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称,虽然李锦记是家族企业,但已经拥有完备的运营体系。李文达去世后,李锦记受到影响不大。
图片来源:pexels-Brett Sayles
文|家族企业杂志
7月26日,据李锦记集团官网消息,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91岁。讣告称,李文达先生一生高瞻远瞩、创新求变,成功带领李锦记从香港走向世界,让百年品牌焕发生机,成为国际知名的酱料和调味品品牌;他确立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的两大使命,开创了集团多元化、持续发展的新里程。
李文达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七堡镇人,是李锦记的第三代传人,被誉为香港“蚝油大王”。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榜数据显示,李文达目前身家为1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31.92亿元),位居世界富豪榜第110位,同时在福布斯香港富豪榜排名第六。
“蚝油大王”故事的开端,要从他的祖父,也就是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说起。
祖父李锦裳,生于清末的1862年(同治元年),是广东省新会县七堡乡涌沥村人。他在壮年时曾因行侠仗义招来杀身之祸,最后只好避祸远走南水,并在当地熬制出第一锅蚝油——也是中国食品业第一锅蚝油,然后竖起招牌,经销这种全新产品。
没过几年,李锦裳的生意便步入正轨。不过遗憾的是,蚝油庄接连遭遇火灾,家财尽毁。当时,不认命的李锦裳带着妻小远赴澳门,从头再来。
李锦裳有三子:李兆荣、李兆登和李兆南。长子李兆荣身体不好,留在铺面打点;次子李兆登负责对外的推广营销工作;三子李兆南负责采购蚝汁及蚝油生产。
李锦记创业40年后,1929年1月5日,李文达在澳门出生。不久后,父亲李兆南和伯父决定将经营重心转到已经成为国际转口贸易港的香港,于是就在中环开了李锦记在香港的旗舰店。
1946年,年仅17岁的李文达来到广州,在大德路的一间铺面中生产和销售蚝油。李文达每天骑着单车将生产出的蚝油,送到广州街头的各大酒楼或云吞面铺。一番努力之下,李锦记蚝油在广州的餐饮界中名声渐起。
考虑到自己两个儿子年龄较小,李兆南并没有让初出茅庐的李文达进入家族企业。李文达曾回忆当时的情景:“父亲不同意我加入李锦记,我便说那不如自己做生意,他同意,并将他在新马路的一间店铺给我,于是我便自立门户,当时主要是做贸易生意,将一些港澳采购的百货转售至非洲。”
到了1954年初,由于家族和企业正是用人之际,在外创业已见成绩的李文达,自然就成为“招募”对象,在父亲和堂兄弟邀请下,李文达此时才正式加入李锦记,从此掀开了李锦记的新篇章。
如战略家一般的李文达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趁热打铁,琢磨如何将李锦记的产量提上去。为了扩大生产,目光锐利的李文达制定了三大发展策略:兴建规模较大的厂房、引入技术、改善生产与管理模式,然后剑及履及地付之实行。
1975年,李文达购入黄竹坑地皮,兴建新厂房,该厂房于翌年落成,并正式投入生产。
这个两层不到650平米的厂房,成为了李锦记一个重要的起点。黄竹坑厂房不仅是李锦记老牌产品—卤水汁的诞生地,其后更研发了一系列新产品。生产技术方面,在拥有工程技术背景的四妻舅蔡昌耀建议下,李文达添置了蒸汽锅炉,经过调整改动,终于能成功用蒸汽来熬制蚝油,这是李锦记现代化生产的起步。
上世纪九十年代,内地发展仍处于探索期,市场政策未知。当旁人还持犹豫态度时,李文达坚信:“会有更多的人去餐馆吃蚝油生菜,买李锦记的蚝油等各式酱料。所以,要有耐心,等待中国内地市场的成长。”
1996年,李文达先人一步,建成投产的广东新会工厂,占地2000亩,拥有酱油厂、虾酱厂、芝麻油厂、原料加工厂及包装车间等多个生产工厂,如今是李锦记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1993年和1996年,黄埔和新会工厂相继运行,一方面实现了李锦记产品在中国内地的本土化生产,降低了产品价格,另一方面,迅速提高品牌在内地知名度。
到21世纪的今天,李锦记开发的200多款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李锦记还踩准市场节拍,赞助奥运会、G20峰会、金砖会晤、搭载飞船等大型活动,并加入电商直播阵营,活跃在时代的舞台上。
值得注意的是,李锦记这个已有130年历史的老字号,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执掌时间将近50年。期间还曾经历数次分裂风险,如1987年曾与胞弟李文乐因股权对簿公堂,2008年金融风暴期间四子李惠森分家风波,最后均在李文达的参与下均化险为夷,堪称家族治理的典范。
业内人士称,虽然李锦记是家族企业,但已经拥有完备的运营体系,且已经实现了第四代稳定的接班。李文达去世后,李锦记受到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