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考察:植物之美

虽说植物研究归属化学、实验室范畴,但植物娱人的属性,不同学科仅指工具的区别。儒家崇尚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明辨社会规律,古往今来概莫如是。

 |  周木木

植物是达尔文学说的信使,它们依照“适者生存”排列其序,遍布人类视野与脚步范围内外。物种关系绝非你死我活,“适者”是合作,隐喻共生。

植物繁衍仰赖光从天降,是水热肥和环境的集中产物,其长势是测量一地肥力及生态禀赋的活体标尺。环境影响植物特征。环境越原始,古生物生存的可能性越大,人类脚步渐远,消灭一个个地图盲区,未知物种进入公众视野。

溪边蕨类,山谷共生,坡地丛生,不同程度体现自然物种排列组合的规律。通常是,水热肥、土壤越肥厚,植被形态越高级,动植物关系链越复杂。

回溯至登陆伊始,植物循着水源前进,分解岩石,制造土壤,打造植物进化的温床。福建武夷山,三省通衢一处至高点,普遍保有土壤来源的证据。悬崖一仞千尺,松树难觅落脚处,石崖一片死寂。石缝托不起苍松,野草安家在合适不过了,悬崖草种,随风至此,雨水卷泥沙落下,只需截留一星半点,聚沙成塔,草堆营造出生长乐园。草堆枯叶沉积入土,是培育土壤的原料。

强者节制与弱者抱团,是自然通行准则。如广东新丰江坝谷河滩大株细叶榕,“大王树”深知木秀风摧之理,抑制周遭植被的同时,也做出必要妥协--藤蔓循着树干攀上枝头,“大王树”并非针插不进。实际上,这种共生对“大王树”有利,就像套了把网状雨伞。

树冠饱蓄水热,树干空无一物,这种结构在多风河谷可不明智。藤蔓拔地而起,在树梢蜿蜒,藤根紧拉高空大伞,就像电线杆拉索,化解榕树主干压力。藤蔓尖刺阻挡鸟类落巢,并严防食植动物劫掠。一荣俱荣,后起之秀难再从树阴底下冒出。

藤蔓依附乔木,是自然界弱者生存的极致策略。它擅长搭顺风车,对寄主树的负担仅限藤尖小撮树叶。寄主树对这额外负担是否无计可施呢。毕竟一棵树的长成,形态遵循精密结构和重力原理,枝和叶合理分配,寄生物活像人体肿瘤。

共生是良性关系。藤蔓只是借光,它说到做到,攀上树梢即停止伸展,而向四周蔓延。为加强在高空稳定性,藤和树枝你缠我绕,相互钳制。一条藤上,有的柄抽出绿叶,是养分制造方。有的叶变身钩子,是掘路、防御工具。

极致的情况是,藤蔓临空伸展,无枝可依,三两条藤钩子互钳,拧成一股绳,纤长柔软注入树干般坚挺。让人印象深刻。

真正体现自然规律的,是种子传播。繁衍是植物终极命题,不管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靠风,动物或外力触发,种子送离母树,新株长成,成为进化活动的胜方。

蒲公英是风媒传播的例证。种子降落地不佳,错过发芽季,无需沮丧,种子的寿命大可静待时机。没准今春新冒出来的芽,你看到的白绒毛团,正是陈年种子熬出头的结果。

动物偶然到访,稍一碰撞便壳裂种飞,吓跑掠食者。一般而言,动物播种实属无心之举,好在植物预留了牺牲,一部分种子消化成粪,幸存者在肥堆吐芽,得感激动物长着一颗消化力尚不发达的胃。

朝天野辣椒,物如其名,一经碰触即子弹迸裂,白海绵对外力敏感。一阵强风就能唤醒海绵宝宝们,撞裂果壳,种子弹射出怀抱,如烟花绽放。遗憾的是,种子武器射程有限,多散落在家门口。野辣椒是一年生植物,不到冬天即枯萎,丛生优势让它无声蔓延,株小根浅,灵活应对挑战,不像参天树得深层土壤不可。

松树是亚热带物种进化的胜方。松花粉乘风远行,这种浪费策略效果极佳。松树占据让其它树种望而却步的绝壁,在岩石缝饱饮阳光雨露,花粉长成,招风即来。这便是只一阵风过,松香漫山的原因。

木棉树种子传播,是我国华南地区一大看点。木棉花肥厚鲜艳,岭南人相信它具有滋补功效。初夏,木棉果裂,种子披棉被离家,这便是木棉得其名的原因。黄豆般大小的木棉籽,吊在棉絮下面漂流,黄豆可没这种飞天本领。

不同植物繁衍策略影响其攻城略地效果。种子轻松传播,才有赢家潜质。依赖特定信使的物种,却是生物圈的弱者。

植物繁衍与山林无序竞合,充满不确定性。但从任何角度观察,画面都不显凌乱。苛求规则的人类审美,与无序自然的融合,不得不说是一种神奇。

将一棵树视作写字楼,不同高度树种形成的圈层,就像城市功能区划分。高树并非一枝独秀,它仅比邻居高半个头,就像都市地标建筑;环绕高树的略矮树种一如衬托地标的商圈建筑群;往下是杂树或灌木,灌木叶大干细,结构限制其增高,杂树受枝杈连累,无缘冲破顶层;再往下是草本或蕨类等近地植物;贴地植物如苔藓、地衣。乔木幼树依据生长阶段,实则出现在各圈层。森林挤满不同物种,这便是重峦叠嶂的即视感所在。

从乔木在到苔藓,均有动物活动迹象,个头与植物相匹配。猛禽立枝头,蚂蚁穿过苔藓地带,各取所需。动植物共生是复杂而有趣的现象,花朵盛开总有昆虫逡巡,野外环境,植物可见昆虫踪影。

虽说多数植物习惯春天开花,挂果再成熟,森林全年不乏花香却也是事实。一些枝头花果并存,并非奇观,是植物生存的复杂机制。仍待收集素材,一探究竟。

通过分析植物结构,枝、叶、根等,可判定其归属。灌木通常是速生树种,仰赖水热条件充分环境,细枝脆弱决定其丛生属性,这类植物实用性小,可能是麻雀一类飞禽聚集地。荆棘或散发刺激气味树种极可能有害,如生漆树,却是毒性动物的驻地。

蕨类由若干叶片组成,这一古老生物曾是恐龙食物来源,浏阳黑山羊仍青睐它的嫩叶尖。蕨类可算是小草放大版,没有强干支撑,贴地生长,高度或难突破。

棕榈树明显是高出蕨类一个层次的物种,其幼苗生长策略与蕨类相似。在杭州西湖畔丘陵,随主干长成,棕榈老叶诱发死亡机制,向四周垂,就像乱箭射在草靶上,防御周围植物逼近棕榈的主干。一年生草本植物主干可伸展,但中空易折,同样阻挡其长高。苔藓是森林地毯,对水近乎疯狂地依赖,稍一渴就变黄、变枯,苔藓也就死了。

苔藓培植土壤的突出性能,使它无法被忽视。岩石满覆苔藓,经年累月的腐蚀,苔藓根须在岩石沟壑驻足,腐蚀、分解的矿物质,是苔藓的养分来源。不出两年,岩石将生成沙质颗粒,便是土壤的原料。

实心乔木拥有数百年乃至更长寿命,必须悉心设计树形结构,招架数百年合作与挑战。乔木遵循季节变迁,与周边景观相适应。热带雨林乔木高大直挺,树叶集中在顶端,亚热带同树种低矮且树叶庞大,前者占据高度,后者赢得空间。乔木因地制宜的特性令人惊叹。

一棵树的寿命,虽仰赖水肥、土壤厚度,更大程度由树形或结构决定,毕竟意外时有发生。高矮、大小和繁茂程度等长势,是对一地肥力的体现。植物活得越久,最好摆出一副合作姿态,才是安全策略。

植物与人类关系是核心命题。人类从自然界走来不过数千年,驯化植物的证据依然留在菜地、果园。将物种挑选出来,培植成种族优势,满足人类热量。在植物学或生物科学诞生之前,人类历尽万年摸索,靠手把手传承经验,人类改造自然何其艰辛。

人类食谱种类及产量极大丰富是上世纪中叶后的事。尤其最近几十年来,环境和社会结构突变,人类能量摄入方式亦变,对人体影响仍待观察。一个可能的风险是,人类肉体——生命的根本容器,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环境充斥大量非自然物,如化工合成物、基因突变,人体尚缺乏进化意义的时间跨度来适应。

一地山川河流恒久不变,是地质纪年的存在(几十上百万年乃至更久),而植被景观随寿命、灾害或人力更替。一地植物编年史藏在石头缝,是不同阶段地区,古人类生存状况的信息碎片。

植物轮替,需历经数代人之久,超越四季的植物观察,人类只是脚下土地的短暂宿主,山川河流曾伴远祖生存,今人须心存敬畏。

了解植物和周边生态,是品质生活不可缺的大容器,身为环境的产物,人类仍受限有限视野,并不突出的攀爬、速度机能及依然羸弱的体魄。虽说VR等可穿戴设备延伸了人体功能,感官刺激迈向新阶段。自然存在一如既往,人类和自然分离日甚,而感官延伸之余,实则是洞察人性的零星实践。放眼自然,仍是最朴素的方式。

本文是我生态考察的开篇,虽说植物研究归属化学、实验室范畴,但植物娱人的属性,不同学科仅指工具的区别。儒家崇尚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明辨社会规律,古往今来概莫如是。今后观察将聚焦以下方面:

1、单株植物观察(季节变迁)

2、单株与周边植物的关系(如种族分布规律,长势)

3、对完整生态系统的观察(地形及纬度。如山谷)

4、人类与植物,动植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