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易融是谁?为什么会被做空机构盯上?
宋群 图片来源:联易融
记者|曾令俊 戈振伟
编辑|林腾
一份做空报告,让原本在资本市场上颇为低调的联易融科技(09959.HK)陷入了空前的“做空”危机。
7月20日,做空机构Valiant Varriors发布了一篇看空报告《联易融——谎言构建的供应链》,报告称联易融表内金融风险巨大,杠杆倍数超过80倍,违反银保监会205号文规定;并指联易融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过度科技化包装其业务。
这导致联易融股价迅速下挫,并紧急停牌。
做空报告出来后,联易融获得了股东、投行以及合作客户的“撑腰”。花旗证券,高盛、华兴等投行迅速发布研报力挺联易融,合作伙伴创维集团发文驳斥了上述观点,股东中信资本也接连增持其股份。
针对做空报告的指控,联易融在22日早间发布的公告中,对其进行一一反驳,称做空“多项失实陈述、虚假指称及明显事实错误”。
Valiant Varriors此次狙击,并没有实现“一纸报告,股价一泻千里”的目标。从二级市场的反应看,联易融在7月22日早间复牌后,盘中曾有短时下挫,而后迅速出现V型反转,最终午后收涨7.45%;第二天依然收涨8.42%,复牌两日累计上市涨超过16%。
虽然表面上看,联易融暂时赢得了这场“狙击战”。但是,外界依然有很多的疑问。作为一家诞生于深圳,服务于B端客户的公司,联易融始终带着神秘的色彩,也鲜为外界熟知。
2016年,宋群创立了联易融,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跃升为头部的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被做空之前,联易融背靠第一大机构股东腾讯,顶着“供应链金融SaaS第一股”的光环于4月9日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后,股价一路上行,市值一度突破500亿港元。
在此之前,宋群曾担华润银行首任行长,汇丰银行信托全球业务总经理,并曾在摩根大通银行、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等知名机构任职。
7月26日,联易融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宋群独家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这也是宋群创业至今,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在这次专访中,宋群全面解释了联易融独特的商业模式,被做空机构盯上的原因,科技属性还是金融属性的争议,地产资产规模占比过高的隐患,以及与腾讯的关系等等问题。
界面新闻: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做空报告的?有怎么样的反应,事后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宋群:关于这个做空报告,我们事前完全不知道。看到报告以后,我们觉得非常吃惊,感到很可笑,仔细看了一下里面指责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无中生有、刻意捏造,和我们的业务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当时感觉到非常无奈。
随后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应对小组,由公司不同层面的人员参与,包括公司管理层、财务、法务、IR/PR,和业务同事,对做空报告进行分析,准备对这份报告进行正式回复。同时我们和联交所讨论,在报告收到的下午做了停牌动作。
界面新闻:除了股价之外,做空报告还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宋群:从市场上来说,做空报告并没有带来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很多合作伙伴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我们。比如说创维在第一时间表示联易融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同时站出来的还有花旗、高盛, 华兴等分析机构。
投资人中信资本决定第一时间在市场上加持联易融的股票,这一方面是对联易融的肯定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是认为我们的股价被远远低估。我们不少客户和合作伙伴也第一时间对公司表达了信任和支持的态度。公司后来公布了不超过1亿美元的回购计划,我本人也购买了公司60万股份。
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目前没有感觉到太大负面影响,反而觉得联易融的名气被他们炒得更大了。
界面新闻:联易融如何对待这家做空机构?
宋群:这个公司真的是名不见经传,金融市场上对其了解甚少。我们和做空机构实际上是没有办法进行直接接触的,只能在官网上找到联络邮箱,然后对它发出律师函,保留后面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
界面新闻:如何看待做空报告提到的2021年上半年的房地产业务占供应链资产总量是87%?
宋群:事实上,在我们企业类的合作伙伴当中,最大的是制造业,不是房地产了,制造业占联易融的客户数比例为25.5%,房地产占比只有24.8%。
联易融公司是从房地产行业起步的,所以房地产行业占比相对比较高,这是一个事实。
不过,我们虽是从房地产起步,但联易融服务的相关行业远远不止有房地产,我们40%的合作伙伴是金融机构,60%的合作伙伴是企业,房地产只是企业类别当中的合作伙伴。
第一季度,我们科技服务业务客户数由去年同期的66家,增加到了116家,增幅达75.8%,其中完全没有房地产行业的客户,我们未来的增长只会来自于非房类的行业,比如说制造业和零售业,因为大的房地产客户实际上已经充分覆盖了。
联易融作为一个技术和产品服务商,在供应链管理上的属性会更强,底层的很多产品服务,组件技术都是可以复用的,在不同行业都可以复用,所以我们行业的特性并不强。我们的行业组合会越来越平衡。
联易融本身定位不是一个金融公司,不是一个放贷公司,最终我们提供的是科技服务。
房地产行业里面的几个客户出了信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联易融是完全没有责任的。所以行业的风险,客户的风险,对于一个服务商来说,它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界面新闻:如何看待联易融的金融属性大于科技属性的说法?
宋群:在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这个赛道上,我们已经走得很远,走得很靠前了,我们成了别人的对标对象,但直接和联易融全面对标的公司其实非常少。但在不同的行业能找到一些对标对象,比如在供应链金融和技术服务这一部分,我们对标的是蚂蚁、京东。
关于联易融的金融属性和科技属性的问题,我们认为联易融是一个科技类型的公司,我们所有的能力都是围绕着技术能力的建立,以及先进技术的运用。尤其在AI、区块链、云和大数据上,我们投入得非常多。我们的科技属性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人员层面,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联易融从事研发的同事有397位,员工占比达 63%。我们的研发费用在2020年是1.4亿,资本化之后的会计口径是1.04亿,占经营性支出的42.5%,资本化之后的占比是34.6%;
第二、技术层面,我们在AI、区块链、云和大数据领域申请的专利已经超过了330项,比2019 增幅47.5%;
第三、技术应用层面,作为一个to B的服务商,技术应该去帮客户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痛点。比如2017年联易融推出了全国首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平台,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在不同的行业当中了。
界面新闻:怎么看待做空报告中所说联易融只服务大企业,没法覆盖到小企业?
宋群:这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供应链金融实际上就是服务于大企业生态圈里小微企业的非常有利的工具。
举个服务中小企业的例子。创维是一个家电的制造商,他的一级供应商可能也是一个相对较大的企业,但供应商的供应商,也就是二级供应商可能是一个小电缆的供应商,小螺丝的供应商,然后第四级可能是做包装纸盒的,第5级供应商可能是一个运输队, 都是小微企业。
我们跟创维区块链技术做的这个多级流转产品,就是能够通过区块链上建立起来这样一种供销关系的多层的联系,能够实时看到创维有多少的应付,目前转到了每一个供应商的手上,现在已经做了第8级供应商,第8级供应商一定是小微企业,它通过我们的区块链平台能证明在三个月之后能够收到创维10万块钱的应付,把这个信息做透明之后,银行就可以决定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去给这些小微企业做融资。这个就是非常有力的解决工具。
过去首先这个小微企业能不能拿到钱首先是一个挑战。即使能拿到钱,这个成本也有百分之十几,而今天的融资成本只有百分之四点几,和创维的融资成本基本差不多,成本大大降低。
在我们这个区块链平台上,客户摁一下按钮,钱在两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收到,和过去相比,时效性上是天壤之别。
过去小微企业要融资,需要在银行柜台上填一堆表,但是今天不需要。今天用我们的小程序,所有东西都线上化、电子化,客户体验有极大的改变。
所以,我们和创维一起,联合多家银行,推出的这个供应链金融产品,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时效性,方便性和融资成本问题。
界面新闻:您之前是华润银行的首任行长,工作经历一直在传统金融领域,后来为什么创立了联易融这样一家公司?
宋群: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个自己的小故事。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贸易金融领域,当时每天要拿打字机去敲信用证,很麻烦,手工程度非常高,然后要去审单,流程繁琐,又容易出错。
在我当银行行长的时候,发现我们银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我20年之前是用打字机打东西,他们今天是用电脑输入,但整个流程和产品设计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简直不可思议。
20年过去,世界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服务方式还是原始的,完全不make sense。
后来在腾讯的一段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基于对产品、客户、银行的了解,再加上对技术进步的敏感性。我们意识到,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种与以前不同的打法,真正帮到金融机构,帮到我们的核心企业去改变它的流程,去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客户体验,同时能够把风险做得更透明。
这是我们当时考虑问题的一个基本的逻辑,现在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供应链管理一定不能基于手工,一定是越来越基于数字化的管理,这就是联易融在市场上所做的事情。
界面新闻:联易融5年能做到行业第一,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
宋群:我们团队有深厚的金融背景,对行业、客户痛点有很强的洞察。这个经验不是一般纯做科技的人能够具备的。这种经验、洞察力需要通过多年的积累,才能真正培养出来;
第二,我们非常坚持,从创业初期一直到今天,我们只在供应链金融这一个赛道里深耕;
第三,市场需求极其旺盛,你帮银行解决了问题,银行一定会带来它核心企业的客户,这个核心企业用了我们的服务之后觉得好,然后会介绍更多的银行,于是形成了一种迅速发展的飞轮效应。
另外,联易融在科技上投入巨大。例如我们设立了一个AI部,现在有46位同事,其中80%以上是硕士,相关背景全在AI行业。
简而言之,联易融的高管团队具有非常好的金融背景,熟悉市场,洞悉客户痛点;我们的技术人员具有非常好的技术和研发的实力,两者一配合就会产生大的火花。
界面新闻:联易融平时的监管主体是哪个,旗下的一些业务会面临一些政策的风险吗?
宋群:首先从定位上来讲,我们是一个科技公司,科技公司本身是不会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的,但联易融底下有保理公司,这个保理公司受地方金融局的监管的。我们和监管机构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沟通和汇报,完全符合监管要求。
第二,从科技角度看,我们提供的是科技解决方案,我们不是资金提供方。所以在金融产品的合规性或相关牌照方面,我们是依靠包括银行、信托这样的合作伙伴,它们自己作为一个持牌机构,要符合监管的各项要求。我们只是在流程上、效率上,在客户体验上、风险的透明性上去帮这些金融机构做得更好,帮助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
界面新闻:联易融的技术其实已经帮银行做了一次风控?可以这么理解吗?
宋群:我们不能说是在帮银行做风控,我们只能说的是帮银行收集信息来进行分析,然后作为银行风控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最后的风控还是需要银行自己去做。
我们有240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一家小微企业,给小微企业做真实经营状况的画像,这种经营状况的分析会给到银行,银行可以以此作为参考,依据自己的风控模型和政策决定是否给这家小微企业授信。
界面新闻:联易融的业务中还包括一些自有资金放贷对吗?
宋群:我们其实不是一个放贷机构,我们也并不想放贷,我们不想赚取利差,这不是我们的生意逻辑。除了过桥这个业务模式之外,我们自己做的更多是实验室性的东西,拿一部分自有资金去培养一个风控模式,然后把这个产品形成的规律规则展示到金融机构那边,它才能够相信你,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产品,金融机构是不敢跟你合作的。
所以做实验室内的东西,我们愿意拿自有资金去投入,我们不愿意简单地去做信贷类的业务,那是金融机构该做的事情。我们依托科技帮金融机构把他们过去想做不能做,不敢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做了,助力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这才是我们的价值主张。
界面新闻:联易融有一部分是自营的兜底业务量,做过桥的,也会有一些投资方说让债权,如果这种情况出现违约,最终会怎么解决?
宋群:首先过桥不是一个信贷行为,过桥是资产证券化交易当中必须要有的一种安排。联易融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过桥机构,我们的过桥资金来源有银行的,也有核心企业自己承担的。我们只在一些特定情况之下,给一些资质非常高的企业提供过桥安排,联易融在这里面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风险。
界面新闻:腾讯除了是联易融的第一大机构股东,双方到底是什么关系?之前甚至有说法联易融是为腾讯理财通的备付金而成立的。双方在哪些方面有一些具体的合作?
宋群:首先备付金,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联易融没有帮腾讯管理过一分备付金的钱,腾讯备付金的安排和联易融的生意模式一点关系也没有。
回过头来讲,为什么腾讯会支持孵化联易融这样一个公司,其实和腾讯的投资逻辑和管理逻辑是一脉相承的,腾讯一直认为它应该干它专长的事,能够干好的事,如果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而合作伙伴能够做得更好,就把这些事让给合作伙伴去做。
从联易融的角度来来说,虽然腾讯是我们最大的机构投资人,但联易融并不愿意变成一个长在腾讯大树上的一颗小蘑菇。我们希望自己有更强的市场独立发展的能力,至少能够长成一棵小树。
联易融和理财通的合作产品早在2018年就下架了,因为我们认识到供应链金融的资产并不适合在腾讯平台上向个人投资者去进行销售,后来我们产品的分销以及金融的合作都没有通过理财通继续做。
目前,联易融跟腾讯的合作更多是在技术层面,在一些产品层面去探讨不同的合作模式。
第二个层面,腾讯对联易融的帮助其实非常多,包括管理实践的培训,比如人才盘点和组织能力诊断持续提升等,这些都是由腾讯的咨询公司帮助我们设计,为我们进行辅导的。
界面新闻:腾讯投资你们的战略目的在哪?
宋群:腾讯原来在供应链金融行业中没有做太多的努力,但它的很多客户已经逐渐从to C转向一些大型企业了,比如说地铁、公交、大型商超,金融机构等,那么腾讯对于这种客户的科技服务其实是有想法的,但是以过去to C的打法去服务这些大型企业的话还是有落差的。
界面新闻:腾讯在流量上面会给你们支持吗?还是说他的客户能力上会给你们带来很大的一个支持?
宋群:也没有,因为to B这事情它真的不取决于腾讯能不能够提供流量,而是取决于机构客户愿不愿意去使用我们的工具。
在供应链金融行业当中,其实联易融已经在市场上走得非常领先了,我们和腾讯会有合作,但在更多的情况之下,联易融已经能够独立在市场上去立足了。这也是腾讯更愿意看到的。
(实习生徐英铭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