,上海首个全球性的人工智能峰会就是在徐汇滨江举办,更早之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上海有机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中心。

彼时,徐汇已经率先吹响了力争成为上海建设国家人工智能高地新地标的号角。

次年出台了《关于建设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打造徐汇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实施办法》,从项目落地补贴、租金补贴、产业基金等多方面,全方位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或平台落户,助推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年后,徐汇区人工智能总产出达565亿元,较承办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实现翻倍增长。

2021年10月发布的上海市《规划》中,除了明确未来五年的数字化转型总目标,还提到经济、生活及公共治理领域的长远指标:

到2035年,上海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80%,建设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打造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10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医院50个;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达到80%等。

作为上海首批市级示范区之一的徐汇紧随其后,发布了《关于打造徐汇滨江数字化转型示范带行动计划(2021-2023年)》,腾讯、阿里、华为等7家企业成为其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

如今,黄浦江上的第二湾正在被两张名为“数字生活”和“数字治理”的网牵引行进。一张网将来到徐汇滨江的所有市民游客的行动需求连接到了名为“西岸生活”的文商旅一体化平台上,一张网将智慧水岸的综合管理串联到“一屏观全域”数字化管理平台上。

这些城市数字化底座建设,离不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核心引擎。基于西岸数智谷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带的优势,徐汇滨江成为观察上海全面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典型窗口。

事实上,上海的数字化探索脚步早在20年前就已迈出。起步期是“信息港”的建设,然后是逐渐转向由政府引领、面向效能提升的智慧城市塑造,如今是目标更明确的数字化实践落脚。

提到上海,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其开放、包容与创新的城市品格,这也注定了这座城市会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样本。眼下,我们在上海西岸看到的文化包容与创新伟力,也许就是中国智慧城市的未来。

参考资料:

上海西岸的人文基因,新民周刊

数字化转型的智能时代,幸福生活“一个也不能少”,周到上海

上个周末,徐汇滨江成为“社交胜地”,上观

在一条AI赋能滨江岸线上感知“近未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