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业是太古进入香港的起点,也是太古商业版图上一个独特的存在。
2015年一个冬天的中午,我来到上海外滩罗斯福公馆,赴“太古”之约。对于太古,我只能算略有了解,英资四大洋行之一嘛,此外好像还有怡和、和记、会德丰这些。
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一提起“洋行”这两个字,脑子里就是忧伤、优雅的灰暗色调,是电车在叮铃铃作响,是曼桢和世钧短暂浪漫、又有些小家子气的恋爱细碎。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文青心情,来到今天的罗斯福公馆,更大的动力来自对太古浓厚的好奇,不然,我又怎么会在怀着八个月身孕的时候到处乱跑。
太古马上就要200岁了,真是年迈得让人不知所措。大半年前我采访过一个叫做Repetto的法国芭蕾舞鞋品牌,写了一篇文章《一个独立、小众的法国奢侈品牌怎样做中国市场?》我的结论嘛,就是因为太古啊,太古资源作为代理商,为这个精致漂亮,却无依无靠的小公主在中国铺垫了几乎一切。
太古的午宴非常精致,我的位置靠窗,往左扭头,就是黄浦江。那天寒风凛凛,楼台上,敬业的模特衣衫单薄地拍着大片。
太古几乎每年都会在上海北京举办媒体餐会,各个部门的高管,传讯部门的负责人都不敢怠慢,齐齐到场。他们穿戴考究,笑容亲和,嗯,很香港。
太古的母公司成立于1816年,总部设于伦敦,在香港持有太古公司49%的股权——很多中国人把太古视为一个香港公司。而事实上是“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注意,他们是三家香港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太古地产(82%)、国泰航空公司(45%)及港机(75%);请继续注意,他们还全资拥有饮料、海洋服务和贸易及实业部门。
呃,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在现场认识了太古地产、国泰、港龙航空的职员之后,我更想听他们聊聊太古可口可乐,或者,我特别希望了解的是——太古方糖。
几十年生长于中国内地,我对太古方糖竟有着些许莫名的好感。特别是最近十年做了记者,常常在酒店里做采访,一小杯红茶,手边是码得整整齐齐的糖包,有白糖和黄糖,有的细得像雪一样,有的是晶莹剔透的小方块。即使不爱吃甜,把糖包拆开,一点一点倒进茶里,再留下一大半,用小匙轻轻搅拌,看他们一点点溶解……这是不是所谓的仪式感带来的快乐呢?
而你又怎么会忽视糖包上安安静静,坦坦荡荡的“太古”二字?
就在这场餐会上,太古发给记者们的资料里也粗略写了写“太古食品集团”,其中包括“太古糖业”,是这样写的:
于中国内地拥有及运营三间糖产品包装厂房。在香港及中国内地包装及销售糖产品及茶类产品。
现正与住友商事及大韩制糖合作在广东省佛山市兴建炼糖厂,该厂预期于2015年稍后时间投入运作。
糖业是太古进入香港的起点,那时的太古在香港靠海的偏僻村落开厂制糖,家境困窘的渔民进入糖厂打工,倒也有略好于以往的收入。“太古糖”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生存的依靠,也是能够给家庭带来的温暖,让孩子开心的甜蜜。
太古糖还有一则经典的广告,可惜自从打不开youtube,我也找不到那个浓郁香醇的短片了。香港人很会拍这个,想象一下,也能被温暖几分。
这个冬天,出现在我面前的太古部分管理层,看起来有些中规中矩,他们彬彬有礼地介绍了太古的业绩和未来展望,言辞中的重点,似乎是在太古地产。航空之类似乎没能占据首席地位。至于Columbia,这个运动品牌和Repetto一样,对于200岁的太古,只能算一块小小的业务。
太古邀请的媒体,几乎清一色是纸媒,席间一些同行,任职的媒体已经在数日后停刊。稳健的太古,是个很容易引起人好感的英国绅士,即使是在和媒体交往这件事上,也是极为绅士、极度传统的。
作为一个新媒体人出现在这样的场合,我也十分淡然。我对这个200岁的庞然大物充满兴趣,而我更想听一听太古方糖的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