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进击者涌出、低价策略不再是优势,登陆资本市场前的三一重能已露疲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2094万和155.35万,相差12.5倍。
这是李强和张启应在2020年分别获得的年薪。他俩曾是国内老牌风机制造商联合动力的同事。
随着联合动力没落,均为技术出身的他们各谋前途。张启应2014年出任明阳智能(601615.SH)副总裁,2017年升任总裁;李强2018年进入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重能),担任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2020年9月升任董事、副总经理。
李强跳槽的那年,明阳智能已连续三年成为行业老三;三一重能则在前十之外,似乎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两年后,三一重能凭借陆上风电抢装潮中的突出表现,首次位列整机商第八,为当年最亮眼黑马。
之后,三一重能打响价格战竞争第一枪,狼性开拓市场,并高调宣称“三年内成为风电整机商老大”。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报告显示,2021年三一重能位居第七位。界面新闻获悉,三一重能2022年的目标为陆上风机排名第四。
该公司也在冲刺科创板。2021年9月,三一重能科创板上市首发获通过;今年3月7日提交了上市招股说明书注册稿。
但经历百米冲刺后,三一重能开始乏力了。
近期,中国中车(601766.SH)、运达股份(300772.SZ)、东方电气(600875.SH)等二梯队整机商轮番抛出低价,整机价格已从2021年底的2000元/千瓦下探至1400元/千瓦。
三一重能却没有再祭出低价,因此丢了大笔订单。
三一重能成立于2008年4月,前身为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三一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梁稳根。梁稳根已有两家上市公司三一重工(600031.SH)和三一国际(00631.HK),前者连续十年稳坐国内工程机械领域老大位置。
三一重能曾有个目标:成为风电领域的三一重工。但一直以来,该公司在风电行业的存在感并不高。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数据,2017-2019年,三一重能的排名分别为第11、14、10位。
直到2020年,该公司异军突起。“三一重能拼劲十足,相当激进。”一位不愿具名的风电整机商市场销售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2020年是陆上风电抢装的最后一年,订单需求剧增。头部整机厂家产能有限,行业出现“一机难求、一叶片难求”的景象。
据界面新闻获悉,部分二梯队整机商因产能不足,出现毁单情况。有开发商无奈找到三一重能。该公司并未抬价,在紧迫期限内交付了订单,也借此开拓了更多开发商客户。
三一重能有能力吞掉大量弃单,主要得益于它的全产业链模式。这些订单普遍高价,使其吃足了抢装潮的红利。
叶片是在抢装潮中最紧缺的核心部件之一。受制于原材料巴沙木进口有限、模具数量较少且成型需要时间,叶片很难加快生产。
三一重能则可独立研发生产制造风机叶片。其拥有河北张家口、吉林通榆、湖南韶山三大叶片生产基地,18条生产线年产能达3000套。其陆上机组产品全部使用自主研发叶片。
三一重能董事长周福贵曾公开透露,有客户为了拿到叶片一连给他打了12个电话。
三一重能还可自产发电机,有多家贴牌三一品牌的机舱、底架、轮毂、主轴大部件厂商。
这一核心零部件自产的全产业链模式,在三一重能涉足风电装备之初就已建立,后因投资规模较大,出现较大亏损,曾是该公司的一大拖累。直至此轮抢装期,显现出供货优势。
此外,得益于三一集团的工程机械背景,三一重能的吊车资源丰富,有助于风机更快交付。三一集团的履带起重机SCC7000A和SCC8000A,在风电吊装界一直是抢手货。
据风电行业自媒体“风电顺风耳”报道,在先抢风机原材料巴沙木、后抢风机、再抢吊车的紧迫局面下,2020年三一重能产能利用率180.8%,实现了全部订单如期交付。
2020年,三一重能销售毛利率为29.85%,位居同行首位。同期,金风科技(002202.SZ)、明阳智能、电气风电(688660.SH)、运达股份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7.73%、18.57%、13.62%、13.84%。
行至2020年底的抢装潮末期,三一重能拿出低价拿单策略,继续攻占市场。
当年11月,华能集团北方上都平价大基地主机打捆招标开标,三一重能给出2650元-2700元/千瓦的主机价格,创造了史上风机最低价纪录。这迫使其他整机商进入新一轮价格战。
一位风电整机企业人士用“卷”评价三一重能。除了卷行业,该公司内部也很“卷”。
“拿单曾是三一重能销售部门的第一‘政治任务’,是考核的第一要点。”该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相比之下,其他整机商的投标会兼顾利润等指标。
该人士称,拿下订单后,三一重能会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订单,这也得益于其制造能力、工厂管理能力。
界面新闻自三一重能内部人士处获悉,在疫情最严重时期,销售人员仍在区域市场跑业务,“期间从未间断一日。”
三一重能有很浓厚的加班文化,部分高管每天的工作时长达16-17小时。这受到三一重能的薪酬制度激励。
近年来,三一重能通过提高薪酬、福利等激励机制,大量招纳人才,重金聘请企业经理人,内部还设置了内推奖金。
2018年9月,三一重能挖来38岁的李强,2020年为他开出2094万元的年薪。李强因此被业内称为最高薪副总。在三一重能的高管中,他获授股票期权数量最多,占总股比的2%。
2020年,三一重能大幅调高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薪酬,总额超1.32亿元,同比涨幅达535.18%,占当年利润总额的8.96%。
当年,三一重能董事长周福贵薪酬为3659.31万元,副总经理余梁为薪酬也达到1569.31万元。
三一重能还重金进行数字化转型,建设了国内首家风机智能制造工厂,并建设了发电机自动化生产线。
该智能制造工厂的将风机下线时间缩短约三成,单条生产线100天内能生产800台风机。
出于投资额等方面的考虑,国内风电行业此前并无类似的智能制造工厂。“在资本市场,风电属于机械制造业,一直没有新的估值热点。三一重能的数字化工厂,让风电行业有更大的成本下降空间和想象空间。”三一重能一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称。
正在三一重能向第一梯队奋力冲刺之际,二梯队涌现出更为激进的竞争者。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2021年运达股首度跻身行业第三,成为新的黑马。三一重能想要实现“国内老大”目标,变得愈发艰难。
2022年,运达股份、中国中车、东方电气等二梯队整机商相继投出更低价格。
3月3日,华能富源北风电场311.15万千瓦风电项目集中采购开标,项目分六个标段,运达股份共报三次最低价,为1425-1475元/千瓦。
3月8日,山东中车在深能苏尼特左旗500兆瓦的项目中掷出了1408元/千瓦的价格,再刷价格新低。
风电整机市场越来越饱和,“想要破局就要做价格屠夫。”有整机商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但三一重能拼价格很吃力了,要打不动了。”另一位风电整机商市场部高管对界面新闻称。
三一重能在上述华能六个标段中的投标价格,均处于高位。
“三一重能的客户圈有限,华能是其重要客户。面对华能如此大的标,居然没有低价拿下,说明其在价格战中的疲态已露。”一整机商高管告诉界面新闻。
相较于头部企业,三一重能的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约占营收八成,远高于金风科技的33%和明阳智能的56%。
国家电投为三一重能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约45%;其次为中国电建,占比约15%,再次是华电集团和华能集团等。
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已没有一家企业能够长期承受低价压力,投标情况呈现各个厂家轮流低价的态势。此外,三一重能准备上市,将面临更严格的利润考核。
多家整机企业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现在的风机价格“低到令人咋舌”,很难保证盈利。
“但不竞标就没有市场。有头部整机商今年的目标是不盈利也要保住市场份额。”上述整机商高管对界面新闻表示。
这也意味着,放弃低价拿单的三一重能,将难以扩充市场份额。
相较同行,三一重能的风电产业基地布局也较少,仅有北京总部及吉林通榆两个生产基地。一般而言,布局产业基地有助于企业在当地获取更多的订单。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产业地图显示,金风科技拥有生产基地14个,电气风电10个,远景能源和明阳智能9个,东方电气和中国海装6个,运达股份3个。
三一重能还缺失了海上风电市场。这是近年国内风电行业增速最快的市场。
三一重能的主战场以三北地区为主,重点布局青海、新疆塔城地区、河南、河北及东北等地。
招股说明书显示,三一重能计划投入海上风机研发,拟布局8-10兆瓦海上风机,并进行15兆瓦风电机组概念研究工程开展研发。
这一布局显然已晚。第一梯队同行早已进军海上,此前同未涉足海上风电的运达股份,也已在去年完成4.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订单交付。
三一重能还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的问题。
2017-2020年9月,该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16.88%、123.99%、113.76%和86.4%。
同期,同行业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78.28%、79.05%、79.40%和79.25%。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压力下,三一重能业绩开始承压。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存在发行当年业绩下滑50%的风险。
去年,该公司实现营收101.75亿元,同比增长9.28%;净利润15.91亿元,同比增长16.15%。
今年一季度,该公司预计营收17.31亿-21.16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10.66%至9.19%;归母净利润5.16亿-6.31亿元,同比增长8.87%-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