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青海,重新认识西宁

依托既有的资源优势、光照优势和绿电优势大力发展锂电和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并形成产业集群,引发规模效应。

 |  方塘智库

文|方塘智库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1年,除了反复无常的疫情,气候的异常变化似乎没有太引人注意。而事实上,这一年,地球持续地在“发高烧”:科威特出现了72℃的高温,北美出现了千年一遇的“热穹顶”现象,加拿大哥伦比亚甚至在5天内出现了486例猝死,等等。

气候变化可以说是一个平常感受不到,但一旦遭遇极端天气却能让人无限绝望的事情。很显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世界主要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也向世界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毫无疑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明确,让绿色产业迎来了发展契机,并让青海这样的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具有独特资源禀赋的省份,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并与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力量一起,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努力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1、致力于在未来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今年,青海成功实现了连续15天360个小时的全省风、光、水可再生能源供电,这不仅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的首个全清洁能源供电新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人类社会致力于开启一个新的绿色发展议程的事件和实践。

青海深居西北内陆,占中国领土面积十三分之一,人口却仅有600万,在很多时候,哪怕是与我国西部其它地区相比,其都是一个存在感都相对较弱的省份。在大众认知里,这里最为出名的大概要数被誉为中国“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但提及当地的产业发展却鲜有人能说出个一二三出来。

而事实上,近年来,青海一直在立足实际、探索新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布局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工业、生物产业等高附加值行业,在巩固盐湖化工、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地位的同时,大力拓展环保行业、信息产业等新业态,通过生态立省,让绿色产业体系在青海蓬勃发展——青海的逻辑很直接也很明确,那就是,既要保护好作为“国之大者”的“一江清水”,也要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在青海的整体布局中,最为“给力”的非省会西宁莫属。青海人口600万,西宁人口233万,尽管顶着“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的名号,西宁GDP规模却常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的倒数第二。为了摆脱这一尴尬的境地,西宁开始紧跟青海的步伐,力求在工业化和差异化发展中“华丽转身”。综合衡量之下,西宁选择了重点打造光伏光热、新材料、锂电产业和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并把“弯道超车”的梦想寄托在新能源产业上。

西宁的这一规划和发展目标的提出,显然是经过系统思考和综合分析的。地处青藏高原东大门的西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西宁也坐拥着青藏高原上非常好的自然资源条件,温暖的湟水河谷赋予了它丰富的光热资源,但较低的年平均气温,全年无霜期较短、冰冻期较长的气候限制了它的农业发展,地缘上的诸多限制也让它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底线式管控,决定了西宁只能扬长避短地走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和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于是,西宁决定乘着“碳达峰、碳中和”的东风,把绿色产业作为“撬动点”,依托既有的资源优势、光照优势和绿电优势大力发展锂电和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并形成产业集群,引发规模效应。

谈青海和西宁的新兴产业发展,就不得不谈到锂资源和锂电池产业。整个青海锂资源探明储量达1724万吨,占我国锂资源储量的83%、全球锂资源储量的60%以上。早在2010年,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就看中了西宁这块“宝地”,依托青海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北大先行和北京大学的人才优势,进驻西宁生产新能源材料和动力电池正极材料。

无独有偶,比亚迪在西宁注册成立的青海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在已经投资40亿元建设的年产12GWH锂电池及配套项目后,今年再次计划投资55亿元建设年产10GWH刀片电池生产线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年纳税6亿元。

现在的西宁已汇聚泰丰先行、比亚迪、时代新能源、北捷新材料等一批锂电及其配套企业,从盐湖提锂到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锂电铜箔等配套材料,从储能及动力电池到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锂电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锂电新能源集群效应凸显。

2、建设体现西宁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锂电产业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光伏产业也不甘落后,一批光伏企业已经敏锐地嗅到了先机,大动作不断,开始进行产业布局。比如,全球光伏行业龙头企业阿特斯率先发力,投资30亿元年产10GW单晶项目已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开工。

紧接着,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180亿元的光伏制造项目也正式落户南川工业园区,两大项目将为青海加快培育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而就在前不久,总投资180亿元的青海高景光伏科技产业园50GW直拉单晶硅棒项目同样选择了西宁的南川工业园区,目前该项目一期的15GW已建成投产。业内人士分析,这一项目或将提升青海在全国新能源产业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让西宁俨然已经成为了撬动青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根杠杆——国内外知名光伏制造企业的接连落户,让西宁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完整光伏产业链,站在“光伏制造”的新风口,西宁千亿元光伏产业基地的雏形初显。

不过,锂电和光伏产业可能还只是整个西宁最新战略布局的“冰山一角”,作为推动青海绿色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西宁瞄准的是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创新中心、“碳达峰、碳中和”中心的战略定位。

根据公开的发展规划,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西宁的目标是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要达到100吉瓦时、正负极材料25万吨、隔膜15亿平方米、电解铜箔7万吨,基本建成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多晶硅产能要达到40万吨,单晶硅产能达到100吉瓦,基本建成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在发展特色化工、精细化工、高端合金材料等产业方面,到2025年基本建成化工新材料和有色合金千亿级产业集群,碳纤维产能达到4万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此外,还要打造青藏高原特色生物医药创新高地,盘活整合现有产能,做优藏毯绒纺加工产业,建设世界藏毯之都,等等。

其中,西宁的南川工业园区计划依托占比高达90%的绿电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锂、光照、绿电资源及建设电力局域网的优势,做大做强锂电和储能产业,建立完善光伏产业链,积极引进一批高载能、高附加值的重大战略新兴产业,打好青海之“源”、青海之“光”、青海之“绿”三张牌;同时,持续优化重组藏毯绒纺产业,持续优惠夯实小微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和项目建设;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建设产城融合新型化城镇化方向持续奋进,让西宁真正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专业人士看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其意义远不止于绿色环保,还蕴含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对于产业发展来说,亦意味着一场渐进式的变革。绿色产业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每一步背后都是一场系统工程,青海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在探索之中正逐渐清晰。

显然,西宁准备好了,青海也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