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造车大王”说出汽车行业的惊天秘密?!

以“小米加步枪”的方式,王传福彻底颠覆了电池产业竞争的“游戏规则”,把一个原本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为劳动密集型。

 |  艾问

知乎网友:两年过后,王传福干得漂亮。BYD推出高档车很好看,其他业务也在进步,总的看来,他很强大。

网易网友:比亚迪30万的价格,10万的外观,性能还不行,一路就靠抄袭,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

“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1

王传福在达沃斯

在本届夏季达沃斯上,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竟然也当了一回直播“网红”。在此次名为“绿色能源驱动未来变革”对话上,王传福谈到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布局与理念以及未来交通的发展趋势。而同一时间,大量网友通过直播与现场观众同步观看了王传福的此场对话并进行实时交流。

上传该视频的账号为“王传福在达沃斯”,尽管没有关注任何人,但粉丝数量已经达到了3198人,该账号目前由比亚迪公关团队运营打理。比亚迪公关说:这次是一次品牌传播尝试。“我们能够把想法传达出去,直播比较简单方便,这种宣传能够达到一定效果,同时散播成本非常低。”

目前,这段视频已经被点播超过12万次,获得7万多张映票。根据平台规则,获得13333映票就能提现5000元,如果提现的话,此次直播将带来了超过50000元收入。比亚迪的总裁王传福被称为“造车大王”和“最会讲故事的人”,巴菲特长期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并经常为比亚迪背书,王传福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获得股神的青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位造车大王的神奇故事。

小米加步枪

当王传福给巴菲特递上一辆比亚迪F6DM双模电动汽车模型,老巴菲特回以一个小小的见面礼:一只钱包。老爷子的用意既直接明了,也耐人寻味——年轻人,好好干,你可得替我把钱夹子装得满满的。

这位聪明的中国工程师没让他失望。2008年,巴菲特以每股1.03美元收购2.25亿比亚迪股(约10%的股权)后,一年以来股价翻涨近7倍。在惨淡的光景下,股神仅从比亚迪的投资上就轻松获得13亿美元的账面收益。

5年前,当“电池大王”王传福决定以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股份,没有人相信这家全无汽车制造经验的民营企业能够在荆棘遍地的汽车产业内“押对宝”——收购消息一公布,公司市值在两天内蒸发27个亿。

巴菲特的老搭档、伯克希尔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向《财富》杂志如此描述他眼中的这个中国人:“这家伙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儿。”

在老巴“力挺”之前,比亚迪加入轰轰烈烈的民营造车大军,的确被看作是一个“头脑发热”的故事。2003年初涌起的这波民营造车热中,多的是这样孤注一掷的“疯子”,譬如“造车狂人”吉利的李书福,譬如“摩托车大王”尹明善,如今又多了一个号称要开发电动汽车的王传福。就在巴菲特入股之前的一周,一帮基金公司的分析师到比亚迪调研,结论是:这是个破烂公司。以至于有基金经理电话王传福,威胁要抛空比亚迪的股票。但这一切都挡不住这个“造车狂人”造车的梦想。

深圳龙岗,在一条条六七十米长的流水线上,密密麻麻地坐着四五十名工人。王传福从容地从埋头劳作的工人身边走过——“你从他们身边经过,他们也绝不会抬头看你,”他自信地微笑着。在这里,数万名工人们代替了机器,组成人力流水线,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成本替代了原本需要高达几千万的设备投入。

以“小米加步枪”的方式,王传福彻底颠覆了电池产业竞争的“游戏规则”,把一个原本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为劳动密集型。而这正是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短短几年,比亚迪以低得多的报价,轻松成为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

在王传福的观念里,汽车行业没什么可怕,也不过是一个劳动型密集行业,一样可以拷贝出“比亚迪模式”。“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也就是一堆钢铁,所以我们将尽可能地把汽车制造的工序分解到人工,通过这种模式达到汽车生产的超低成本。”

成功进入汽车行业后,王传福对外高调宣称:比亚迪今后将向新能源挺进——攻入始终没有大突破的电动车。“未来的天下是混合动力、电动车,而不是汽油车的。”在2007年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落成暨中高级轿车F6下线仪式上,王传福口出豪言,“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王传福不认为自己在吹牛。“在手机电池上,我们仅凭30%的成本优势就击败了三洋、松下、索尼等巨头,在汽车模具上,我们的成本比日本对手少400%。”他说,“难道400%的优势还不足以击垮对手?”2003年,王传福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中国百富榜”,位列第13位。去年他还曾跟随习近平主席访英,并获得了英国电动大巴采购大单,开始走出国门。

造车大王前传

让王传福的名字在2009年大出风头的,除了巴菲特,还要拜一人所“赐”——同处一城的死敌鸿海集团老板郭台铭。自2005年起,富士康因挖角、专利和泄密纠纷等缘由把比亚迪告上法庭,两家江湖恩怨不断。郭台铭的不依不饶,直指比亚迪从“电池大王”到“汽车大王”所走的灰色路径——“山寨功”与“抄袭术”。这也可以被理解为王传福的一大致富法宝。2007年,当王传福气定神闲地聊起他对汽车业的认识和比亚迪高速发展的可能,“我们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譬如说汽车的外观专利有5幅照片,前面、后面、侧面、正上方和斜上方,这5个里面都是相似的,你就可能是侵权的,但只要其中有一幅照片风格完全不一样,其余的完全一样也不侵权。”这就是王传福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办法。

比亚迪F3在外观上与丰田花冠同出一辙,连汽车零部件都能和丰田花冠通用;中级车F6酷似广本雅阁和丰田凯美瑞;F8被曝出仿照奔驰C级,广州车展时,比亚迪的展台上来了两拨说日语的看客——先是本田,后是丰田。比亚迪首席设计师廉玉波毫不避讳:我们每年要拆很多车,有专利就规避掉,没有就拿来用,并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100%不会让对手赢。

从早年的电池研发到如今的汽车制造,王传福一直以来对所谓“专利”嗤之以鼻,他认为:“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左右。”

一位富士康的中层透露,比亚迪对规避法律责任很有心得,他们几年前就成立了一个100多人的“知识产权团队”,专门对付这类诉讼官司。“说难听一点,就是证据销毁以及专利规避团队。”

艾问每日人物想说:芒格的话或许有些溢美,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土地上,很难诞生杰克·韦尔奇这样的成熟企业家,但会孕育出像王传福、马化腾、史玉柱这样的本土企业家。他们往往有着理工科背景,毕业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身兼工程师和企业家的双重角色;未受过商学院的思维训练,却具有天赋的商业直觉,以及孤注一掷的“赌性”。虽然王传福通往“汽车大王”的道路可能存在无数地雷与炸弹。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多么希望看到——比亚迪能实现中国制造的奇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