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唐朝时期,唐玄宗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一个疤,为了遮住这个疤痕,每天命宫女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就供应不足了,于是就有手巧的宫女用绸布为杨贵妃做了堪比鲜花的绢花戴在鬓角上。
如果告诉你上面的这瓶花是假的,你会不会大呼惊叹,被做花的人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绢花」
这假花能真成这样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因为鲜花的花期再长,也是转瞬即逝,要留住这片刻芳华,人们总会想出一些办法。
而这办法也有幸从唐朝传承至今,并成为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这个作品就出自“花儿金”第五代传人金铁铃。之所以叫“花儿金”,是因为清朝时期宫内负责制作供宴会摆放、妃嫔配戴所用绢花的部门叫“花儿作”,因此,从事此行业的民间著名手艺人,被人称呼的时候就会在姓氏前加上“花儿”两字,那么金家自然就被称作“花儿金”。
「金铁铃」
金铁铃老师说,这种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叫做绢花,也叫京花儿,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唐朝时期,唐玄宗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一个疤,为了遮住这个疤痕,每天命宫女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就供应不足了,于是就有手巧的宫女用绸布为杨贵妃做了堪比鲜花的绢花戴在鬓角上,就这样,杨贵妃就引领了妇女戴花的风潮,从而促成绢花行业的兴起。
「金铁玲老师绢花作品·梅花」
「金铁玲老师绢花作品·菊花」
从古至今,全国各地都有制作绢花的艺人,而北京的绢花更是其中的代表。北京的绢花业中,又以“花儿金”更有代表性。
「花市社区博物馆·花儿金展厅」
“花儿金”祖上很早就落户南城花市,成名于清朝光绪年间,除了第五代传人金铁铃,其他几代人都在光绪年间生活过,并且主要给宫里做活。
清朝时期,妇女配戴绢花的风气达到鼎盛。后宫的用花数量极其多,种类也很繁复。早晨请安时、用膳时以及其他各种不同场合所佩戴的绢花都有明显不同,此外,不同级别的女子所佩戴的绢花自然也不尽相同。
「明清花市地区图」
当时“花儿金”所担任的差事就是进宫给太后、皇后及格格做头上佩戴的饰花和压鬓花。
金铁铃老师说,他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花市这片儿,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大人做花,但真正开始从事这个行业,还是在进入北京绢花厂之后。
「金铁玲老师绢花作品·月季花」
绢花厂繁盛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作的绢花几乎全部用于出口,金铁铃老师也带着绢花走出了国门。1984年8月,金铁铃老师随团出访日本,并将一束精心制作的樱花献给了日本东京都知事铃木俊一,让对方喜出望外。1995年,金铁铃又应邀到美国进行艺术交流,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绢花厂已经成为历史,但是绢花艺术却并没有消失。如今,金铁铃老师依然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绢花。由于绢花制作工序复杂,平均一件作品要花上两三个时间,也就是这样的精心制作,才能呈现出栩栩如生的作品。金铁铃说,他现在做的每一个绢花都是艺术作品,从不进行批量生产。
「绢花制作过程」
为了将绢花做的惟妙惟肖,金铁玲老师自己养了许多鲜花,这样有利于观察花朵的生长变化。仔细观察金铁铃老师的作品,每一件都非常精致逼真,从土壤到枝叶末端都跟鲜花如出一辙。
「金铁玲老师绢花作品·月季花」
金铁铃老师介绍说,做绢花有十几道工序乃至几十道工序,从选料开始,不同的花卉种类要选用不同的布料,尺寸、宽度等都有讲究;之后还要给布料上浆,因为一般丝、绸、绢、纱质地柔软,不容易成型,因此要用淀粉或白面调成糊状,把原料浆过,浆后绷紧、晒干、烫平;再之后还要经过剪样、染色、窝形、粘、攒活等一系列工序。可想而知,一件作品的完成花上两三个月的时间也不足为奇。一旦作品完成,就能够永久保存,并不需要特殊的养护。
「绢花制作工具」
「绢花制作材料」
近些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花儿金”的传承也被提上日程。金铁铃老师说,他曾经向相关部门提议,在有关单位设立“花儿金”固定编制,这样无论年代怎样更替,这个岗位上肯定有人在,也就不愁后继无人了。
金铁铃老师还打算将来开办学习班,向一些对制作绢花感兴趣的人们进行教学。金铁铃老师说,他经常去小学给小学生们讲绢花的历史和制作过程,希望孩子们能够对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这样才更加有利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此外,金铁铃老师每年还会参加许多受邀的展览,让更多的国内国际人士接触到这门工艺。
「金铁玲老师绢花作品·菊花」
「金铁玲老师绢花作品·玉兰花」
现在,在金铁铃老师居住的东花市大街上,有一家社区博物馆,这里有专门为“花儿金”设置的展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这里仔细了解绢花制作工艺。
花总给人明媚美好的感觉,“花儿金”所做的,是将这种美好永久保留下来,并装点人们的生活,让这种美好常驻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