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拉奇是一位典型的“硅谷创业传奇”。
Oculus创始人帕尔默·拉奇
如果说扎克伯格是截至目前,这个星球最成功的80后,那么他的收购对象、虚拟现实头号品牌Oculus创始人帕尔默·拉奇,可以被评为这个星球最成功的90后。
2014年3月,Facebook宣布以高达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名不见经传的VR产品制造商Oculus,其中包括4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16亿美元的2310万股普通股票。如今截至2016年4月6日,Facebook的股票价格已经上涨至112.11美元,这笔股份总价已经高达约26亿美元。
自幼钻研VR产品,15岁创立行业论坛,2012年通过众筹创立自己的品牌与企业,14个月后被收购,4年时间取得突破进展,即将进入量产阶段。毫无疑问,拉奇是一位典型的“硅谷创业传奇”。
帕尔默·拉奇有着非常传奇的经历,他不仅从小对游戏机情有独钟,还研究起了虚拟现实头盔、头戴式显示器这样非常冷门的玩意儿。
虚拟现实概念自1963年开始萌芽,最早应用于军事和工业制造领域,并在随后产生了一些头戴显示器产品,包括索尼、任天堂、英特尔等企业都有所涉及,但基本都没有形成气候。
在钻研透了自己的56个绝版的头戴显示器收藏品之后,拉奇发现市面上曾经存在过的任何一款头盔或者眼镜,已经都无法匹配他的需求和技术能力。于是,他认为是时候做出一款属于自己的产品。
2012年,拉奇找到了美国最火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准备在这里筹措资金,把自己的Oculus头戴设备开发出来。
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最后筹得的数字是240万美元。这个数字最终成为了2012年Kickstarter平台上破纪录的项目。
随后也有一些风险投资参与进来,但是可以看到,如果没有这些热情的众筹参与者,拉奇的Oculus项目很难顺利的运转起来。
直到2015年10月,当拉奇的产品第一款消费者虚拟现实产品即将问世的时候,还向平台上的支持者发邮件,表示在2012年众筹活动中,凡是支持超过275美元的支持者,都将免费获得Kickstarter专属的Rift CV1头显。
虽然在后期,Facebook对Oculus进行20亿美元惊天收购的时候,激起了一部分众筹参与者的不满,但由于此次众筹是“奖励式”,而非股权众筹,所以拉奇的出售计划,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阻碍。
在拉奇做出投奔扎克伯格决定一年之后,虚拟现实的热潮席卷了世界,也席卷了中国。
2015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悉AR、VR这样原本奇怪的字母组合,创业界、投资界到处都在谈论虚拟现实产品,投资人手中热得发烫的现钞,开始疯狂寻找和虚拟现实有关的一切企业。
几大巨头也开始积极布局,通过投资、并购、孵化的方式进入到这个据称几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更有不少的科技领袖表态,虚拟现实将成为继PC、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基础计算平台。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冲进这个行业的玩家都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截至目前,超大型企业在这个行业里已进行了非常密集的布局,留给中小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优势企业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微软旗下的全息眼镜产品HoloLens主打增强现实,目前已经发售了面向开发者和企业用户的版本,这款产品被微软寄予厚望。
在手机领域并不如意的HTC,也非常早的开始在虚拟现实产业进行布局,希望能够通过VIVE产品咸鱼翻身。
三星开发了GEAR VR,并希望这一设备能够和手机产品完美的结合起来;谷歌与阿里巴巴则投资了神秘的全息影像企业Magic Leap。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一条“赛道”,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涌入如此之多强劲且庞大的竞争对手。
知名导演卡梅隆曾透露,他已经体验了一番Oculus Rift,但他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娱乐行业的发展潜力兴趣不高,并评论“说实话,很无聊”。
对此,帕尔默·拉奇特地做出了回应,“他是错的。”拉奇说,“你所要做的就是尝试虚拟现实,你就会明白它超越了你所能做的一切。”显然,拉奇对于虚拟现实,倾注了比任何人都炽热得多的感情。
从目前虚拟现实的发展阶段来看,确实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包括硬件价格的昂贵、眩晕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分辨率、清晰度方面仍不算非常好。但对于一个曾经经历长期蛰伏的新兴行业来说,虚拟现实能够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第一波发展浪潮后的低谷中走出,已经非常难得。
拉奇回忆,2014年3月扎克伯格拜访Oculus VR位于加州尔湾的办公室,他最初并不倾向于卖掉公司。但在几周后,他接受了扎克伯格超过20亿美元的报价,因为这个技术曾经在濒死的边缘徘徊了几十年,而资本可以让其复苏。
“它(虚拟现实技术)差一点就死了。”拉奇说,“我们让它起死回生。但我未必是这门行当里能力最好的,而仅仅是坚持下来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虽然Rift消费者版本的推出几经波折,但在过去两年里,围绕在Oculus硬件产品的周围,已经开始聚集了大量的内容产品,包括游戏、电影、直播。当配套内容产业链足够长,产品足够多,作为硬件的VR眼镜,自然将变得越来越便宜,像当年的手机一样,加速走进千家万户。
到那时,人们也会像谈论70后的比尔·盖茨、80后的扎克伯格一样,谈起90后的帕尔默·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