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在过去三年间,都显现出了在某些省份、城市、地区减少统招计划名额,提升自主招生名额的倾向或意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2016年高考落幕,940万考生的招生录取战役打响。
一如考生家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著名高校,也要面对另外一种烦恼——通过高考,招收到优秀生源正在变得越来越难。
如火如荼的高考改革有着不为普通公众注意或者有意忽视的另一面。高考命题难度的下降,科目结构的调整,尽管都有着良好的初衷,但却在客观上造成了高等院校招生过程中的区别度下降。北大清华在过去三年间,都显现出了在某些省份、城市、地区减少统招计划名额,提升自主招生名额的倾向或意愿。
而这,就是高考改革的另一面。
高考期间,正在新疆乌鲁木齐接受现场咨询的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感觉,此行和往年有些不同。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新疆举办的咨询会上有大学推介专场报告会,其中的国外大学比往年多了不少,这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孙东东连续参与了20多年北大招生,此前曾长期担任北大新疆招生组组长。
“意大利、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很多学校都来了,虽然学校质量参差不齐,但国外高校到中国抢学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孙东东说,学生咨询的热情很高。
而更令他“揪心”的,近几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省份的尖子生流失得更严重。而究其原因,孙东东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高考题目简单后,区分度变小,让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很难脱颖而出,竞争压力变大。
日前发布的《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称,近年来,高考试题难度下降明显,考试区分度降低,高分考生越来越多。报告分析了几个趋势,包括高考试题难度呈下降趋势、高分考生占比率逐年上升、女状元越来越多。其中以北京为例,2015年北京高考文史类各科平均分总分493.44分,比2014年高了23.81分,比2006年高了99.34分;2015年北京高考理工类各科平均分总分522.58分,比2014年高了16.86分,比2006年高了73.07分。
而考题区分度小,也会影响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有分析认为,4年前,北京卷是全国公认最难的,相对其他省份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水平更高。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北京考生考清华、北大更容易的“印象”,因为相比其他省份,北大、清华在北京的录取的分数线“更低”。
以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分数为例,理科招生人数最多的地区为北京,录取最高分为662分,录取最低分为524分,录取平均分为629分,录取平均分普遍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如天津为676分,湖北为652分,山东为672分。
但到了2013年,北京的整体分数突然出现了大变化。
“之前我们专业600分左右就能考上人大,但我那一年,录取分数一下子提高了四五十分。”一位中央财经大学的大三学生告诉记者,不是录取难度加大,而是考题突然容易,大家的分数都往上提了很多。
“北京因试卷难而出现的录取分数低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当时有教育部门的领导表示,适当降低难度,于是2013年的考生分数都提高了一大截。”一位知情专家向记者透露。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的录取分数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说法。2013年,理科录取最高分为700分,录取最低分为660分录取平均分为673分,与2012年相比,理科录取最高分上提了38分。以经济学专业为例,2012年理科的录取最高分为662分,2013年则提高到了681分,提高了19分。
2015年,北京大学理科录取的分数线为693分,750分满分。在专家看来,试卷难度降低后,区分度变小,对高校的招生弊大于利。
国内的高校如何招生?北大、清华的招生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主流大学对各省人才的选拔标准以及招生趋势。
根据公开资料,记者粗略统计了2012年到2015年北大、清华在全国十几个省份的统招招生计划的数据,发现两所学校在很多省份减少了统招计划。比如北京、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但同时也在河南、广东等省份增加了统招计划。比如河南2012年的统招计划有171人,2015年增加到190人。
而北大2012年到2015年在31个省份的统招计划显示,其中约10个省份有统招减招趋势,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东三省、山东等。
孙东东向记者解释,北大在江苏等省份减少统招计划的同时,增加了自主招生的名额。而在河南和广东增加了统招计划,前者是因为河南虽然人口多,是生源大省,但受基础教育水平影响,尖子生相对少,所以在河南的自主招生名额少。
“河南省好大学少,这直接导致高校师资来源成问题。另外,考生考出去后不回到河南,造成人才的匮乏。教育部要求要在招生计划上支持河南,所以不减反增。”
而广东虽也是人口大省,同时是率先放开异地高考的省份,优秀学生集中,大多数考生为专科录取,所以自主招生名额较少。据官方统计,2016年,广东非户籍高考生约为1万人。为减少异地高考带来的压力,广东省也在积极争取更多招生计划。
多年来,不少省份一直抱怨,称北大、清华在京外的指标分配很少,北京与京外的录取比差距悬殊。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北大校本部(不包括医学部)、清华在京共计划招生351人(裸考),在江苏共计划招生77人(裸考)。
如果以招生计划与报考人数之比来计算录取比,有统计称,北京考生上清华、北大的比例是194:1,而江苏是5104:1,湖北是4842:1。而本报的统计显示, 2015年,江苏考生上清华、北大的录取比为4791:1,湖北是2856:1,广东更高,为6283:1。
而考生数量相当的湖北与江苏之间的差距也同样很大,2015年,两省考生数相差3万人左右,但录取比差距较大。
也正是这样的比例,让很多省份的家长多年来怨声载道。
不过孙东东认为,录取比不能简单计算,因为有些省份考生的构成主要是专科生,而有些省份主要是本科生,与录取数量相比,更“要看生源结构”。
从目前全国高校的招生情况看,高校属地招生比例普遍偏高,但与一般的印象不同,北京高校属地招生的比例在全国来说并不是最高的。
本报记者统计,2014年,清华在北京的招生计划占全国招生计划的11.4%。山东大学2014年校本部省内招生计划2160人,占校本部全国招生计划的33.2%。2013年,山东大学属地生源比例更高,为41.5%,高出教育部规定的30%的11.5个百分点。2014年山东大学自主招生本地生比例更高,占60%。
据公开数据,南京大学2014年属地招生比例为33.7%,北京大学属地招生比例为14.5%。
但按照教育部2008年的要求,中央部委所属“985”“211”高校在属地招生比例原则上不高于30%。而据媒体报道,2000年前后,部属高校的“地方化”趋势一度显著。如在2002年,部属高校于所在地招生的平均比例达到43%。随后,在教育部的要求下,部属高校于所在地投放的招生指标开始下降。到2011年,部属高校在所在地招生的平均比例已降至25%左右。
部属高校最集中的北京,降低属地生源比例的趋势更为明显。据统计,在过去5年间北京属地总录取人数下降幅度近三成。
本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的数据显示,以北京大学为例,2012到2015年,北京招生计划逐年递减,分别为246人、226人、200人、186人。
在专家看来,属地生源比例继续下降,或将成为全国趋势。2014年发布的《国 务 院 关 于 深 化 考 试 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5年部直属高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中也明确:“高校要合理确定分省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在2014年分省计划基础上适当增加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甘肃11省的常规生源计划,不得调减。”
为减低属地招生比例,近几年全国很多高校都在应对。比如山东大学,2014年与外省学校合作,增加在该省份投放的计划数。同时,增加贫困专项计划,由2013年的120人增至2014年的500人。在不超过30%的硬指标下,高校还增加跨省招生比例。山东大学向一本录取率相对较低的10个省份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安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
实际上,高校分省招生计划的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对生源质量的评价。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2015年2月曾在《中国青年报》上刊载“我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忧虑”的文章,称由于语、数、外3科在总分中的权重较大,中学势必会选择将其作为应试训练的主要科目,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性理科教育将受到极大削弱。这一现象已经在江苏省前几年的高考改革中出现,曾迫使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不得不大幅削减在江苏省的高考招生指标,并相应大幅增加自主招生名额。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偏才怪才”,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2003年开始启动试点,目前全国试点高校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
“总的看,这项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据高校调查,经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进入高校后在学业、科研、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潜力普遍比较突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曾如是表示。
而据记者了解,北京大学教务部曾做过一个调查,过去四年,通过校长实名推荐、自主招生选拔的人才入学后,综合表现好于高考裸考的学生。
高考结束,部分考生将进入高校自主选拔的时间。据统计,2013年、2014年北大自主招生的情况,发现北京考生通过“自主招生+保送生”考取北大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14.46%,浙江、江苏、上海、湖北分列第二和第五,但是与北京的比例差距悬殊,浙江的占比为8.06%,湖北为4.83%。
2014年,北京大学普通类、试点学院、农村专项、中学推荐制的自主招生占比前五的分别为北京、浙江、江苏、上海、湖南,而北京依然以13.19%遥遥领先。
孙东东告诉记者,自主招生采取全国一张卷,基本统一划线(青海等教育资源较弱的个别省会单独划线),更能真实反映各省生源质量。
“如果不是压缩北京的名额,北京的占比会达到20%左右。”孙东东说。
但自主招生实施起来,与之相关的争议似乎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北京大学教育考试院院长、原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表示,多年来自主招生的争议很多,如在考试形式上,是笔试好,还是面试好,是高考前好,还是高考后好;在考试内容上,是不超过考试大纲好,还是超出考试大纲好,是难一点好,还是不难好;在考试规模上,试点高校是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在选拔对象上,是招收“全才”好,还是招收“偏才”“怪才”好等等,不一而足,争议十分激烈。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核心,应当是建立健全高校各具特色的招生综合评价体系。”秦春华说。
在教育主管部门看来,多年的自主招生试点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定位不明确,热衷于“掐尖”“抢生源”;部分高校以联盟形式在高考前组织大规模文化考试,被社会称为“小高考”,增加了考生负担,影响了中学正常教学秩序;个别高校招生程序不够完善,过程不够公开透明。
2014年年底,教育部提出“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高校自主招生的规模将不超过5%。
在孙东东看来,自主招生的比例应该适度提高,特别是对研究型大学,因为现有的高考制度很难拉开学生之间的区分度。
“一方面说高校要培养大师,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而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公平,这二者本身就是矛盾的。”孙东东说,教育部对高校自主办学仍然是收紧的,高考招生制度需要将学生逐渐分流,因材施教。而目前看来,自主招生只能是高考统考之外的辅助。
我国从1999年深化高考改革,这期间不少省份的改革进行了四五次之多。改革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素质,利于人才选拔。而生源质量的评价也需要多维度的参照系。
2007年,香港中文大学到内地招生,当年该学校在内地选择了21个省份。孙东东告诉记者,当时他请该校教务长评价一下内地哪些省份生源质量好?“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京沪江浙川,这让我很惊讶。”
2016年年高考前夕,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视频刷爆微信。该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有外媒称其为“世上最可怕的考试达人” 。
据了解,毛坦厂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除了高达80%以上的本科上线率,学校 对当地的经济贡献更是占到约九成。
但在孙东东看来,包括毛坦厂中学、河北衡水一中在内的部分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更像是在培养“考试机器”。
据公开资料,2015年高考,河北衡水中学本一上线率88.6%,全省第一。追求卓越的教育,使得学生“两眼一睁,开始竞争”。
“我认为素质教育真的挺重要的,我也有不少同学是衡水一中的,就是真的感觉他们的管理太不人性化了,太不人道主义了。”中央财经大学一位大三学生告诉记者,他在河北读初中,后来到北京。在他看来,衡水一中的应试教育,更多是死记硬背,但是到了大学后,优势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