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PG级电影,某种程度上来说,故事并不复杂,且有童真,但这并不代表这部电影立意简单。
《奇幻森林》很好看,大家也觉得好看。
烂番茄▲
Metacritic▲
鸡汤·李小姐说我总是表现得愤怒爱挑刺,所以今天我温和一点,温和但是严肃地掰扯一下这部丛林冒险片。
自我认同
往形而上说,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不新鲜的命题——自我认同,简单点来解释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往哪里去?”而这个问题存在的前提,就是社会,也即外部力量的刺激,因为没有别人,也就没有标准,也就无所谓对“我”进行判断和定位。
许多电影都会涉及这样的命题,比如《鸟人》、《超体》,随着剧情的推进,主人公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徘徊受挫,最终定位“我”,所以本片中毛克利的整个历程,就是在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他的过去是带着“仇恨背景”的人类小孩儿(人类),现在是丛林之子(动物),那么未来呢?
在猜疑链的作用下(猜疑链的双方,就是人类和动物),任何两个不同的种族都无法达成信任,简单粗暴来讲:在没有交流之前,只要你和我不一样,我就不会信任你。这个时候,毛克利受到以下几种对立思维:
- 否定:黑豹巴希拉(父亲的角色)、老虎谢利·可汗(敌人)
- 肯定:母狼拉克莎(母亲的角色)、棕熊巴鲁
作为一部PG级电影,某种程度上来说,故事并不复杂,且有童真,但这并不代表这部电影立意简单。
故事的背景是虚拟的,这意味着整个电影重新搭起了一个世界(当然,所有假定背景的电影,首先要做的都是搭起一个世界),而只有足够丰富的细节,和可被人类观众感知的情感支撑,电影里的故事才能让人信服,这部电影做的很好。
我看到有评论觉得这部电影特效逼真得令人发指,但剧情幼齿得令人不齿(如果你觉得《奇幻森林》故事过于幼齿,这可能确实是他的问题,因为电影原本就是脱胎于儿童读物)。
但不知道是不是本人才疏学浅,反而觉得电影的设定很有新意。故事固然老套,但所有的好莱坞A级片往深里说都程式化,而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在人本位的基础上,讲述了“人融入自然的故事”。
以往我们看到的许多丛林冒险片,比如《金刚》《夺宝奇兵》《人猿泰山》,乃至《荒岛余生》这种,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套路,即:人类社会——丛林——人类社会(此处的丛林多不构成一个完成的社会体系),这个过程可以是征服式的,也可以是猎奇类的,反正最终人还是要回到人类中间的。而《奇幻森林》模糊了与人类相关的设定。
电影开篇,毛克利就是在(丛林的)山洞里被救,而所谓的“归途”(回归人类社会),几乎未踏出丛林的界限,即使最后,毛克利受到仇恨蒙蔽,踏上了人类的村子,我们在电影中看的人类,也只是“红色之花”映衬下的黑色剪影,火光狰狞喷薄。
在毛克利的眼中,这些谈笑聚会的人,对他来说陌生又无意义,他是人,但不属于人类社会。因此他整个旅途的意义,在于寻找自我(人的本性)认定,接受自己本性的同时,找到方法融入自然。
敬畏
电影的另一个立意上的可取之处,在于对自然的敬畏。
每个物群都有自己的运行法则,比如:在旱季来临,和平岩石露出的时候,所有敌对的动物,都会克制与生俱来的本性,让生存问题优先;对象群引溪水带来丛林生机的“创世”表达敬仰的叩拜。
这些行为本身并找不到如此遵行的理由,而是一种对整个丛林运行法则的崇高之情,一种不可见的敬畏之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敬畏二字,一为“敬”,表示你认同某些事情,二为“畏”,表示你害怕某些事情,这两点对于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并不认为人活着无所畏惧就能所向披靡,没有相信,没有惧怕的人,只会堕入另一个“虚空”的极端,因为一切都不再有意义,这意味着真的,一切,都不再!有意义!
美国“垮掉的一代”▲
生、死、自由、爱、责任、理想、美、艺术.....一切的一切,无论在什么位置,敬畏之心都是需要的,因为起码这表示你依然有所相信。
当然,另外一个角度说,这种敬畏也有可能滑向教条,这个不在此处作为讨论,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有两端甚至多端,不能保持平衡和警醒,都会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