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及集聚模式

那么科技服务业究竟是什么?

 |  东滩顾问

文|东滩智库  彭雪梅

本问主要是对科技服务业的专题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和趋势,二是科技服务业主要细分市场的发展特征,三是科技服务业的集聚模式及典型园区。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态势及趋势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科技服务业究竟是怎么来的?其实我们知道经济学说市场需求决定供给,因为企业产生了这种创新服务的发展需求,而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就衍生出了科技服务这样的新兴业态,那么现在可以说哪里有创新,哪里就需要有科技服务。

其实早在1992年的时候,国科委就提出了科技服务业的概念,但实际上科技服务作为一个创新支撑,它的价值并没有被广大的民众所认知。从作为科创服务业第一股的泰坦科技上市之路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个企业在2019年是想冲击科创板的,但是因为当时上市委员会质疑它的科创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它的上市失败。而在2020年的时候,科技服务业被纳入科创板的5大领域之一,这个企业也顺利实现了IPO。所以其实看得出来,从这个政策的一个态度来讲,科技服务业的春天正在到来。

1、科技服务业是什么

那么科技服务业究竟是什么?我所理解的是,科技服务业是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和产业融合不断加强趋势下形成的一个新产业。

目前可以用三个定位来概括科技服务业,第一个是科技创新的服务商,它主要是提供这种技术和知识的商品;第二个是新型的高端服务业,它区别于传统的服务业,具有智力密集型、高附加值以及辐射带动性强三个特征;第三个是它在功能上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圈中,它提供的是高效促进这种供需对接的一个角色。

科技服务业也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服务于整个科技创新的全链条,从研究、小试、中试到最后的产业化整个阶段。目前在国家的角度来讲,明确划分了九大领域,根据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程度可以划分三大层次:第一个是核心层,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以及科技金融服务4大领域,这是整个科技服务业里面最核心的部分,相对来讲它的门槛也是最高的;其次是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作用的,包括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以及科技咨询服务;最后较弱的就是科学技术普及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的相关业态。

2、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态势

从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来看,既有巨大机遇,也面临一些问题挑战。

从发展阶段来看,一方面在创新发展能力水平来看,我国和美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大,比如说在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当中,我国排名第14名,美国是第三。另一方面看行业的规模,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科技服务业的产值约占GDP的比值是5%,美国现在是7.6%,而我国在2019年是2.19%,所以看得出来这个差距还是非常大,所以的话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阶段还是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道阻且长,任务艰巨。

从行业结构来看,目前从营收结构方面核心层科技服务业还是顶梁柱,其中研发设计服务是一枝独秀。从人员结构来看,科技咨询的比例大,核心层占比相对少,那么总体来看就是核心层需要去做大做强,支撑层需要去做优做精。再一个看一下它的市场结构,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双主角,民营将会成为一个重点。从企业的规模来讲,小而弱的现象突出,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已经有科技龙头、互联网巨头这样的企业跨界布局,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来抢占这个大市场。

那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企业会纷纷涌入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呢?其实还是因为背后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科技企业的数量是非常大的,同时这个量还在不断的增长,所以这个盘子是足够大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以及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实施,这些中小企业对于购买科技服务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而且它的购买能力、购买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所以看得出来整个科技服务业的市场空间正在不断扩大。

3、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需求引领下,整个行业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技术赋能创新服务方式,出现了四大趋势:

第一个是需求更加的精细化,从宽辐射到专业化聚焦。怎么来讲?比如说像有1个研发设计企业,之前它可能服务于ABCD四个领域,但现在它可能更多的聚焦A领域,做这种垂直化的服务,这个在一些研发设计和技术转移转化这样的领域体现的更加明显。

第二个是一站式的服务需求,从之前的点对点到现在的集成化。也就是说之前的一个企业它可能是聚焦于一个领域,但它现在要扩大自己的业务量,从研发设计到沿创新链拓展布局,做科技金融也好,做创业孵化也好,也包括从核心层延伸到支撑层去拓展自己的业务体系,这是一个集成化的趋势。

第三个是业务模式的变化,从之前的第二三方逐渐往第四方去转变。怎么来理解?现在的科技服务业它的对象主要是甲方和乙方的这样一个关系,现在逐渐的转变成整合资源的第三方服务商,再向集合第三方资源的第四方平台型服务商去转变,更加注重营造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和服务生态圈,比如说地方的科技大市场。

第四个是信息渠道的变化,从线下到线上线下结合的一个方式。未来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就是一部分通用性的业务在线上去解决,然后深度的个性化的业务,在线下去服务。那么对于地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启示有三点:一是是要根据地方重点产业引进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二是要发展多元的科技服务业,注重搭建产业和服务的生态圈;三是要注重这种线上平台的搭建。

二、五大科技服务业发展特征

下面,为了更好的理解科技服务业,我重点针对科技服务里面的五大重点领域做一个详细的阐述。

1、研发设计服务业

首先是研发设计服务业,它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研发服务,包含科学工程研发服务、农业研发服务和医学领域的研发服务,一个是设计服务,包含工程设计和工业设计。

目前这些主体形成了两大业务模式,第一个是自身研发形成的IP授权服务,比如高通公司卖的芯片专利许可等。第二个是研发外包服务,它主要是通过委托研发和合作研发的方式提供的外包服务。

在这个产业里面主要有三类主体:第一类是研发服务类的企业,主要包括大型企业剥离原有研发设计部门另起炉灶,或者产学研合作成立的企业法人类研发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研发外包为主的,少量有这种授权的IP授权服务。第二类是科研事业单位,包括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校实验室和研究所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更多的是聚焦于产业的共性技术研究,高校的实验室和研究所更多聚焦于前沿的技术研发。第三类是科技类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联盟等,在整个研发设计服务来讲,它的比例是比较少的。

从未来的趋势看,首先是资源开放共享,因为研发设计的高进入门槛、高壁垒的特性,各个地方强调要实现科技装置的资源共享,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业态,比如像共享研发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等。其次是服务外包,因为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有一些重点行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像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研发外包,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业

第二个产业是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业,它主要是发生在小试中试到成果化的阶段,具有高风险、大投资、长周期的特点。我国的技术转移转化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的科技转化率只有1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目前我国形成了机构、联盟、平台这样的组织体系,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机构主要是一个服务主体,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联盟主要是由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牵头设立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成果的转化,比如京津冀的技术人员联盟等。第3个就是平台类的,主要是由政府搭建的第4方服务平台。这些组织机构提供像技术评估、技术推广、需求搜索一直到沟通审核这样一揽子服务,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能够促进供需双方的需求高效对接,提高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从主体类型来讲,按照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三类,各有优劣。第一类是科研高校科研单位自设的机构,它的优点是官方资源及信用背书,不足之处在于它可能只是简单的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第二类是政府引导成立的机构,包括地方技术大市场、技术交易所等,它的优点是信用和品牌背书,不足之处主要是做一些信息搜集、技术合同登记等服务性的工作,干预市场交易的能力是比较弱的。第三类是民营第三方中介机构,它的优势在于供需的对接可以深入,服务也比较灵活,可以服务于全国,不足之处在于企业比较弱小,而且缺乏品牌背书,全流程的服务能力是比较弱的。

那么正是因为各个主体之间有这种优劣势,并且它们的优劣势是可以互补的,所以我们预判体制内外的结合是一种趋势。目前从国家的政策角度来讲是鼓励的,包括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寻与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而且像这种政企合作已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比如深圳龙岗区技术转移中心,它是由龙岗区科技创新局和科易网合作的,科易网负责运营,政府主要提供资源与信用背书,目前技术转移中心上线了三年,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已有1万多次的智能推荐,技术交易合同金额达到了4.6亿,也促成了不少的项目落地。

3、创业孵化服务业

第三个产业是创业孵化服务业,它的内涵核心是服务,而不是地产开发,讲究一个长期化的精耕细作。目前这个行业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我国创业载体数量居全世界第一,孵化器数量超过5000个。2016年之后,老牌的一些孵化器陆续倒闭,而外资的孵化器纷纷进入中国,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一个优胜劣汰的关键期。

(1)主体类型

目前行业的主体类型,呈现民营、国有两大阵营,民营为绝对的玩家,包括地产企业、科技企业等多类主体。它的空间载体主要有三大类——众创空间、孵化器以及加速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为初创团队和创业个人提供包括办公场地、社交空间、外包服务等多维度的服务体系,不同点是在于硬件、运营面积以及服务对象等。比如说众创空间,主要是服务于创立前创和业初期的企业;加速器主要是推动产业化的,它的硬件条件要求比较高,入驻门槛也比较高。所以看得出来,这三大空间载体是各有特色的。

(2)发展问题

目前这个行业遇到了三大共性问题:

第一是服务链条短、产业孵化弱。我国提出了要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到产业园这样全链条的孵化体系,但是在很多的城市,特别是欠发达的地区,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孵化器这个领域,在前端的创业苗圃以及后端的加速器,布局非常弱,衔接很弱。

第二是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目前主要是靠财政补贴,房租成为主要的盈利模式,在新三板上市的孵化服务企业当中,大部分的营收不足2000万,超过半数的孵化器中,政府补助占净利润的比例超过了50%。换句话来说,这样的企业没有多少独立的自主盈利能力。

第三是资源的整合力还比较弱,服务能力也是比较弱的。

(3)未来趋势

总体看来,整个创业孵化服务业的转型迫在眉睫,未来它应该朝什么样的区域去转型,有什么好的盈利模式可以借鉴,通过分析行业的代表企业,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个是从盈利模式来讲,未来还是要回归服务的本质,中庸的盈利模式将被抛弃,企业将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以服务为中心,确定租工位、做投资两选一的盈利模式。比如说创富港的模式,是将二房东的模式做到极致,把赚租金这个钱做到最好,把成本管控到足够低,就赚服务和租赁的钱;要不就向苏河汇模式看齐,转向做服务和投资的模式,一边做这种技术服务和增值服务,一边不断的去投资和孵化一些企业,赚投资孵化的收益。

第二个是从运营模式来讲,目前已经进入孵化器纵深发展阶段,聚焦细分领域做生态,将大展宏图。2020年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中,专业的孵化器占比45%,而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的增加,也涌现了像洪泰智造工厂这样的专业孵化器,主要是聚焦某一个领域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构建智造工厂+产业基金+创新平台+制造社区等的服务体系,助推整个产业的发展。

4、科技金融服务业

目前我国的科技金融服务业主要有4大主体共同参与,政府、科技金融供给方、科技金融的需求方以及科技金融的服务提供商,政府主要是扮演护航者的角色,把交易的宏观环境调控好;金融方包括银行、PVC、科技保险以及科技金融市场以及个人等主体,提供银行信贷、政府引导基金等产品;金融产品需求方主要是一些高科技企业;而科技金融的服务提供商,最大的价值是为了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包含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机构主体。

目前科技金融产品可以覆盖各个阶段的企业,各有侧重点,比如说政府引导基金侧重于企业的初创阶段,创业风险投资侧重于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目前创业风险投资的交易额在我国是不断扩大的。第三个是科技保险,主要是服务于企业成长和成熟阶段,为它们的研发和生产经营过程给予保障,比如像研发责任险、专利险等。第四个是科技信贷,主要是服务于成熟的企业,目前的趋势是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发展投贷联动的模式,进而开发出能够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阶段的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

5、知识产权服务业

目前知识产权服务业是作为一个国家战略而出现的,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要毫不动摇地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要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目前整个行业的主体主要是聚焦于专利和商标两大业务,以基础性的服务为主,在中高端的运营、预警风险等服务还比较少,特别是像涉外知识产权等是欠缺较多的。

从未来趋势看,一方面它的业务内容要向中高端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去中心化的平台化成为重要的服务模式,涌现了各类的平台主体,比如说火名网、权大师、汇桔网等,而行业独角兽汇桔网的出现也代表着,平台类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春天正在到来。

三、科技服务业的集聚模式及典型园区

一个地方要发展科技服务业,要实现产业的集聚,需要三大支撑因素,第一个是政策环境,第二个是资源基底,第三个是要有企业需求有业务布局。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一个保障;资源基底包括城市的条件、科创资源,如人才、高校、实验机构等,提供基本的引力;而这个地方究竟有没有科创服务的需求,是其内生原动力,三力合一共同推动产业的集聚。

1、三大梯队布局

在三力驱动下,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分布特点。

从全国的视角来看,在沿海发达的城市,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形成了三大梯队。第一个梯队像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领跑全国,北京的营业收入是领跑全国的,主要就是北京丰富的政策资源、众多的高校科研资源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所以它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多。而江苏、浙江区域制造业的基础非常雄厚,它的需求量是非常广的,所以能够吸引这些企业来集聚。第二梯队是山东、四川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区域,第三梯队就是一些经济比较弱的区域。

从省内的视角来看,目前呈现向省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态势,比如说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两个市,从业人数就占了全省的68%,贡献了74%的营业收入;而江苏省更为明显,苏南的集聚度明显高于苏北,南京一个市就占了全省42%的营业收入,所以这个马太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2、两种集聚模式

在这样的态势下,我们研究了这个行业的集聚模式,主要有混合型集聚和专业性集聚两种。混合型集聚就是指多个领域的企业主体汇聚在一起,这些主体的规模比较小,单领域的机构数量也比较少,可能是一栋楼就可以覆盖到。主要选址是在高新区、经开区这些贴近市场区域的地方,主要是解决科创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需求集聚模式,包括提供全行业的科创服务综合体、某个细分领域的科创服务综合体等。

第二个模式是专业型集聚模式,它主要是服务于某一个特定领域的机构为主,龙头带动构建服务生态,一般选址在交通通达性较好的区域,有高铁、机场、高速等,围绕当地的强势产业而设立,服务范围会更广。一般来说是省市级大区域集聚模式,比如说研发设计产业集群、检验检测园、创新孵化园等。

3、典型案例链接

(1)南京江宁科技创新中心

南京江宁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科创服务综合体,它是由江宁科技局主导的,体量有3万多方,涵盖的功能包括技术转移、科技金融、技术交易、成果展示、科技咨询、创业孵化等一站式的综合科技服务,它的一楼是科技服务大厅,2楼是科技成果展示中心,3楼4楼主要是创业孵化,5楼以上是办公区域。

(2)台州智能马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这个项目的背景是,2017年浙江省提出要建立特定行业的产创服务综合体,而台州市的智能马桶产业规模占全国的半壁江山,且这个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这个项目体量有1.3万方,提供的服务包含研发、设计、检测、金融、科创孵化、专利保护等,当时因为台州市的科创资源比较少,所以当地政府建立了线上的资源开放平台,打开一个供需对接的通道,来弥补台州市自身客商资源不足的问题。

(3)广州经开区知识产权服务园区

广州经开区知识产权服务园区是一个专业性集聚园区,当时的背景是广州市有很多的中小科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也考虑到广州市的知识产权服务比较分散,所以提出要打造一个知识产权服务园区。它的体量有78万方,提出了要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发展愿景。它的功能方面规划了四大功能区16大重点项目,涵盖行政办公孵化、教育培训、会议展示、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要打造覆盖代理、咨询、商用化、交易、融资等全周期服务链的知识产业创新赋能基地。

(4)襄阳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

最后一个案例是襄阳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这个项目位于湖北襄阳,总建筑面积有36万方,启动一年就已吸引38家企业入驻,目前它的辐射范围比较广,覆盖鄂西北及汉江流域的诸多企业。它的功能方面规划了四大检测区、五大中心,计划打造成集研发设计孵化、检验检测认证、标准研修、培训考试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

4、发展策略总结

最后做一个策略总结,简单来讲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的发展条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地方在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时候,应该剖析一下自身的资源条件,比如说交通怎么样、有没有贴近市场、企业的基础怎么样、人才储备怎么样,有条件的进行资源配置,没有条件的就需要去创造引进。

基于这两条路径,总结了4个方面的策略:第一就是人才支撑,要进行人才的培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第二要注重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地区,可以优先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增强区域的创新活力,为引入专业机构奠定良好的服务基础。第三要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第四要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一方面要打造线上的共享平台,线上的创新服务联盟,另一方面要鼓励本地大企业开放自己的科技创新资源,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