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e租宝骗局打着高科技旗号卷土重来?

说白了,可能都是庞氏骗局。以高息诱惑你把钱给他,一段时间后卷钱跑路。只不过换了个华丽的外壳。

 |  文化产业新闻

啥?你不知道“巴铁一号”就OUT啦!前天的上路测试网上是炒的轰轰烈烈啊!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的相关质疑也随之而来,小编看得是大惊失色啊!看来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不要再装了,踏踏实实做事,自我造血才是硬道理啊!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新闻”,回复“创业”,小编和你一起拒绝骗局。

前天(8月2日),各大媒体头条都在报道“巴铁一号”在秦皇岛试运营成功。

这就是“空中巴士”——巴铁1号试验车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的综合试验现场。

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介绍,巴铁1号试验车为一节车厢,车长22米,宽7.8米,高4.8米,额定载客数为300人。

“巴铁”,是一种横跨两条街道,行驶在小轿车头顶上的大型“立体巴士”。一经推出,对于受够了早也堵、晚也堵的人们,自然是喜闻乐见、拍手叫好。

“巴铁一号”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是曾经媒体铺天盖地热炒的黑科技“空中巴士”,你一定不陌生。

说的简单点,就是横跨两条车道,行驶在小轿车头上的大型立体巴士。

早在6年前,这个黑科技就屡见报端。然而,它真正收到大家关注,是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2010年度“50大最佳发明”。崇洋媚外心理和推崇中国创新的理念成功的为“空中巴士”吸引了眼球。

但是,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提出,这个设想在技术上就存在很多问题。

不少媒体也对巴铁1号试验车进行了报道。《“空中巴士”巴铁试验车路面测试 可载客300人》《这次可不是模拟!“空中巴士”巴铁试验车真的上路了》等等文章在网上被疯转。

不过,在设计路程300米的试验现场,巴铁1号试验车却中途停住了。有人说是技术故障,有人则说是测试要求主动停车。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相关质疑也随之而来:

1模型车难见高科技?

环球时报发文称,“今天的这个“模型车”的水平,根本就是游乐场的水平。其中我那位上个月刚去“巴铁”的模型车上参观的同事就说,当时她看到的车内没有任何新的科技,就是生搭出来的一个模型车,而且甚至连轮子和轨道都没有。”

据成都商报报道,巴铁项目目前已经通过专家组论证,进入设计制造阶段。8月2日,“巴铁一号”试验车开始在秦皇岛进行综合实验。但是据封面新闻记者调查,宋有洲的这项“立体快巴”专利目前还处在“等待实审请求阶段”。

而“巴铁”真的上路了吗?没有。

昨日,人民日报记者也专门就此事致电河北秦皇岛市委和北戴河区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对巴铁试运行一事不知情。

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是这样回应的:目前巴铁车身腿部的一些盖板还没有装上,至少得一周之后才能试运行。

2现实应用难题重重?

交通设施不匹配。比如巴铁这么高,遇到立交桥怎么办?这不是把立交桥挑高就能解决的,因为公路上下桥的坡度是有一定要求的,那么是不是整条公路都要重建?

对交通规则是个挑战。大车肚子底下跑小车看上去很美,但是两个交通系统放在一起问题就来了。到了交叉路口,大车与小车的行驶方向不一致怎么办?小车在大车肚子底下是没有办法改变行驶方向的,甚至连变换车道都成为了一件相当危险的事。

除此以外,大型车的启动速度一定比较慢,那么当一辆巴铁需要转向时,所有的车辆都要停下给它让路,一定会造成拥堵,这时候巴铁的实际效率就大大地打折扣了。

重量巨大。巴铁设计载客1200人,以每个人加行李重75公斤计算,再加上钢制车体本身重量,巴铁载客运营时总的最大重量超过100吨,相当于重载火车,如果考虑到双向车可能在桥上重叠的情况,那么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立交桥都无法承受它的重量。

巴铁身长60米左右,转弯的问题怎么解决?公路不可能像铁路那样有大弧线式的转弯,巴铁体量这么大,小半径转弯就成了问题。实际上,大型车在转弯的时候,前轮与后轮所划过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半弧。对于完全自由的橡胶轮车这当然不是问题,但是对于要求每个轮子都不能出轨的巴铁这就成了问题。

安全问题。巴铁上面人员密集、距离地面2米多高,一旦出了事情,比如火灾、交通事故,乘客逃生就非常困难。如果把整个车厢放下,下方有其他车辆,后果不堪设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吴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认为,这种项目涉及公共利益,涉及的风险谁也说不清楚,必须要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评估。

上面的两点还只是技术和应用层面的质疑。但下面的质疑会让你大惊失色!

3巴铁背后是P2P理财公司?总设计师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环球时报发文质疑:“巴铁”项目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做网络金融P2P的理财公司“华赢凯来”在运作,该公司一直在吸纳投资人的存款,并承诺回以高额利息,但其资金链风险很高......

搜狐财经今年4月也曾报道,巴铁背后的华赢集团,打着与地方政府关系良好的幌子,凭借对外许诺的高回报来大肆吸金。

2016年5月3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质疑《巴铁项目投资推介报告》投资预测回报率过高过于理想化,且巴铁资金没有备案。

国际在线质疑,“巴铁”这次幕后的资本推手是一个叫“华赢集团”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这家公司与打造立体快巴的巴铁科技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青年报披露,目前巴铁科技公司的投资方华赢集团正进行私募基金募集。巴铁科技的工作人员表示,巴铁这个项目,目前有众多投资人,“我们现在背后有两家保险公司和4家有基金牌照的公司,还有一个省级的资产证券交易所在为我们进行募资。”

环球时报发文称,在过去的6年里,“巴铁”项目也一直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没有任何实质的突破。另外,“巴铁”的总设计师宋有洲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总设计师宋有洲回应:我已经有了规划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对于巴铁在城市中的运行,宋有洲已经有了规划。他表示,轻轨在建设时很多地方需要拆迁、占道,巴铁不需要拆迁,对现有的交通影响很小。巴铁两侧的轨道的铺设,是在现有的道路上切割开两条40~50厘米的沟,打一个小基础,铺上轨道,基本就能完成。

如果是混凝土地面,就(采取)比较浅的切割,铺上轨道即可。如果是沥青路,就切开60厘米,浇上混凝土,铺上钢板。”宋有洲表示,钢板一个是起导向作用,另一个是起到找平地面,还有分散压强的作用。而对于城市里有立交桥的地方,宋有洲的计划可以采用升桥的方式让巴铁顺利通过。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认为,我们不排斥对技术创新的追求,但是科学和技术还是有区别的。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巴铁是一种新的工具,但如果要落实到生产上,就必须符合国家现有的一系列生产标准以及涉及环境、噪音污染、安全等各种标准。

☆观点:要理智面对创新活动

我们并不是歧视小学文化,而是担心“巴铁”项目是否由一个真正有科研实力的团队在进行研究。

目前,相关方面对系列质疑尚无明确回应。考虑到各方说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可以肯定的是,相当一部分媒体已经被“巴铁”带到沟里去了……

这次事件让我们也更加清晰认识到:面对科技创新,我们在拍手称赞的同时,也要理智面对创新活动。

从试运行的视频可以看到,巴铁只行驶了300米。动力来源、续航能力、制动能力、甚至时速都没办法检验到。另外,只有寥寥数人进入车厢。对车厢是否真能容纳300人,车体能够承载300人进行测试。这些都是疑问。

更有网友吐槽说,这与其说是空中巴士,不如说是大型龙门吊。毕竟巴铁的行驶速度只能称之为能动而已。

其实,早在1969年,美国人已经构想出了巴铁概念。但是,上述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所以大胆而富有创造力的美国人,把它留在了图纸上。

然而,中国一个小学毕业的“民科”,要把它实现了?

▲“巴铁”总设计师宋有洲

是的,巴铁是由一个小学毕业、没有任何车辆、工程等相关设计经验。甚至在媒体质疑相关技术问题时闭口不言。

不难理解,因为这个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项目是一家p2p公司研发的。而且该公司一直在吸纳投资人的存款,并承诺回以高额利息,但其资金链风险非常高。

知乎上,赵田野对巴铁背后的p2p公司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而且,试运营当天,有记者问了“巴铁”项目人员很多专业的问题,比如过去6年“巴铁”都进行了什么工作,当时工作人员回答说我们进行了“技术的优化”。

可当记者进一步追问是哪些技术的优化时,对方就答不出来了。

甚至之后工作人员让我们的记者不要再问这些在他们看来与项目“无关”的问题了。

前天伴随着巴铁试运营的新闻而来的,正是一家名为“华赢凯来”的理财公司,借由巴铁项目捆绑销售理财产品了。

华赢凯来这家公司早就被爆出涉嫌非法集资:

环球时报是这样报道华赢凯来这家公司的:

就当所有人都被“巴铁”的噱头所忽悠之时,我们却注意到那家“巴铁”背后问题不断的P2P理财公司“华赢凯来”。

为什么说华赢凯来问题不断?就拿这两年的报道来说吧,比如在2015年11月的一篇报道中,《北京商报》的记者就曝出这家公司许诺给投资者过高的年收益回报,从10%-13%不等,可该公司投资的项目基本上都是一家来自“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

而更神奇的是,这家企业的老总与华赢凯来老总,还是同一个人。

——这也就是说,一旦该公司发生跑路事件,那么从法律方面来看的话,该公司的理财项目一般都会被界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而搜狐财经今年4月28日的一篇文章更指出,华赢凯来为了忽悠钱财,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建设企业联合会”的社团,然后就到处找人缴纳数百万的“会费”。

可就是这个忽悠人缴纳数百万会费的“社团”,却在搜狐报道刊发的当月,就被民政部认定为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山寨社团”。

有网友爆料:“自己家里人就有曾在那家公司供职的,作为技术人员。本来被忽悠过去也是因为觉得希望中国汽车工业能进步所以去了。到了之后第一个项目还可以,比较脚踏实地的做汽车,也拿到了中字头的企业投资。后来转空巴项目后他就异常失望。领导决策层都是在讨论如何忽悠风投砸钱,根本不考虑技术可行性。技术研发人员待遇差也就算了,厂房里做设备和调试,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都没有,现场涉及到电气这块没有专工,还有不少大学毕业生被骗过去做项目,连实操经验也没有。很多带电操作都很危险,但是现场连双绝缘鞋都看不到,去年实在看不到希望就跳槽了。空巴项目前后忽悠了两轮投资。这次是第三轮了。”

也就是说,这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巴铁总设计师宋有洲:“灵光一闪”搞了一个巴铁概念 注册了一家p2p公司 以巴铁的名义融资两轮至少几十亿 说把钱投到了“中国建设企业联合会” 这个联合会用了2亿做了个能动的巴铁 p2p公司第三轮销售巴铁理财产品 投给联合会 最后,最重要的,这个联合会也是宋有洲的。

这个有没有看起来很熟悉?想不想十几年前那个“万里大造林”的活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总结万里大造林的:

说白了,可能都是庞氏骗局。以高息诱惑你把钱给他,一段时间后卷钱跑路。只不过换了个华丽的外壳。

文化产业新闻

新闻回放

e租宝:一个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

一年半内非法吸收资金500多亿元,受害投资人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1月14日,备受关注的“e租宝”平台的21名涉案人员被北京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其中,“e租宝”平台实际控制人、钰诚集团董事会执行局主席丁宁,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持有枪支罪及其他犯罪。此外,与此案相关的一批犯罪嫌疑人也被各地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这个曾风靡全国的网络平台真相究竟如何?记者日前经对办案民警、主要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企业进行了深入采访,还原了钰诚集团及其关联公司(以下简称“钰诚系”)利用“e租宝”非法集资的犯罪轨迹。

打着“网络金融”旗号

非法集资500多亿“e租宝”是“钰诚系”下属的金易融(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网络平台。2014年2月,钰诚集团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对其运营的网络平台进行改造。2014年7月,钰诚集团将改造后的平台命名为“e租宝”,打着“网络金融”的旗号上线运营。

办案民警表示,“钰诚系”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涉及投资人众多,且公司财务管理混乱,经营交易数据量庞大,仅需要清查的存储公司相关数据的服务器就有200余台。为了毁灭证据,犯罪嫌疑人将1200余册证据材料装入80余个编织袋,埋藏在安徽省合肥市郊外某处6米深的地下,专案组动用两台挖掘机,历时20余个小时才将其挖出。

警方初步查明,“钰诚系”的顶端是在境外注册的钰诚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有北京、上海、蚌埠等八大运营中心,并下设融资项目、“e租宝”线上销售、“e租宝”线下销售等八大业务板块,其中大部分板块都围绕着“e租宝”的运行而设置。

办案民警表示,从2014年7月“e租宝”上线至2015年12月被查封,“钰诚系”相关犯罪嫌疑人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虚构融资租赁项目,持续采用借新还旧、自我担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累计交易发生额达700多亿元。警方初步查明,“e租宝”实际吸收资金500余亿元,涉及投资人约90万名。

假项目、假三方、假担保

三步障眼法制造骗局e租宝’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e租宝”对外宣称,其经营模式是由集团下属的融资租赁公司与项目公司签订协议,然后在“e租宝”平台上以债权转让的形式发标融资;融到资金后,项目公司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租赁公司则向投资人支付收益和本金。

在正常情况下,融资租赁公司赚取项目利差,而平台赚取中介费;然而,“e租宝”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空手套白狼”的骗局,其所谓的融资租赁项目根本名不符实。

“我们虚构融资项目,把钱转给承租人,并给承租人好处费,再把资金转入我们公司的关联公司,以达到事实挪用的目的。”丁宁说,他们前后为此花了8亿多元向项目公司和中间人买资料。

采访中,“钰诚系”多位高管都向记者证实了自己公司用收买企业或者注册空壳公司等方式在“e租宝”平台上虚构项目的事实。

“据我所知,‘e租宝’上95%的项目都是假的。”安徽钰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风险控制部总监雍磊称,丁宁指使专人,用融资金额的1.5%~2%向企业买来信息,他所在的部门就负责把这些企业信息填入准备好的合同里,制成虚假的项目在“e租宝”平台上线。为了让投资人增强投资信心,他们还采用了更改企业注册金等方式包装项目。

办案民警介绍,在目前警方已查证的207家承租公司中,只有1家与钰诚租赁发生了真实的业务。有部分涉案企业甚至直到案发都被蒙在鼓里。

据警方调查,“e租宝”将吸收来的资金以“借道”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形式进入自设的资金池,相当于把资金从“左口袋”放到了“右口袋”。

不仅如此,钰诚集团还直接控制了3家担保公司和一家保理公司,为“e租宝”的项目担保。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爱君表示,如果平台引入有关联关系的担保机构,将给债权人带来极大风险。

“高收益低风险”承诺

让投资者陷入陷阱“1元起投,随时赎回,高收益低风险。”这是“e租宝”广为宣传的口号。许多投资人表示,他们就是听信了“e租宝”保本保息、灵活支取的承诺才上当受骗的。记者了解到,“e租宝”共推出过6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9%至14.6%之间,远高于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投资人张先生表示,“e租宝”的推销人员鼓动他说,“e租宝”产品保本保息,哪怕投资的公司失败了,钱还是照样有。

投资人徐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拿10万块钱比较的话,在银行放一年才赚2000多块钱;放在‘e租宝’那边的话,它承诺的利率是14.6%,放一年就能赚14000多块钱。”

投资人席女士则称,自己是被“e租宝”可以灵活支取的特点吸引了:“一般的理财产品不能提前支取,但‘e租宝’提前10天也可以拿出来。”

对此,李爱君表示,最高法在2010年出台的关于非法集资犯罪的司法解释里明确,不能用承诺回报引诱投资者。实际上,由于金融行业天然的风险性,承诺保本保息本身就违背客观规律。银监会更是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必须进行风险提示。

但是,“e租宝”抓住了部分老百姓对金融知识了解不多的弱点,用虚假的承诺编织了一个 “陷阱”。为了加快扩张速度,钰诚集团还在各地设立了大量分公司和代销公司,直接面对老百姓“贴身推销”。其地推人员除了推荐“e租宝”的产品外,甚至还会“热心”地为他们提供开通网银、注册平台等服务。正是在这种强大攻势下,“e租宝”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吸引来90多万实际投资人,客户遍布全国。

挥霍非法吸取的巨额资金,曾一次买空一个奢侈品店

据警方调查,“钰诚系”除了将一部分吸取的资金用于还本付息外,相当一部分被用于个人挥霍、维持公司的巨额运行成本、投资不良债权以及广告炒作。

据多个犯罪嫌疑人供述,丁宁与数名集团女高管关系密切,其私生活极其奢侈,大肆挥霍吸来的资金。警方初步查明,丁宁赠与他人的现金、房产、车辆、奢侈品的价值达10余亿元。仅对张敏一人,丁宁除了向其赠送价值1.3亿的新加坡别墅、价值1200万的粉钻戒指、豪华轿车、名表等礼物,还先后“奖励”她5.5亿元人民币。

“钰诚系”的一大开支还包括高昂的员工薪金。据张敏交代,整个集团拿着百万级年薪的高管多达80人左右,仅2015年11月,钰诚集团需发给员工的工资就有8亿元。

多位公司高管称,为了给公众留下“财大气粗”的印象,丁宁要求办公室几十个秘书全身穿戴奢侈品牌的制服和首饰“展示公司形象”,甚至一次就把一个奢侈品店全部买空。

不仅如此,2014年以来,“钰诚系”先后花费上亿元大量投放广告进行“病毒式营销”,还将张敏包装成“互联网金融第一美女总裁”,作为企业形象代言人公开出席各种活动。

公司的花销在水涨船高,资金回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实际上,“钰诚系”的高管们对公司的实际状况都心知肚明。“‘e租宝’的窟窿只会越来越大,然后在某个点集中爆发,账上没钱还给老客户,也不能还给新客户。”张敏说。这个预测,与公安机关此前的分析结果非常吻合。

丁宁坦言,钰诚集团旗下仅有钰诚租赁、钰诚五金和钰诚新材料三家公司能产生实际的经营利润,但三家企业的总收入不足8亿元,利润尚不足1亿元。因此,除了靠疯狂占用“e租宝”吸收来的资金,“钰诚系”的正常收入根本不足以覆盖其庞大的开支。

资料来源:A股那些事、新华社、网易新闻

美编:钱丛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