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  · 谣言

声明已出,谣言不止,腾讯“黎明计划”的真相为何被情绪替代?

腾讯声明已出,但针对黎明计划的多个不实说法却并未停息,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  热点微评
图片来源:pexels-Startup Stock Photos

图片来源:pexels-Startup Stock Photos

文|热点微评 王新喜

近期在创作者中引发巨大争议的腾讯“黎明计划”事件还在持续发酵。

在11月17日,腾讯官方发布致歉声明,宣布终止企鹅号黎明计划,并表示会后续跟进处理创作者遇到的相关问题。尽管众多UP主已经退出,腾讯也表示,如果还有相关情况,可以举报。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关于该事件的众多可疑信息依然在持续传播发酵,腾讯也还在持续辟谣。

腾讯声明已出,但针对黎明计划的多个不实说法却并未停息,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黎明计划”纠葛始末

资料显示,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于今年7月28日正式启动“黎明计划”——在得到创作者的授权前提下,鼓励MCN机构邀请创作者入驻并帮助创作者运营,让创作者在腾讯各内容平台获得收益。

从“黎明计划”这种MCN招募本身来看,它本身是一个双赢的扶持计划,从头条、抖音、快手到百度、B站过去均推出了类似的MCN计划,这类计划是内容平台通过流量资金倾斜的方式吸引创作者入驻,建立内容生态的常规之举,“黎明计划”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腾讯将“黎明计划”的代理运营权交给了MCN机构,这些MCN机构再寻找代理,来与创作者们对接。

从大量UP主的吐槽来看,称MCN机构对接创作者的过程,沟通时给到的权益有两项:一是200元~2000元的入驻费,一是一万播放量最高给到30元的浮动收益。但邀请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乱象,包括部分UP主在入驻后并未拿到签约金、入驻企鹅号后无法注销账号,甚至部分MCN机构拿到UP主运营授权后,反手举报该UP主在B站的账号,迫使该账号下架等。

这引发了大量B站UP主的吐槽——11月8日,UP主“薄荷小梦”的视频《千万别被腾讯黎明计划骗了》冲上B站热榜。并引发了众多UP主跟进,并有了多种不同说辞,引发了巨大争议。

目前,在道歉声明中,腾讯也在辟谣表示,一些内容并不符合事实,并称已于11月9日解决此前有账号无法注销的问题,众多UP主已经退出,腾讯也表示后续还会跟进处理。

但众多UP主的声讨依然在持续,我们也看到腾讯这段时间一直在辟谣,而许多UP主吐槽的细节并不像腾讯一贯的作风,这让整个事件看起来愈发扑朔迷离。

疑点重重,情绪传播凌驾于事实真相之上

我们逐个来看。首先是大量B站UP主声称MCN机构邀请UP主签约入驻企鹅号,签约后将获得200~2000元不等的入驻金。

笔者本身作为自媒体,对国内内容平台的的扶持计划相对还算比较了解。

一般来说,平台方邀请UP主入驻平台通常不会设置入驻金,更不用说有2000元的入驻金。因为内容扶持计划面向的是海量UP主,如果邀请10万UP主入驻,就是2个亿的开支,在前期入驻阶段就砸巨额成本,且没有任何造势宣传,相信没有哪家互联网公司能针对单个创作者引入项目投入这么大的成本。

而腾讯今年7月启动该计划时,当时表示要投入千万现金,若按照2000元入驻金来算,1千万仅只够5000个UP主的入驻金发放,还不算之后的各种发文任务的补贴、现金奖励。

此外,即便是平台要标新立异发入驻金,也会是一个统一的金额,而不是200~2000元不等。因为统一邀请但入驻金额不统一,这本身是在不同UP主之间制造阶层对立,会引发UP主的不满与抗议,这不是自己制造内部矛盾吗?

因此,仅从简单的常识与逻辑出发,就能知道这个入驻金的说法不太可能是真的。

其次,众多UP主自称MCN机构骗了UP主的“入驻费”与分成收益,但却没有UP主能拿出实锤证据。事实上,国内一众内容平台对于分成收益的发放,还没有经手MCN的先例,因为平台不可能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产生不必要的猫腻。

国内内容扶持计划也没有MCN在平台与创作者中间分成的先例,一般正常的流程是MCN在完成邀请任务后,根据考核结果再从平台方获得服务费用。因此,腾讯“黎明计划”也不可能存在MCN跟UP主之间签约,平台也不可能让“MCN分走收益”。

而腾讯也在辟谣表示,创作者通过“黎明计划”分账获得的收益,由平台直接发放到创作者的帐号中,不会经手MCN,注销前的收益都可以正常结算。

最大的一个不实点在于,许多UP主声称,企鹅号在获得他们的视频内容“独家版权”后,会“反手在原平台上进行举报,让账号被原平台封禁。”

对此,腾讯方面辟谣称,黎明计划授权是非独占性权益,不会对创作者发布的内容进行站外原创投诉,网传“企鹅号利用视频内容向其他平台投诉原创、甚至打击创作者原有的外平台账号”说法不实;同时,创作者如遇MCN恶意投诉,可以直接向平台官方投诉,平台会进行核实并支持处理。

买断版权再反手举报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一个正常人或者一家正常的公司,行事背后总有逻辑与动机。对于腾讯这种大品牌而言,还算比较爱惜羽毛,尤其是腾讯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对于已经成长到今天体量的腾讯而言,它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会考虑多方面的影响。

从内容行业来看,独家本身就与垄断挂钩。从过去到现在,从图文到视频,还没有任何平台开“独家占有”创作者内容版权的先例,因为这是严重违背创作者利益与市场规律的。

尤其在反垄断监管当下,这种行为是愚蠢且低智的——这不是故意制造与UP主的对立、故意引火烧身,竭泽而渔吗?行事一向低调谨慎的腾讯,如果要这样做,动机与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自毁口碑与声誉?

很显然,这种控诉不仅缺乏基本的事实依据,也缺乏对一家公司基本的行事逻辑的判断与思考。

而从目前大量UP主的声讨也能看出,目前为止没有UP主真正拿出被侵权的实锤与证据,大量的素材来自于“听说”、“其他UP主”、“为其他UP主讨一个公道”等,没有一手证据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大量UP主其实在“借热”跟风,并没有真正的去深入、客观的调查事实的真相。

真相为何被情绪替代?

《科学》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封面文章叫《How lies spread》(谣言是如何流传的),美国麻省理工的学者通过对社交媒体中几十万条真信息和假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无论是从传播速度与广度,还是传播的深度,谣言都完爆真相!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谣言往往听起来更“意想不到”,更能煽动情绪。

在笔者看来,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波,牵扯到腾讯或是原因之一。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巨头与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在不少人看来,腾讯的负面天然具备新闻价值,骂腾讯本身就是流量密码。大量UP主参与其中,也源于该事件具备迎合粉丝的情绪消费价值,容易获得用户关注。

比如UP主“薄荷小梦”《千万别被腾讯黎明计划骗了》的视频有七百多万播放量,吸粉达到4万,很多UP主因黎明计划相关解读视频也获得网友支持与关注,这让大量UP看到了该事件的吸粉价值与流量价值,纷纷站出来发声。

其次是大量UP主基于担心自己的一种“受害者”心态,将他人的情绪代入自己,引用、参考、借鉴别人的说法,导致事件的传播愈来愈情绪化。

比如在B站,有百万粉丝UP主开篇就直言自己没有被骗,但要为那些被骗的UP主发声,也因此获得了299.2万播放。

这种情绪消费迎合了吃瓜群众的需求,在谣言不断的传播下,情绪也逐渐替代了真相。

此外,近两年关于MCN与KOL之间的纠纷一直是热门话题。比如今年李子柒与微念对簿公堂,去年林晨同学与MCN高额违约金解约事件等,导致部分UP主对该事件的情感投射上有着对MCN机构的怨念情绪。

有UP主表示,MCN承诺入驻给入驻金,但是没有收到,甚至有的UP主还被MCN拉黑了。

尽管腾讯反复声明不会经手MCN,但依然有UP主称被MCN摆了一道,这背后或存在MCN与UP主之间的矛盾。

毕竟,MCN与创作者处于不对等以及双方信息不透明的状况,从腾讯黎明计划来看,UP主反馈中存在不同的MCN机构、不同的利益诱导说辞,这中间或许存在不良MCN机构赚差价的情况导致KOL不满,最终导致舆论风波的发酵。

“黎明计划”是一面镜子,我们该反思什么?

总的来看,腾讯“黎明计划”的初衷是扶持创作者并推动平台生态的发展,但机制设计上出现了一些腾讯没有掌控的问题,说平台没有责任是说不过去。腾讯目前也诚恳道歉、辟谣并承诺负责处理UP主们遇到的问题。

但目前众多的未经证实的谣言依然在不断的传播,事件正在走向另一个维度——大量UP主并不理会腾讯的辟谣,放大未经证实的细节,导致谣言持续发酵,这对于腾讯而言,造成了多重伤害,这对内容创作者与平台之间的良性关系其实也是一重伤害。毕竟,内容创作者与平台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的。

而从当前引发的风波与影响来看,它可能会导致未来各大内容平台收紧或取消类似的扶持计划,最终受损的可能依然是内容生产者的利益。

“黎明事件”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整个内容产业在平台、MCN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亟待完善,如何建构一种透明、健康的利益生态机制,值得多方思考。

另一方面,也照出了大量UP主基于流量眼球追逐下的浮躁心态。“黎明计划”众多细节在传播的过程中,谣言大于事实的情况到了失控的地步。

在该事件中,腾讯作为平台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应该成为UP主揪住错误并制造谣言的借口,UP主应该成为真相的挖掘机,而不是制造谣言的助推剂。

内容生产者对热点的追逐可以理解,但如果让情绪化的噪音持续蔓延,而枉顾事实与真相的细节与逻辑,不仅让其自身徘徊在侵权的边缘,也会让其自身丢掉理性思辨的习惯,丧失其本身的客观与公信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