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孩子天天看的《熊出没》竟是限制级!

近年来,国内动画影视俨然变成了《熊出没》、《喜洋洋》的世界,虽然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乐趣,但暴力失度、语言失范的现象频出,甚至被未成年人效仿,造成人身伤害等严重后果,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  文创资讯

转眼,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又来临,按照惯例每年从6月1日到8月31日,便是长达三个月的暑期档。去年暑假,《大圣归来》、《捉妖记》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不仅为我们奉上了一场场视觉盛宴,更让身边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开心不已。然而看似皆大欢喜的局面,却也暗藏些许隐忧。

近年来,国内动画影视俨然变成了《熊出没》、《喜洋洋》的世界,虽然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乐趣,但暴力失度、语言失范的现象频出,甚至被未成年人效仿,造成人身伤害等严重后果,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曾经5岁的帅帅,模仿动画片中“红太狼”,拿着玩具平底锅见人打人,见物砸物;4岁男孩明明,学习自己的偶像奥特曼,从8楼家中一跃而下想“飞起来”,因此受了重伤;更多的小朋友则深受“光头强”的影响,喜欢拿枪对人,喜欢说 “去死吧”、“笨蛋、“见鬼”......

这些惨痛的教训无不让父母们陷入深思:到底哪些影视剧是适合孩子们看的,又有哪些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五级儿童影视制度出炉

《熊出没》要十岁才能看

中国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有3亿之众,孩子们的梦想何处安放,他们的精神需求又如何满足,这是国产儿童电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博士陆宇斐就推出了我国的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1.0版本。该标准主要针对我国播出的儿童影视剧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含有诸多暴力倾向、脏话、不恰当的俗话等;二是主题不佳。其考量了美国等多个国家(西方国家的儿童影视剧分级已日趋成熟)已有的儿童影视剧标准,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陈忻和知名电影专家李多钰等诸多专家指导,按照年龄和心理等指标制定,并通过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已有研究的验证。

TV-K(2-6岁):这类影视剧适合所有儿童观看,尤其适合2-6岁儿童。节目无任何暴力行为或暴力语言;无任何脏话、粗话;无任何与性爱有关的语言或场景。例如:《麦兜响当当》、《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爸爸去哪儿》

TV-G(6-7岁):这类影视剧适合所有儿童观看,但不是特意为2-6岁儿童设计。节目几乎没有暴力行为;几乎没有脏话、粗话;几乎没有与性爱有关的语言或场景。父母可以放心让幼儿观看这类节目。

TV-7(7-10岁):这类影视剧适合7岁及以上儿童观看。节目可能含有喜剧形式扮演的暴力行为;偶尔有脏话、粗话;有少量的幻想、怪念头,需要儿童已经能够分辨什么是真实能做的事情,什么是虚幻的事情。父母要进行筛选和监护,尽量不要让7岁以下儿童观看。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摩尔庄园》《百变猪猪侠》。

TV-PG(10-14岁):这类影视剧不适合年幼儿童观看,尤其不适合10岁以下儿童不适合观看。节目中可能含有以下内容:中度的暴力行为;有不少脏话、粗话;有一些与性有关的语言或场景;有一些暗示性的对话等等。儿童观看此类节目时,父母需要对节目内容进行引导。例如:《熊出没》《洛克王国》《巴啦啦小魔仙》。

TV-14(14岁以上):这类影视剧14岁以下的儿童都不适合观看。节目可能含有激烈的暴力行为;或者非常多的脏话、粗话;较多与性有关的语言或场景;虚拟场景比较多等等。父母必须注意不要让14岁以下儿童独自观看这类节目。

当然,儿童影视制度的制定,最后实施起来,还需要家长们掌握好手中的遥控器,这也是对家长执行力、监督力的考验。但是,靠看靠管,治标却不治本,毕竟你看或者不看,电视、电影都在那。这就需要创作者们更多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欣赏水平和接受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正面的、积极的好作品,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保持一份纯真、一份美好。

多一些文化精品 少一些精神毒害

相比于其他类型,儿童影视作品的特点在于它对于儿童的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影响,好的影视作品能带来正面的影响,反之,则是对精神的毒害。如何拍好儿童影视作品,为儿童奉献精良的影视文化大餐,应成为艺术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和生活接轨 让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

拍摄于50多年前的儿童片《小兵张嘎》,虽然是革命题材,但至今仍是儿童片的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欢。原因何在?因为大家能够从中看到真实的自己。掏鸟窝、打架、堵烟囱……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观众看到这些场景无不会心一笑,因为这些勾起了他们的童年记忆。而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也能从中看到自己淘气、贪玩的身影。

反观当下儿童电影银幕上,有太多形象很假的孩子。成人化的表达方式在国产儿童电影中随处可见,还有一些儿童影片加入大量成人化情节。比如在一部名为《果宝特攻》的片子中,“爱情是魔鬼,让人流口水”“我不是随便的人,可我随便起来不是人”“女人如衣服,定期换一件”等成人化的台词大量出现,让人大跌眼镜。没有了孩子身上特有的童真、童趣,连大人看了都觉得索然无味,更何况孩子们?

所以,儿童影视作品应以儿童为主体。与针对成人的影视作品不同,儿童影视作品尤其需要尊重儿童的接受规律,艺术创作者们应多分析儿童的喜好和兴趣,研究儿童对故事结构和元素的要求,具体到方法上,就是要以儿童的视角讲故事,采用适合儿童审美趣味的艺术手段,反映儿童生活,表现儿童精神世界的特征。

2梦想决定高度 为影片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有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孩子都是有梦的,梦想的高度有时会决定他们人生的高度。作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儿童电影的一大任务就是为孩子们筑梦。

电影《哈利 波特》的观众群覆盖全世界,成为长映不衰的文化奇观,因为它营造了一个神奇的小孩与大人都喜欢的魔幻世界。《哆啦A梦》深受观众喜欢,因为机器猫不停地搞出新奇的发明,不断刺激着小朋友们的好奇心。这些电影中,有好看的故事,有精彩的剧情,本就爱幻想的孩子们还可以在电影的带动下,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飞跃智慧的海洋。这样的儿童片,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欢乐,更有思维的锻炼和心智的启迪。由此可见,影视剧对儿童的吸引力来源于出色的想象力。

数十年前,国产儿童片中尚有《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产儿童电影想象力似乎越来越缺乏,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制约国产儿童电影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反观近两年市场票房较好的国产儿童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爸爸去哪儿》,前者延续了电视动画片中的嬉戏打闹,后者则把综艺节目直接搬到大银幕上,甚至连完整的剧情都没有。对此,只想说:不管电影技术如何进步,不管电影市场如何扩大,国产儿童电影如果不能放飞想象力的翅膀,都会继续给人以无力感!

3让中国娃看中国电影 打造合家欢电影

优秀国产儿童片的缺乏,导致国产电影在儿童片领域阵地丢失严重,也让中国的孩子从小浸淫在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中。中国孩子从小看外国电影,就好比吃外国“奶”长大,从小受外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长大后必然会对中国文化缺乏感情和认同。此言绝非危言耸听。看看周围吃洋快餐长大的一代,他们中不少人排斥中餐,却对国外的饮食、文化表现出愈发浓厚的兴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出现这种状况,国产儿童电影的创作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国产儿童电影一味追求低幼化,误以为儿童电影就是要放低创作姿态,把“我蹲下来对你说”当作儿童电影创作的正宗姿态,认为只要把孩子逗乐就够了,放弃了影片应有的情怀和责任,造成儿童电影作品的低幼化、浅薄化。其实,这种创作思维完全低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放眼世界影坛,任何一部优秀的儿童片,无不既好看,又蕴含着丰满的情怀。

比如日本的《千与千寻》、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这些富有情怀的儿童片既吸引了孩子,也感动了大人,这说明“情怀”“价值观”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词语,只会增加儿童片的温度和感染力,而不会成为影响观赏性的包袱。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外不会把儿童作品单独作为一个类型。好的合家欢题材在市场上最受欢迎。从好莱坞动画片与国产动画的一大区别看,前者的目标受众是成人与儿童两大群体,而后者定位主要是儿童,在内容上自然显得幼稚化。父母无法一起融入电影情节,沦为孩子的陪伴工具,这样对于儿童影视创作的长远发展必然无益,只有当影院中,当电视机前响起家长和儿童共同的笑声,国产儿童影视市场才有真正走向复苏的可能。

尽管儿童电影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还是要在此呼吁中国电影人:为孩子们造梦,请别放弃!因为,为孩子们创造梦想,就是为民族创造未来。

本文部分观点整合自<光明日报>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文章请添加微信公众号:文创资讯(ID:chuangy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