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伦坦言,现在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怎么赢得市场更好的表现。
2016年8月17日,这一天属于上海电影。
8月17日上午 9 点半,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上海电影;股票代码:601595)在上交所鸣锣上市。上海电影发行价为10.19元/股,总市值达54.8亿。
作为市场化改革程度较高的国有电影集团,上影集团从2009年确立要走资本市场道路并以上市主体“上海电影”于2012年11月递交了IPO申请书,随后历经两次IPO停摆并终在2015年12月30日顺利通过证监会的IPO审核。
“我们希望上市以后我们自己目标定得很高,希望上市以后它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快速的(上市公司),然后而且就是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这样一个上市公司。不要上去以后折腾了几下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就还是那个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快不慢的发展公司。”谈及上市以后的目标,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毫不含糊。
任仲伦坦言,现在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怎么赢得市场更好的表现。
近期,我们有幸独家专访了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在这场长达3个半小时的对话中,这位老牌电影国企的掌门人动情地讲道:“我一直在强调‘上影力量’,我们上影到了显示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毫不犹豫的显示我们自己的力量。”
在刚刚过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上影之夜”以“上影力量”命名亮相。随着此次登陆资本市场,上海电影也将翻开新的篇章,这位上海电影的掌门人,向数娱梦工厂透露在已有一些战略安排在运作,有些甚至会让市场“石破天惊”,但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因为IPO酝酿太久,上影已经“不在其位谋其政谋太长时间了”。
国有电影失去的十年:“中国电影最艰难的时候是国有电影企业在坚守”
2009年,华谊兄弟为开始的民营影视公司的上市,深刻触动了任仲伦的神经,华谊的上市提供了一个依靠资本市场迅速壮大的案例,任仲伦马上意识到电影企业可以走这条路会壮大自己。
实际上,早在任仲伦履新上影集团的2003年,上影就明确了打造电影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打造电影全产业链的资金需求等内外因素,促使上影集团在2009年就明确了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做大的目标。
任仲伦曾谈到国有电影企业有两次掉队。“第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整体危机长达十几年,使得国有电影企业持续雪上加霜,惨淡经营。第二次是上市热潮中,一些民营电影企业捷足先登,利用资本长袖善舞,国有电影企业尚在解决历史困境中疲于奔命,一时难以达到上市的‘体检标准’。”
任仲伦强调,现在谈论国有资本怎么样,民营资本怎么样,是不该忘却这段历史的。在第一次的掉队过程中,“在中国电影最艰难的时候是国有的电影企业在坚守,这种坚守意味着牺牲,意味着承担。实际上当时国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政策支撑和补偿。”
2003年,任仲伦履新上影集团,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年。2003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最低点。2003年全国票房9个亿,实际上国产票房大概在5.5个亿,那时号称电影从业人员50万,人均年收入是1100块左右,这只相当于中西部农民的一年收入,当时中国电影的惨淡经营可想而知。
任仲伦在2003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将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的竞争比作“龟兔赛跑”,一个一身轻松,活蹦乱跳,一个负重追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时间去修复。从2003年最低点,到2012年11月提交IPO申请,上影用了10年的时间。
2012年7月,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上海市国资委全资拥有的上影集团和精文投资分别持股95.52%和4.48%。当时业界传言称,上影将成为“中国电影国有第一股”。
任仲伦至今清楚地记得,2015年12月30号,上海电影的IPO申请获证监会审核通过。这个瞬间可以用“美妙”来形容,“当然那个时候有特殊情况(IPO停摆)发生,我心里蛮纠结。但总体来讲,突然觉得蛮美妙。”
发行与放映资产优先上市:“上影还是处在整个一个中国电影产业的第一方阵”
正如任仲伦今天在上市仪式上所说,“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电影市场发展得天独厚,在电影市场的发展中,上海电影的优势得天独厚。”此次上海电影上市,上影集团拿出了最为市场化的优质资产。
上海电影的主营业务包括电影发行、院线、影院投资经营、电子票务和影视科技服务,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集电影发行与电影院线为一体的综合运营商之一。 其涵盖了除制片以外完整的电影发行放映产业链,亦被称之为电影行业中“最赚钱的板块”。
任仲伦表示,现在中国整个电影行业,实际上制片风险依然在,并没有因为从9个亿到440个亿得到缓解,恰恰在这个期间当中最大的行业红利的吸收者是市场板块,影院、发行、院线,于是上影拿出了这些对接红利最稳定、增长最先、经营最稳定的资产。
(2015年全国院线排名,摘自上海电影招股说明书)
招股书显示,上海电影主营业务为电影发行及放映业务,具体包括电影发行和版权销售、院线经营以及影院投资、开发和经营业务。2015、2014、2013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9亿、1.6亿、1.4亿元。
作为最早提出全产业链建设的国有电影公司,上海电影目前是中国电影市场领域中产业链最为完整、吸收产业红利最为直接、盈利能力最为突出的优质公司之一。旗下的发行公司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发行公司之一,以及它主导建立的四海发行联盟(占股20%),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发行力量之一;旗下的联和院线是中国最早的院线公司之一,其票房和业绩始终名列行业前茅。联和院线在全国109个城市,拥有300多家影院,其下属的永华影城、上海影城等一批影院,都成为中国标志性的影院。近两年建立的票务网站“天下票仓”,迅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并形成难得的盈利模式。
任仲伦表示,“上影集团还是处于第一方阵。这个第一方阵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我们在第一方阵,在所有电影企业当中我们也处在第一方阵的。这种第一方阵是说,与中影、上影、万达、光线、保利博纳、乐视等几家比较活跃的比,我们也处在整个一个中国的第一方阵当中,资产、净资产、利润、净利润等指标来看,我们基本排在第四、第五位。”
“我们希望借助于资本、借助于股民的理解和支持,然后就能够有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我们相信这个快速发展在我们内心当中已经有一个很成熟的方案,这不仅包括我们实业、也包括我们资本的运作。现在我们觉得还是蛮有信心的,我们对这个公司特别有信心。”任仲伦表示。
加码影院建设背后:“在发行优先上会有一些战略动作”
上海电影本次IPO计划募资9.08亿元,主要用于影院新建及升级改造、信息系统与网络平台建设、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等,其中八成资金用于影院建设。
任仲伦表示,上海电影擅长精细运营,虽然规模不是最大,但影院单座产出一直处于全国最领先行列。在其看来,院线整个行业依然存在人次的红利、票价的红利,外加发行优先和技术驱动的战略安排,依然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不可否认,院线已经进入一个整合时代。上海电影在招股书中也明确表示:公司将通过合作、并购等手段,加强院线的跨区域发展,强化全国化的院线经营布局。
去年以来,上影股份还提出了“发行优先”的战略,去年6月宣布联合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江苏幸福蓝海院线、河南奥斯卡院线、四川省电影公司一起组建“四海电影发行联盟”,其中上海电影占股20%。
任仲伦表示,实际上美国的六大公司一个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是它的全球发行力。发行强的它的制片就强,发行弱的它的制片强不到什么地方去,或者说不会持久的强,所以上海电影明确提出了优先发行。
“我们想慢慢从全国发行慢慢嫁接有全球发行能力的这样一种力量,第一个全是两全其美,从全国往全球走;第二个全就是全板全销售。现在我们过去的发行公司、包括现在所有发行公司主要的发行能力、发行收入、发行利润来自于影院发行,我们的发行公司要做的就是全版权全销售。这就是因为现在实际上除了影院销售影片以外,版权销售现在也是越来越活跃”。
(电影版权经营已逐渐成为除影院票 房收入和广告收入之外的第三大收入渠道,摘自上海电影招股说明书)
上海电影已经设定了未来三年的发行市场目标:将力争实现电影发行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 10%以上,版权销售的市场份额达到全国前三。
谈及资本市场的期待,任仲伦强调,发行优先不是一个口号,是我们一次实打实的动作。整个战略来讲在发行优先上会有一些战略动作。无论是两全其美也好、或者一些发行联盟、发行资本联盟、股权联盟,都会有一些动作安排。这里面可能会包括境内的、也会包括境外的,就是这样一个期待。
“当然我们还有可能如果在整个一个就是大的一个政策格局当中,我们会争取一些好的有利于我们这个公司发展的一些重大的利好的政策。如果我们做到的话那会叫石破天惊。”任仲伦透露,但他马上又表示,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实际上我们已经酝酿那么长时间了,18个月的暂停审核,实际上也是我们就是不在其位的时候我们谋其政已经谋了很长时间了。”
上海电影的复兴:“洛杉矶是属于北京、纽约会属于上海”
作为上海电影的控股股东,上影集团传承了上海电影产业的辉煌。
上影集团脱胎于1949年11月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后者曾是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影集团旗下已拥有故事片、译制片、纪录片、美术片、电视剧等多个片种的制片体系,产业链涉及电影制作、发行、院线、技术、拍摄基地、市场营销、媒体传播等多个环节,集团还有酒店、房地产等其他产业。
即使在上影最艰难的时刻,任仲伦都坚持认为,上海是有历史传统的,其他地方不干电影可以,上海如果没有一个主力军在干电影就有问题,因为从历史来看你是发祥地。
任仲伦表示,经常有人会讲30年代、40年代上海电影什么地位,不管这个质疑对还是不对、合理还是不合理,这个质疑经常在我们耳边响起,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有一种自觉,要促进上影集团的就是再度辉煌、再度领先。这一直是我们的梦想。
任仲伦也坦言,上海电影的30年代到40年代它是不可复制的,如果要恢复到30年代、40年代那种躺着都是高度的状态,这是不可能的。
上海这座城市延续了中国电影30年的辉煌,在50、6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因为30年代、40年代齐聚了中国最优秀的这些导演演员。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就崛起了。
任仲伦预言,未来北京和上海的关系会类似于洛杉矶与纽约,“洛杉矶是属于北京,纽约会属于上海。”
“在未来三五年我会觉得北京跟上海会成立两雄对峙。但是它在结构上会有些区别。”任仲伦认为,北京还是以它的制片公司、中度的制片公司、活跃的独立制片公司为主体,包括演员的、明星的高度的积聚;会与上海形成区别,像迪士尼、温哥华电影学院,这些世界级的电影机构和电影企业纷纷落户上海,慢慢会形成两级。
任仲伦表示,上海未来可能崛起的领域包括三部分,首先是技术,现在我们周边有很多很多后期制作的东西,这个技术我觉得首先会崛起;第二可能是教育,教育体系,上海的电影教育体系,温哥华、南加州电影学院等,都会集聚;第三就是跟国际合作。
这种国际合作在上影集团身上体现地尤其明显:第一家合资电影院是上影与华纳建立的,第一家引进IMAX荧幕,最早投资外国电影的比方说木乃伊三,第一个跟美国大技术公司合作的上影特艺,至少有十件事情是在上海发生等等。
在3个半小时的采访中,他多次提到,在好莱坞的报道中,他们认为在中国电影企业当中跟海外,特别跟好莱坞打交道,他们有两家公司让他们最值得关注,各有特点。第一万达有钱,他不断在收购;第二上影,专业和信诺,就定位你是一个有历史的专业公司,比万达历史长得多了。
“2003年我们一次职代会报告当中,我们当时提出了发展战略就是建设一个产业链完整、多片种发展,创作内容领先、市场竞争领先,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大型影业集团,现在我们基本上只是就大型改成现代,前面基本的定义都没变。我们最穷的时候我们想过影响力领先,十几年前就提到国际影响领先,因为从我自己对电影行业的了解来讲,电影它本质上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它不是一个区域性的产业”,任仲伦表示,这依然是上影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