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  · 歌剧  · 大都会

成本居高不下,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怎么了?

作为全美最大规模的歌剧院,小成本歌剧从来不在大都会歌剧院的考虑范围内,但这也局限了其产量和未来发展。

 |  舞台与生活

作为全美最大规模的歌剧院,小成本歌剧从来不在大都会歌剧院的考虑范围内,但这也局限了其产量和未来发展。

大都会歌剧院每年都会卖出成千上万张票——上一个演出季卖出了660500张。除了演出频繁的原因外,这也是大都会本身造成的:这是一个可容纳3800位观众的巨型歌剧院,大得超乎一个歌剧院应有的规模。

相比之下,拜罗伊特1925席,斯卡拉剧院2030席,维也纳国家歌剧院2200席,才显得正常一点。

开张就得持续让观众上门,但是大都会的景况已经不如往常。20年前,大都会大概能卖出票房90%的票,而这个数字正在逐年稳步下降,上一季度已经下降到66%了,而这个低迷状况到五月数据披露时已经低得令人吃惊。

因此大都会的经理彼得·盖尔布不得不将票价提高到均价158.5美元/张。而在百老汇,门票均价为103.86美元。

所以大都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彼得·盖尔布

盖尔布2014年在采访中说:“问题不在于我能不能让大都会活下去,而在于我能不能抵抗歌剧成为一种衰落艺术形式的文化和社会大趋势。”

他说得确实有道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报告显示,2002年会去听歌剧的美国人大概占3.2%,而到了2012年,这个百分比已经降到了2.1%。但是很多人坚定地认为,大都会最大的问题不是文化式微,而是盖尔布本人。因为他根本没有在削减劳动力成本上下什么功夫,直到2014年的财政10级警报才把他唤醒,因为他不得不面对工会的压力,最后只取得了有限的胜利。

另外,很多人还认为,大都会歌剧院的节目单实在是太老套了。同时,他今年新制作的标准规格的歌剧也被批评是垃圾,大而无当。

大多数人纠结如何决定票价,如何削减预算其实是无用的。因为真正了解经济是怎么运作的人会明白大都会问题的症结并不在那些细节上,而是一种致命的成本病。

“成本病”是经济学家用来描述一种经营状况的术语:工资升高而对应的生产力没有提高,不是因为工人懒惰,而是因为该经营活动的结构本身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就拿弦乐四重奏来举例。

弦乐四重奏要求我们必须雇佣四个音乐家,这个演出对于劳动力的要求和两个世纪前的一模一样。目前还没人发明出一种新大提琴,比以前的好拉,比以前的好听,以至于人们愿意出双倍的价格来听。同时,音乐家的工资从18世纪以来就不断上涨,而目前我们对于弦乐四重奏演出的需求却在不断下降。

现在我们回到大都会的问题,大都会在持续生产造价昂贵的大型现场歌剧演出。我很怀疑在削减成本的情况下怎么能不影响歌剧制作的水平,同时还要顾及歌剧爱好者的反应。但也许大都会可以考虑走“多产”之路。但这就是矛盾的地方,大都会本身的大体量决定了它只能上演大制作,没办法考虑一些中小型的演出。这就是为什么大都会的成本居高不下,无可控制。

不过不要害怕,歌剧是不会死亡的。它依然是吸引人的,许多中小型歌剧团在更小的舞台上发挥想象力也能让它不那么昂贵地展现活力,这就是美式歌剧的创意所在。但是大都会歌剧院恐怕是没机会走这样的路了,尽管他在努力用别的方式适应新的环境,比如说在电影院同步高清直播。不过目前还没有明显证据表明此举能够吸引年轻观众,但现如今,没有年轻人就没有未来啊。

盖尔布现在江郎才尽了嘛?还是说,现在的大都会需要另辟蹊径了?还是在成本病的压迫下只能苟延残喘?拭目以待。

作者:Terry Teachout,原文刊载于《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