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高考  · 高考改革

天价服务费、“临时上岗专家”,百亿规模的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还有哪些坑?

信息不对称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一大门槛。

 |  查沁君
图片来源:图虫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查沁君

“三分考,七分报”、“考得好,不如报得巧”。2021年高考落幕,随之而来的是各类高考志愿填报广告,以及这个被催熟的新兴市场。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新增志愿填报相关企业近320家,同比增长77%。近九成相关企业都成立于五年之内。2020年新增超550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66.5%。在2013年前,国内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年度注册数量仅为个位数。

截至目前,国内共有超过1500家志愿填报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来看,河北现有志愿填报相关企业900余家,是全国相关企业最多的省份,整体占比约62%。内蒙古和山东分列其后,位列二、三名。

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入局。阿里巴巴旗下搜索平台“夸克”已推出高考板块,主推智能选志愿等功能;百度的“高考一站式服务”推出AI志愿助手、志愿填报咨询等功能;腾讯教育于2021年4月推出产品“招生通”和“新高考通”,其中包括智能志愿填报、报考热度监测等板块。

“一旦新高考在全国落地,加之家长慢慢培育了专业咨询的习惯,生涯规划和志愿填报的市场空间将分别接近240亿元和100亿元。”国金证券教育行业首席分析师吴芝峰在接受《壹零社》采访时预测。

玩家激增的同时,也衍生不少鱼龙混杂的现象。

据新华社报道,有的志愿填报软件几百元至千元左右,一对一咨询辅导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但填报软件依靠的大数据其实都是学校官网、教育部网站和阳光高考平台上的公开信息,至于动辄上万元的一对一咨询,“含金量”存疑,“从业数年”“经验丰富”的“名师”可能只参加了三四天培训就速成上岗。

据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通过志愿填报辅导或辅助软件获取志愿填报信息的比例为32.2%,2020年同期数据为28.2%。

艾媒咨询的被访者中,了解高考志愿填报信息依旧以学校招生简章、高校官网等渠道为主,获取信息相对单一、缺乏专业解读,学校、专业选择难以取舍。

“信息不对称是高考志愿填报很大的门槛,尤其是四五线城市的考生家庭来说,更是如此。”6月16日,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在接收界面教育采访时表示,“本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不代表说我要替你做决定。”

新高考带来的挑战

对今年的高考毕业生而言,2021年是一个特殊年份。

从报考人数上看,今年共有1078万考生报名考试,人数再创纪录。2021年教育部新增37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9大门类,共有43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专业的审批,大部分将于今年启动首次招生。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福建、江苏等8个省份首次实行新高考,采用“3+1+2”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科目;“1”是物理或历史两门首选科目中任选其一;“2”是地理、化学、政治和生物四门再选科目中任选两科。

新高考试点中,志愿填报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院校专业组”模式,一类是以浙江为代表的“专业+院校”模式。

前者仍以院校为主要考虑对象,只是高校将所有专业分为几个大类(组),存在专业组内被动调剂的风险;后者虽不会出现志愿调剂,但可能导致有的高校热门专业招生分数较高,另一些专业则较低。

“填报规则变得非常灵活,但是考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整个填报志愿的数量就会变得非常大。”夸克的技术负责人蒋冠军在6月16日的媒体沟通会上称。

“以前基本上填报六个志愿左右,很少超过10个。今年采取3+1+2,如果1是必选,有一种填报策略,若1不必选,又有另外一个填报策略。不同的省份采取不同专业组的形式。在专业组的设计上,高校又会有非常大的差异。”蒋冠军表示。

据夸克数据显示,目前已实行新高考的省份达14个,参加新高考的考生占比高达43.3%。以“院校专业组”和“专业+院校”为单位,首次参加新高考的考生最多可填报100多个志愿。

高难度之外,还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中国不同区域的家长、考生对高考政策的信息获取、以及规则理解,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很多海淀家长自己本身就是半个专家。”夸克的产品负责人郑嗣寿称。

夸克的后台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二至四线城市考生和家长是目前使用夸克AI志愿服务的主力人群,其中广东、河南、山东、江苏、河北等高考大省和新高考省份用户量最大。

郑嗣寿告诉界面教育,夸克最早于2019年3、4月开始研发高考志愿相关的内容和服务。作为一款智能搜索APP,夸克做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出发点之一是,“用户天然在APP里面主动检索了很多跟高考相关的内容,包括高考前中后的需求,这些关健词就代表了用户的需求。”

数据是夸克高考产品的底层基础。

“前年我们的数据相比今年还是要粗糙不少的。”郑嗣寿称,当时团队没有考虑到艺术生的需求,艺术类院校的数据搜集做的不够。这块数据在近两年内得到补齐。

由于往年的招录数据需要由学校披露,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披露每年的录取分数。

蒋冠军介绍:“大量的中长尾学校也没有意愿披露,因为这些学校招生其实也不靠分数去吸引学生,但是这些学校对于中间的那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所以我们需要把这里面的数据做补充和填平。”

储殷也表示:“二本院校的招生信息非常不完整,尤其是二本中段院校,但其实一本院校在中国的高校数量很少,80%的是二本。”

具体做法上,夸克通过对接专业的教育机构和官方机构,比如中国教育在线,快速接入他们的内容;二是夸克自有的数据整合和分析团队,从各个渠道去收集、甄别、校正。

“保过托底不过是为了强行建立信任关系”

“今年高考填报的咨询量的确是在增加,尤其是新高考实行改革的省份明显增加。”教育学者、生涯规划专家梅金锁在电话采访中告诉界面教育。

梅金锁介绍,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是线下一对一的咨询服务、通过大数据匹配为考生提供填报预案,以及出售数据卡、由学生自主查询。

价格方面,志愿填报数据卡往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卖点,为学生提供志愿填报方案参考,价格约数百元。

一对一咨询则是由志愿填报规划师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其定制志愿填报方案,服务通常包括几次线上或线下面谈,收费标准相差较大。

“一对一较高的能够达到八九万,但我认为这都是一种宣传的噱头,实际上的成交价应该不会这么高。主流价格约在5000至1万出头左右。” 梅金锁介绍。

高昂的价格并不一定与服务结果成正比。据新华社报道,不少打着权威旗号的规划师专业性可疑,部分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机构同时开办“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班,线下培训三四天时间,收费几千元。

《财经故事荟》援引家长观点称,有些打着“保过托底”、“冲进理想学校”、“帮忙占位”,“不保过不收费”等旗号的高考报考服务机构,“压根不靠谱,提供的报考方案过于保守,稳上的学校让你冲一把,能上名校的建议你报普通一本。毕竟,万一考不上,不但几万块拿不到,家长还会跑来算后账,这个保过是以滑档为代价的,有啥意义呢?!”

梅金锁告诉界面教育:“所谓的保底、帮忙占位,更多是未来引起学生家长的关注,有点强行去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在他看来,这些机构提供的服务就是对于政策的分析解读,以及学生个人的情况和目前高校在当地招生情况之间的关系匹配。而且咨询服务也不应该集中在高考结束后的这一小段时间,应该把这种服务延伸到学生高中、甚至初中的每个阶段。

据梅金锁了解,目前已经有个别公司从初中开始为学生提供这种服务,“老师对学生情况特别了解,和考生间的信任关系建立良好,最后交付的结果一定是适合这个孩子的,服务质量肯定也会提高。”

高考志愿填报的三大“天坑”

针对高考志愿填报行业存在的高额服务费、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

6月16日,教育部在官网发布预警公告,“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

教育部例举了三大高考志愿填报的虚假诈骗案例。

一是,谎称有内部信息,夸大虚假宣传。

某网站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一分不浪费”等等。但事实上,每年高考工作中,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机构或个人并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内部信息,夸大宣传是这类网站和人员一贯招揽客户的手段。

二是,谎称有内部人士,假冒专家身份。

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

国内相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上过大学,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是对孩子前途的不负责任。

三是,谎称能精准指导,实则实施诈骗。

有的“志愿填报辅导”APP和网站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有的伪造录取通知书,要求考生提前交学费;有的要求考生填写许多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或者发送带有木马的链接,造成个人隐私信息外泄。

教育部还表示,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和高校将组织开展“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专项行动。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及高校会向考生提供近年来各高校在本地录取情况的参考材料,供考生志愿填报时参考。

各地教育部门普遍对基层招生考试机构和中学教师进行了培训,可以结合考生实际,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各招生高校也会对拟报考本校的考生给予志愿填报的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