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吴建民事实上反应的是中国要选择怎样的方式融入世界的问题,是以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方式,还是以理性文明的方式融入?
6月18日临晨四点,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因车祸在武汉去世。今年3月30日,吴建民因与《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之间的论争而在公共舆论场中走红。
吴建民被认为是理性爱国者,与胡锡进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爱国者泾渭分明。
在吴建民去世消息得到证实后,在舆论场中有两个现象值得玩味:
一、公众舆论分化
以知识分子、媒体人士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普遍表现出对吴建民去世的哀悼,甚至胡锡进、罗援、司马南也在自己的微博里表达了对吴建民的哀悼,但也有一些网民在微信群和QQ群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比较有代表性的评论如下:
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吴建民的外交活动中的大局观、平等待人的胸怀,以及他对中国外交人才培养的贡献令人敬佩,“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对外交战略的宏观思考,从小的细节来说,包括对外交事务事无巨细的周全考虑,以及在具体的外交事务中,他对于外交问题的精准判断”。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在微信上写下几句话:“吴建民大使是伟大的爱国者,有丰富外交阅历,在国际舞台有相当强的影响力,为培养年轻英才不遗余力,以77(岁)高龄奔走二轨外交,挚友突然远行令我不生哀悼之至矣!”
赵启正还说,他曾与吴建民讨论“鸽派”与“鹰派”之争,两人都不赞成这样的分法。他们都认可的是:“因为工作位置不同,说话各有侧重。我们只有正确的派而没有鸽派和鹰派。”
原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孙海潮则称,吴建民大使去世是中国外交界一大损失。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惊悉吴建民先生遇车祸仙逝,不敢相信…我曾有幸两段时间与吴先生近距离相处。22年前,在国外时际遇巧合近距离相处,他亲切谦和,又不言自威;他高效勤奋,有一点闲暇就温习法语。有一次我受托为吴大使给一些崇敬他的中小学生回信:“xx同学”,他提笔修改为:“亲爱的xx小朋友”…至今记忆犹新,我从中学习到一个人的处事方式是与其为人风格一致的,修炼好为人,方能优化处事。几年前我应邀参加他在外交学院的博士生的答辩,他一如既往地谦逊温和,但言谈中视野宏阔、思维敏锐……吴先生英才不朽!
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早晨看见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因车祸在武汉逝世,令人伤感不已。吴大使是一个儒雅,练达的人,去年我在某部委评审项目,吴大使是组长,我是组员,我们在一起封闭评审7天时间,大家饭后散步聊天,纵谈时局,很是开心。没想到世事无常,促人忧伤。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悼念吴大使。多次在各种不同论坛和吴大使相遇,也聊过天,大使无疑是一位爱国者,外交官也是为国家服务的精英,和军人职责不同,但都是用各种方式捍卫国家利益。他的观点也是重要的参照,这些观点也是国家发展需要的。各种讨论都是为中国更好。
《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在微博里写道,“吴大使与我有过论争,然而我相信,多元观点并存是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正元素之一。愿仙逝的吴大使走好”,1小时后,胡锡进又在微博里补发了一条内容,“多元观点并存是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正元素之一。没错,我就是这么认为的”。这句话似乎更能反应胡锡进内心对吴建民真实的态度。
罗援少将在微博里写道,“惊闻吴建民大使不幸车祸辞世,深切哀悼!祝一路走好!”
媒体圈精英中,压倒性以正面评论和哀悼为主:
陈朝华(搜狐网总编辑):从安替等靠谱人士的朋友圈惊悉著名外交官吴建民先生今晨因车祸去世。新闻中心的童鞋正在求证,真希望这是一个假消息。
闾丘露薇(前凤凰卫视记者):第一时间看到吴大使去世的消息,还以为是误传。真希望是误传。
张力奋(前FT中文网总编辑):一早得到坏消息,希望是假消息。未料是真噩耗。与吴大使结识多年,常在国际场合见面,曾约他为FT中文网撰稿。痛!一位难得的外交官、一位理性的思想者。
周志兴(共识网创办人):噩耗传来!此刻我正在赶回北京的高铁上,明天,共识网组织撰写的首部《中国民间外交报告2016》在北京首发,吴建民先生作为主编之一会参加活动,事实上,这个时间是按照他的时间定的。下午他还会有个讲话。没想到,武汉车祸会夺走他的生命。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太突然了!我临时决定,明天这本书的发行座谈会的下午,改为吴建民先生追思会!希望对吴大使有了解的朋友能够出席,我们用怀念他纪念他来铭记他的思想和业绩。
曹林(中青报):非常震惊和难过,泪流满面。上海世博前在他外交公寓的寓所采访过吴大使,听过他好几次演讲,儒雅、开明和理智,不多的能让西方人佩服尊重的外交官。
朱学东(前《中国周刊》总编辑):吴建民先生不仅洞察世界,更知道通过媒体表达观点,启迪大众。新京报:最恐惧的事情?吴建民:“误读世界,把世界看错了,就麻烦了。”世逢危局,国失良士。
杨锦麟(香港卫视副总裁):前驻法大使,敢说真话的吴建民先生,被传说在武汉因车祸身亡?消息属实吗?消息如属实,胡锡进以及那些喊打喊杀的人,因此少了一个敢当面直斥其非的批评者,他们会感到失落吗?
当然,网络上并不是全部都是对吴建民大使哀悼的声音,也有一部分网民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司马南的评论具有代表性,“今年的某个时候,环球时报年会上, 吴建民和胡锡进两个人“红脸不翻脸”,我就坐在台下,目击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大使先生近年来的若干立论,特别是对毛泽东主席的某些说法,我不完全理解,曾公开表达过不同意见,忽闻车祸大使被夺命,震惊悲痛之余,想的比较多……我反对以任何理由对逝者恶言相向,我也不赞同,出自任何考量,借助车祸事件,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实行新一轮饱和式攻击……”(因为很多网民言论涉及到对逝者的不尊重,在这里就展开呈现了。)
二、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
官方媒体与非官方媒体对吴建民去世表现出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在统计了6月18日发布吴建民去世消息的官媒后发现,除广东《南方日报》和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外,绝大部分官媒只报道事实,不发表评论,而主流市场化媒体则基本表现发表了支持吴建民观点的评论。
《南方日报》、《解放日报》的评论表达了对吴建民去世的哀悼和对他观点的支持。
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光敏日报、中国新闻社在中央级媒体官方微博上只呈现了吴建民去世的事实,没有展开评论。其它省级地方党委主管的日报基本以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微博为主,但基本没有评论。
不过,军队系统官方微博“军报记者”和外交部欧洲司官方微博“中欧信使”则发表了评论,不过两家官微评论却截然不同。
军报记者写道,“吴建民曾担任过毛泽东等领袖的翻译。他的一些观点,我们虽然不能苟同,但是今天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并在观点交锋中去伪存真,凝聚爱国的共识与行动。逝者安息”,其中“苟同”二字表达了“军报记者”强烈的态度。
中欧信使则写道,“吴大使是杰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外交官的素养,退休后依然为中国的外交视野奔走劳碌,他的溘然离世是中国外交界的重大损失,令人扼腕唏嘘。”
市场化媒体中中的代表财经和财新表达了对吴建民观点的支持。
财经网官微写道,“【缅怀吴建民:中国不怕大灾大难,怕的是头脑发昏】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自然灾害不断,中国人应对灾难的能力是全世界其他国家少有的。……”
财新网官微写道,“【外交官吴建民:狭隘的民族主义害人害己】……”
如何评价吴建民事实上反应的是中国要选择怎样的方式融入世界的问题,是以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方式,还是以理性文明的方式融入?这是吴建民留给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