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  · NBA  · 篮球

【中国新闻周刊】王治郅:在“不惑”的门槛上

从篮球天才、国家队主力,到反叛者再到超级模范老兵,他比大多数中国运动员的命运要跌宕得多,而到了最后,他似乎与一切和解了,包括自己。

 |  龚龙飞,姜含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6年7月5日,在斯坦科维奇杯揭幕战的中场时间,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中国篮协为著名篮球运动员王治郅举办了一个简短的国家队退役仪式,名为:“郅敬”。

这是一个略微突然且迟到的仪式。这天距离2014年王治郅正式退役相隔2年之久。

“他是中国男篮标杆式的人物,是永远的追风少年。”之后媒体多用这样的说法概括他的20年篮球生涯。

王治郅职业篮球生涯20年,在国家队15年,代表中国队参加过16次赛事,包括4届奥运会,2届世锦赛,7届亚锦赛与3届亚运会,是为中国男篮国家队出场次数最多的运动员。

“无论是王治郅的个人能力,对篮球的热爱和投入,还是对国家队以及中国篮球的贡献,这场退役仪式都是应有之义。”央视篮球评论员于嘉对《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评价王治郅与中国篮球之间欲语还休的关系,“用中场时间给王治郅这样的人物补办一个退役仪式,不够正式与严肃,或许它还过于简陋,不能够涵盖他的贡献和全部。”

王治郅注定是中国篮球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人。

从1995年到2014年,王治郅的职业篮球之路,也是中国篮球在体制中突围,寻找与市场化结合的过程。不论少年天才入选国家队,还是首入NBA,抑或是因“不听话”被阻拦在国家队之外5年之久,几番拖延,终于光影熹微,他的每一步都“前无古人”,也无法复制。

姚明坦承:“王治郅的路比全中国绝大多数运动员要曲折得多,艰辛得多。”

退役仪式开场前,王治郅特意找到主持人杨健,希望他“别煽情,高高兴兴走就行了”。

这场夹在斯坦科维奇杯球赛的中场时段的退役仪式,一共用时31分15秒。结束时,王治郅云淡风轻地挥手微笑,走出了球场。

这一天,距离他的39岁生日还有3天。

一场为了鼓励年轻人的退役仪式

在退役仪式后的第二周,《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王治郅。

在国防大学的绿荫深处,有一栋常年封闭着的球馆,那是八一队的训练营,戒备森严。

王治郅13岁入伍参军来到这里。

王治郅现在是八一队助理教练,主要教内线脚步,退出了运动员行列后,他有些发福了。

球馆内最大一块牌匾是中央军委授予的荣誉称号,正对面的上空中悬挂着八面冠军奖旗,“这八面旗,就一个不是我得的,其他都是我得的——嗯,都是我参与的。”

他抬头看了这几面旗一眼,叹了口气,语气里没有一点骄傲。八一队距离上一次获得全国冠军已经有十年之久。在那之后,八一队再也没有进入过4强,甚至在过去4年都未打进季后赛。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起这个迟到的退役仪式,显得很平静,“这个仪式,我本来是无所谓的,也拒绝了两次,国家队说是为了给新队员鼓劲,很多人是第一次走上今年的奥运会赛场,第一次参加大赛都很紧张,需要一点鼓励吧。”

在很多人看来,这场退役仪式与其说是为了王治郅,不如说更是为了鼓励年轻队员。它对于王治郅更像是一个任务。

7月2日,斯坦科维奇杯的主办方通知王治郅,想办一个退役仪式,王治郅以“不需要”为由,回绝了。

之后篮协给他打来电话,国家队主教练宫鲁鸣也打了电话。他们说,因为这一届国家队很多年轻球员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需要更多老队员的鼓励,国家队应该有一些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况且,王治郅的20年职业生涯应该有这么一个仪式。

“重塑中国篮球文化,唤醒当代球员心底的荣辱感”,这是宫鲁鸣续任主教练后最渴望做到的一件事。此前在宫鲁鸣就自己的续约问题向中国篮协提出的三点要求中,第一点就是,要求篮协对中国男篮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勇猛顽强、团结互助的精神给予表彰嘉奖。

这次王治郅答应了。

退役仪式上,王治郅从篮协主席信兰成手中接过“中国篮球突出贡献奖”,正面刻印了“郅敬”两字,王治郅与信兰成握手,像一次久违的和解。

在退役仪式现场,除了国家队主教练宫鲁鸣和麾下国家队全体男篮成员外,还有王治郅的前队友姚明、李楠、阿的江和张劲松,以及篮协主席信兰成和八一队的军方领导。高潮出现在那一刻:12名现役国家队球员将铭刻着王治郅职业生涯荣誉的奖牌,依次挂在他的脖子上。年轻的队员们齐声念出20年间他所经历过的特殊时刻,“1995年,中国国家队”“2001年,达拉斯小牛队”“2006年,多哈亚运会冠军”……

这一幕是复制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冠军颁奖仪式。

当时,王治郅有伤在身。在姚明、易建联缺阵之下,他凭借一己之力,神奇地将伤兵满营的中国队托上冠军宝座。颁奖结束后,队员们将金牌如数挂在他身上。篮球评论员杨毅称:“在中国篮球史,哪怕是世界篮球史上,从未有过一名球员获得如此礼遇。”

彼时,独立于领奖台上,王治郅走到了职业生涯的最高点,那是属于他的“王治郅时刻”。那一年,他已经33岁。

滞留不归

2006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为确保奥运成绩,公开表示将不计前嫌接纳“问题运动员”,一起备战2008年奥运会。王治郅、田亮、李娜、彭帅等数位有“个人问题”的运动员都获得了新的机会。

早在2001年,王治郅就作为北京籍的运动员、解放军代表成为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他必须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这是他回归的最好时机。

尽管之前4年,每年春天都有消息称王治郅将回国,都有不同版本“拯救大兵王治郅”的故事传出,但都不了了之。直到2006年4月9日这一天,王治郅回国了。北京的鸟巢完工在即。

上百名记者将首都机场的贵宾通道和旅客出口团团围住,但他们没有等到久盼的身影。篮协安排王治郅走了秘密通道,他身穿米白色的衬衫,一脸严肃。

刚走出通道,听到的第一句话“大郅,欢迎你回来!”的时候,他松了口气,甚至笑了。在美国,没有人能准确地发出“zhi”音,他永远都被叫做“wang zi zi”,而“大郅”这个被中国网友从小叫大的昵称,仿佛他的篮球乳名,如此熟悉亲近,这让他感觉不错。在美国,他看到了太多中国人在网上骂他的消息,他不知道自己下飞机后,会是什么遭遇。

那天被批准在秘密通道采访的,只有中央电视台一家媒体。面对镜头,他说起自己滞留美国的事,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当初留在美国是因为自己太年轻,考虑事情不成熟,做了一些错误决定。在此,我向全国人民道歉。”

这是他第二次道歉。2005年5月,他通过新华社找到中国篮协官员、国家队领队,主动向组织承认错误。这一次道歉的对象是全国人民。

因为他不单是一名国家运动员,还是一个士兵,一个最需要遵守纪律的军人。

2002年6月,《达拉斯晨报》刊登文章,称“小牛队自由球员王治郅没有按规定赴中国国家队报到,自从赛季结束后也没有与小牛队联系,这使NBA有关方面怀疑王在对抗中国政府并有可能导致他叛逃美国”。此前,他在美国训练打球的一举一动都始终向篮管中心和八一队汇报,他把每天的训练单和考试结果都传真回国。

王治郅否认报道内容,但确实没有准时归队。彼时的王治郅正处于NBA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不想错过NBA夏季联赛。他公开表示自己不愿参加亚运会而只想打世锦赛。

之后两个月,国家队领队匡鲁彬前往美国与其沟通未果,王治郅只见了从小带他的八一队主帅阿的江,并由其转交给国家队一封信。随后,赴美国比赛的国家队拒绝了王治郅前往汇合的要求。10月,在劝说其打亚运会仍未果的情况下,篮协公布了《关于将王治郅开除出国家男篮的决定》。同时表示,如果本人认识到错误,尽快醒悟回国,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到2003年,八一队仍没有收回王治郅的家属房,领队告诉王治郅的父母,军队一直欢迎他回来。但王治郅在电话中回应称,八一队不肯答应办因私护照,他不敢回来。

双方僵持着。一方面组织没有开过这样的先例;而王治郅心中最大的担心是,他没有私人护照,一旦离开美国,万一组织不放人,他的美国梦就要终结。

他不敢回国,同时又始终与篮协、八一队保持某种联系,从未想过割断这条线。

而自从王治郅被开除出国家队以来,八一队始终都没有发布处理决定。

多年后,王治郅才知道,组织沉默的背后有多少争论,多少人为了他在抵挡压力。

2013年,王治郅出现在陈招娣的追悼会上,在接受采访时,王治郅表达了对她的感谢。

十年前的2003年,在篮协与八一队都准备好处理意见之时,时任总政治部文体局局长的陈招娣顶住了压力。她向记者公开表示,“只要王治郅回来,我亲自到机场接他,让他放心。”

王治郅当时甚至同意回国了。陈招娣立马向上级打报告,但最终王治郅食言未归,陈招娣受了批评,但她没说王治郅一个不是。

曾任国际篮联主席的程万琦,曾特意打电话告诉信兰成,“王治郅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重要,要慎重做决定。”

2005年5月,王治郅第一次选择主动与中国篮协官员交流。他通过新华社驻美记者的手机与领队匡鲁彬取得联系,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国效力的愿望,也希望回家看看。但是,他也表示,“回去后能不能再出来到NBA打球,还是有些担忧。”

时任篮协主席的李元伟随后再往洛杉矶,与王治郅数次会面;军队领导也通过多种途径与王治郅沟通,与此前的“命令”和“要求”不同,这一次和他讲军队的战友感情,讲起乡愁。

“王治郅的错误在于他把‘个人私利’抬得太高,这个错误使得他付出了四年半的时间去纠正。”李元伟在其自传中总结这件事时这样写道,“但是在整个事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主导权掌握在(也只能掌握在)体育主管部门的手中,他们没有能够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致使问题一再被扩大化,一直悬而未决。”

错过的时代

自2002年夏天开始,王治郅错过了2002年的世锦赛和亚运会,错过了2003年的亚锦赛,错过了2004年的奥运会,错过了2005年的亚锦赛……

国家队在5届世界大赛中失去了中国篮球史上最伟大的内线组合——明郅组合。

虽然“中国双塔”在2000年就并肩作战过,但当时姚明羽翼未丰。到2001年,姚明拥有绝对统治力时,王治郅已远走美国。待2006年王治郅归来时,姚明的辉煌已近尾声,国家篮球队已是今时不同往日。

2002年世锦赛,中国队排位垫底;亚运会再遭韩国队奇袭,兵败釜山。ESPN记者在文章中写道:“王治郅的缺席,至少让中国队每场少得10分。”

对于中国男篮而言,2002年的失利促使中国篮协加快了新老交替的计划。

“96黄金一代”正在老去,最后的一批老将中,33岁的巩晓彬、32岁的胡卫东和刘玉栋迅速退出国家队;这一年新晋的刘炜、朱芳雨、杜峰,在日后都迅速成为了先发主力,他们的技术特点就是围绕着“姚核心”而展开。输给韩国队的比赛中,姚明得到23分,22个篮板,成为当仁不让的唯一的继承者。

国家队在失去王治郅的情况下,只能孤注一掷组建“姚核心”,不论是2002年加入的杜峰、朱芳雨还是刘炜,或者后来补充入营的孙悦、易建联,都是为了匹配“姚核心”。

而此时世界篮球的潮水却已经悄然改变了流向。内线外投,外线内突,模糊场上锋卫的位置,无中锋体系成为新的潮流。

有评论认为,中国队在之后的世锦赛两进前八,享受着超级中锋带来的荣耀时,却已彻底失去了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同样对于王治郅而言,空度5年巅峰期也是残忍的。在之后的快船队和热火队,他并不如意,成为那个离饮水机越来越近的人,最终无球可打。

而当年,在姚明之前,王治郅曾是被认定为中国男篮的“继承者”。

我还是我,世界却已然改变

对于再次归队后的变化,王治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球场还是那个球场,人还是那些人。”

他至今还不愿意承认那种变化。

2006年CBA揭幕战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大郅有没有压力?”

王治郅有些不高兴,“我什么比赛没打过,还怕一个揭幕战?我还是原来的我。”

最终,王治郅带领着八一队4比1战胜广东队,拿到了八一队迄今最后一个总冠军,王治郅荣膺当年最有价值球员,似乎也昭示着“王者归来”。

2006年多哈亚运会,姚明缺席,王治郅数次顶住韩国队的反击,打出精彩的回应球,带领中国队重夺冠军。世锦赛上,中国惊险晋级12强。

2006年世锦赛,王治郅对姚明说,“我给你补,我没有犯规。”姚明说,“那感觉就像在沙漠里走十天喝上的第一口水。”

虽然“明郅组合”再度唤起了胜利的希望,但每每关键时刻,王治郅都不在“姚核心”战术体系之内。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如果战胜前世锦赛冠军西班牙,将历史性进入前四。

三节结束,中国队还领先14分,随后西班牙队开始疯狂追分,王治郅爆发,在第四节持续开火,终场前1分零8秒王治郅再中关键球,一个踩了三分线的中投,让中国队反超西班牙2分。

此时,主教练尤纳斯选择将王治郅换下,此后再也没有喊他的名字。

加时赛布置的最后两个进攻战术,只要成功一个,中国队就有创造历史的可能,结果大家仍然都把球交给姚明,意图过于明显,被西班牙人识破。精疲力竭的姚明失掉了最后的翻盘机会。而体力充沛、获胜心最强烈的王治郅只能坐在板凳上。

赛后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加时赛没有让王治郅上场,是致命的错误。

显然,尤纳斯认为,王治郅很优秀,但不是“姚核心”体系中的一员,有风险。

2010年的广州,本来是王治郅一个完美的终点站。

那届亚运会,姚明、易建联均缺阵,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王治郅领军的中国队在八强战力克卡塔尔,半决赛又赢强队伊朗,最终与老对手韩国队决赛相逢。作为唯一的核心,王治郅承担了一个球队精神领袖的作用。在他33岁时,终于迎来了职业巅峰,但这个“王治郅时刻”来得太晚。

亚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挑选王治郅作为中国旗手,站在队伍最前列。人们都说,王治郅该功成身退了。

但国家队青黄不接,他又出现在伦敦奥运会的名单上,当国际篮联得知35岁的王治郅将征战奥运时,特意在官网撰文,“向大师王治郅脱帽致敬”。

“如今中国进入后姚明时代,如果有谁可以成为球队领袖人物,那么此人一定是王治郅。”文章写道。

35岁的老将,伤病满身,成了头号球员,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王治郅的回应是,“他们都喊我‘郅叔’。”

伦敦之战,5场皆败。

在大比分输给东道主英国队时,人们还是看到了王治郅的飞身扣篮,他想用这种努力来赢得别人对中国队的尊重。

赛前,他的右脚跖腱膜撕裂,休息不到三周,打一针封闭,他就上场了。

医生告诉他,千万别扣篮,别发猛力。跖腱膜撕裂,一发力就有痛感,脚底板就会变形。

赛后记者问:“追风少年还追得动风么?”他反问道,“今天不是追了一会儿么?”

之后,他数度申请退役,都未获得批准。

2010年以后,他被称为“老男孩”,昵称里总有点悲情的味道。他想隐遁,但又在国家需要时出现。

他在球场上出现得越老迈,越神秘,人们越喜欢他。

2013年之后的他还零星打些比赛,八一队再无主客场之分,王治郅所到之处,各种欢呼。

2014年1月,阿的江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王治郅将在本赛季结束后退役。

2014年2月16日,一场雨后,寒风瑟瑟。宁波的八一主场,终场哨响,结尾一首《时间都去哪了》,很多人都哭了。王治郅单手抱着球,向主持人要了话筒,对着大家说,“感谢到场的球迷陪我们走到最后,向还有篮球梦想的人致敬。”说完,微笑离开。

“好多事,看几遍 《红楼梦》 就都明白了”

王治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2年,我在这馆里教孩子们练球,哪也没去。”

在单独外出时,遇上球迷,他有时候甚至拒绝合影。于是在他的球迷贴吧里,在丽江、在西湖、在南京,最常见到的照片是他戴着帽子的巨大背影——球迷们拿出手机来捕捉他时,王治郅已经走远了。

他很少接受采访,除非是躲不过去,不论是绯闻还是退役,他从不澄清,也不承认,一律说“别问我,我不知道。”

在所有公开场合,他的表态里不再有一丝个人色彩。抑或,“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已经说服了现在的王治郅。

2011年武汉亚锦赛,中国9战9胜,得到了进入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卷。王治郅说,“我希望可以战斗到伦敦,我愿意为中国男篮继续上班。”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5战皆败。他代表运动员们说,“我会怀念和队友一起打奥运会的日子,还是希望以后中国男篮不要失去信心。”

2013年的马尼拉惨败,他表态,“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八一队需要都会打下去,也许我的退役不会这么圆满,但是我会珍惜,会一直走下去。”

过去的他不是这样的,年轻时的王治郅锋芒毕露。

20年前,中国男篮亚青赛打韩国队,王治郅突然受伤,再回场时,中国队已经落后10多分,最终输掉了比赛。18岁的王治郅在镜头前哭了,“输球赖我,完全赖我,我要是早点回来就不会输了!”

10年前,CBA总决赛和三冠王广东队缠斗时,记者问他:“年过30了,吃不吃得消?”王治郅说:“我正式声明啊,我现在才29岁零8个月,正当打呢,我可一点都不老。”

夺冠夜,面对着满屋的记者,大郅接了一个记者的电话,他语气有些不耐烦,“你怎么这么不专业,人家都在这呢,要采访赶紧上来。”

而现在,他慢慢地和世界和解了。他总是显得很“得体”。赢了,他说自己是十二分之一;输了,他说自己“愧对球迷”。

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在冠军之位的王治郅,不忘在赛后的发布会上提醒道,“我希望媒体朋友们谨慎用词,在打得好的时候没你们说的那么好,打得差也没那么差,请不要用那么多修饰的语言。”

经过这些年,他改变了很多。

在美国期间,他还喜欢上了历史,这是在体育圈里罕有的爱好。他是个“明粉”。

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访谈里,王治郅曾表达自己“失学”的遗憾。他还说自己有一个愿望:退休以后,去圆明园挖宝藏,“给国家做贡献”。

王治郅是在留美期间开始看中国明史书籍的。他不止一次向别人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他的床头放着《万历十五年》。在采访时,他和《中国新闻周刊》谈起了《张居正》,讲起他记忆深刻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

随着阅读和阅历的积累,他越来越知道什么话该说,该怎么说;什么事该做,该怎么做。

“好多事,看几遍《红楼梦》就都明白了。”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明史里,个人英雄主义总不得善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比如张居正,比如那个困窘中的万历皇帝,还有袁崇焕都是如此。

“明朝的袁崇焕,是大忠臣也是大功臣,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很多时候就是这样,那些对你夹道欢迎的人,也很可能是之后对你千刀万剐的人。”王治郅说。

2002年,王治郅不断地通过驻美的中国记者与国内联系,他和篮协、八一队方面的协商过程与进展也因此被不断地曝光。有人提醒王治郅,“以后少跟记者说话,他们不值得信任”,王治郅此后几乎中断了与国内媒体的任何联系。

他不再轻信记者,不再相信陌生人,也很少再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王治郅说,看历史,让他平静。“史书上的道理用到了篮球场上,什么样的风浪都成了过眼云烟。”

但即使淡泊了名利,让他记忆最深的,依然是关于胜负最关键的比赛,尤其是输掉的比赛。这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基因里的东西,永远抹不去。

他记忆最深刻的永远是被对手翻盘的大赛,他不止一次地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改变的机会,他会收回临终哨响时踩上三分线的脚,那种看着胜利一点点被侵蚀的滋味,让他痛苦,而深深铭记。

淡泊和好胜是一对矛盾体。他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又要避免坠入虚空。

面对追捧,他总会打断对方:“得得得,打住吧。还是看实际行动。”

他很清楚中国篮球面临的现状,“CBA联赛的商业化很成功,球迷很多,门票卖得很火,但中国篮球并没有进步。”

不论痛苦还是荣耀,他清楚地知道篮球已经是他这一生无法摆脱的了,“篮球是我从小学的一门手艺,我也不会其他的,因为父母是干这行的,有这个基因。”

人生能有几个20年

对自己的过往,王治郅依然讳莫如深。

从传出他退役开始,就有多家出版社联系王治郅,想给他出自传,均被他拒绝。

体育记者李阳跟了王治郅很长时间,想给他写传记,得到的回复是“没什么可写的”。他没有最后拒绝,也没有同意。

书还是出了,王治郅也不看,他甚至不看自己的新闻。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海岩曾说过我的故事很适合他的小说,大起大落,又有国家体制,又有自我意识,比其他人来的都更有波折。”他边说边做起了手势,修长的食指在空中画过一条直线,“他们是这样”。

“而我是这样。”他接着画出一条大波浪线。

说完,他抿嘴一笑。“我没准备讲我的故事,我有想法,但我不会说,我也不会出那些东西。”

在王治郅之后,进入NBA的中国球员,都要比他幸运得多。

巴特尔未经选秀,在2001到2002赛季中期被丹佛掘金队直接要走,李元伟允许他打完7月中旬再回国。姚明也被批准可以晚一个月再到国家队报到。其后,易建联还未选秀成功,就让他先去参与了美国式的训练与测试。

《篮球先锋报》总编苏群说,“王治郅没有改变什么,但在那面墙上凿出了孔,让后面的人看到了光。”

刚回国时,王治郅还对这样的说法颇为自怜。

现在,王治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千万别那么说,不是这样的,他们自身也很努力,命运和条件终归不同,每个人都不一样的,过去的就过去了,只要以后的人不要再走同样的路就好了。”

如今,他已经成了一个正面教材,他的事迹成为多所中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的考试题目,标准答案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008年9月,王治郅受伤,“郅哥”退役的消息就传开了。直到2014年1月,王治郅正式退役。

“2014年,从西藏回来,发生了一些很神奇的事情,我就知道自己该退役了。”他说。

那年,他37岁,组织让他去拉萨打了场CBA的表演赛,他去了,结果犯了心脏病。打那以后,他不争了,让他上场就上场,让当教练就当教练。

现在,王治郅生活非常规律。“和队员时期没有差别,一睁眼,6点半出早操,上午下午各训练3小时,食堂吃饭,周末再训半天,周而复始。”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封闭的球馆里度过。

采访一开始,王治郅多次提醒道,“咱们聊点轻松的。”

他现在喜欢轻松点的事。

他热衷看动画片,儿子英文名叫“杰瑞”,那是《猫和老鼠》里那只老鼠的名字。他还狂热地收集变形金刚,这是小时候练球没时间失去的爱好,他现在想要补偿,这种补偿往往都有些疯狂。

他打算花50万从南京买一个变形金刚,那是一个带声光电系统的高5米、宽4米、厚3米的铁家伙,重两吨。

他向许多人都说起过《1421:中国发现世界》这本书。他觉得那书写得特别有趣,甚至意义重大,“如果英国皇家海军那哥们(此书作者)说对了的话,历史不就改写了么?”这时的他,才有了北京人的健谈。

“你看哥伦布,到死都还以为美洲大陆是印度。”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别现在看古人就觉得别人落后了,以后人看我们也是一样的。”

事实上,这本书在学界恶评如潮,史料不实,论证漏洞百出。

但他谈起这些故事的时候,盘起了左腿,双手抱着右膝,很放松。

《论语》“四十不惑”。王治郅今年39岁了。

从他回国开始,一切已成定局。或者从一开始,他想过改变,但结果并不好。他往历史深处看,仿佛说服了自己,追不上,就不追了,放下了。

所以对新事物,他总是迟疑的,他相信那些“时间更持久的东西”。他至今没有微博、微信,他觉得“我不需要别人点赞,也不需要晒什么,它们对我而言,太虚无缥缈了”。过去他很在意别人的 看法,现在他已经不看关于自己的新闻了。

他现在最大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走遍中国。

“全国3000多个县,一个县待一天,也要10年,要是赶上新疆和内蒙古那样的地方,县与县之间隔着800公里,那还得开好一会儿车呢,哈哈。”他笑着说。

2014年1月CBA全明星赛期间,主办方安排王治郅最后一个出场,放映了他的短片,安排了他的演说,算是一次非正式的告别。他说,“没什么好伤感的,谁都会有离开的时候,离开谁,生活也得继续。”

这是他喜欢说的道理。

从那时起,70后的球迷们在网帖许愿,“给大郅办一场退役仪式”。

但王治郅真的不在乎,他觉得麻烦,他不需要了。

广州亚运会上,大家把金牌挂在他身上,他也高兴。记者问他什么感受,他笑着说,“挺沉的。”

“人生能有几个20年,掰掰手指头就能算过来,对吧。”他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

一切都仿佛清零了。

采访结束时,摄影记者要求王治郅坐在观众席最后一排拍照,他爽快答应了。

他坐下后,有些诧异,“我13岁就在这里打球,一直到打不动为止,我一直以为对这里了如指掌,从来没想过坐最后一排,也没坐过最后一排,原来从这里看,球馆是这个样子的。”

拍完照,王治郅还坐在那个位置上,久久没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