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画“成人化”争论再起,把儿童动画还给儿童

事实上,无论是儿童动画还是成人动画,都是为了给现实中的焦虑,提供一种没有条框的解答。

 |  陈述根本

文|陈根

自1906年美国第一部用胶片拍摄的动画片《滑稽的幽默相》问世以来,动画已经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了独特的动画文化。从《神奇宝贝》到《喜羊羊与灰太狼》,从《小猪佩奇》到《熊出没》,动画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幼崽,早已成为了“童年”的代名词。

可以说,动画在儿童电视节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儿童所接触的电视动画中却越来越渗透着成人世界的种种因素,儿童动画逐渐走向“成人化”。日前,少儿动画片《精灵梦叶罗丽》就被指存在成人化内容,包括主角配对、同学间吵架互撕、攀比陷害等情节,进而引发舆论关注和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儿童动画第一次因充斥大量成人化内容而引发争议。儿童动画为何走向了“成人化”?对于动画行业来说,又如何平衡“少儿不宜”的尺度和边界,将动画还给儿童?

儿童动画成人化争论再起

从1920年由万氏兄弟创始发展至今,中国的动画片已有80年的历史。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大量专业人材的培养,当前,中国动画产业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也意味着,中国儿童有机会接触到的动画与日俱增。

然而,缺乏规制的发展也更容易导致儿童动画行业乱象的发生。儿童动画的成人化正腐蚀着儿童动画市场。日前,就有博主发文,直指动画片《精灵梦叶罗丽》内容过度成人化,在网上引起争议。

虽然《精灵梦叶罗丽》在成人群体看似名声不大,但在儿童群体中,《精灵梦叶罗丽》却有着规模不小的“死忠粉”。从2013年开始,《精灵梦叶罗丽》已经播出八季,共208集,全网总播放量超百亿次,其出品发行公司去年净利润就达1679.79万元。

据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在“您的小孩平时喜欢看哪部动画片”选项中,《精灵梦叶罗丽》位于第三名,仅次于《熊出没》和《小猪佩奇》。

《精灵梦叶罗丽》雏形来自舞台剧《夜萝莉》,讲述了一群守卫人类世界的夜萝莉,为抵抗来自魔法世界坏女王的入侵,奋力抗争的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故事无疑是具有强吸引力的。此外,剧中曲折又具有想象力的情节、角色们变身的过程、精致漂亮的服装以及鲜亮的色彩和画面,也成为吸引孩子们的重要原因。

高热度背后,《精灵梦叶罗丽》却因为其成人化的内容而持续引起成人观众群体的争议。就人物形象成人化来说,有部分网友就认为,虽然主角们都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但他们变身后都是成年男女的形象,尤其是女孩子的身材被夸张化,这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年龄感。

就成人世界的社会等级观念和消费观念而言,动画中,长得好看、家世好的人受欢迎,反之则会被评价“不好意思出门”。随着集数越多、人物越多,剧方和粉丝们还组起了CP。比如王默和水王子的“水默”CP,“庞莹”CP、“金罗”CP等,而这些CP有时还会引起粉丝的现实掐架。

童年本义上是纯真美好的,没有冲突争斗,没有男欢女爱,没有奢侈糜烂,也没有浮夸造势。童年就如同一张未沾墨迹的宣纸,在一种自然渐进的状态下,一点一滴地印出完美的篇章。然而,电子媒介的介入,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打破了儿童的这种自然成长状态。动画片成人化,一直是悬在家长们心头的一把剑。

互联网媒介时代,大部分儿童的生活价值观已经随着技术的勃兴而悄然地改变。即便是小学校园中也处处弥漫着一种浮夸娇奢之风;本是成人间互相调侃的语句,互相抵损的“脏话”,已经成为了部分儿童的口头禅;孩童们参与某项课余比赛也已不是单纯的文娱活动,而是带着争取职务的提升、同学前的炫耀、奖品的诱惑等外在目的。

诸如此类儿童消费观念、价值观和社会等级观念的灌输,儿童动画的影响不容小觑。此前,《虹猫蓝兔七侠传》就曾被质疑有暴力倾向。比如,片中的一些“谋杀亲夫”语言的出现。另外,还出现了孩子观看后模仿剧中台词“杀死你”,以及学剧中情节“割手腕”的事件。

《虹猫蓝兔七侠传》停播后,又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以及《熊出没》被批片中有暴力、骂脏话、虐待等情节,对儿童成长不利。

除了儿童动画成人话所涉及的暴力因素,不少动画片还涉及异性情感,有的动画片甚至隐秘地揭示了“性”这一话题。许多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本少女漫画已经不再局限于爱情这一单一主题,画风不再沉迷于男女角色,而是日渐模糊男女角色性别特征,出现了如同性恋等敏感题材。

比如,《百变小樱》中,李小狼一开始和小樱一样喜欢上了月城雪兔(一个帅气的初中男生),剧中通过双方碰面后脸红心跳、与人倾诉等手法来展现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告白。再比如,《柯南》不论高中生,还是小学生,隐含在剧情发展中的相互错位的爱慕关系,以及《乱马1/2》中混沌不清的男女人物关系等。

从动画暴力到色情融入,儿童动画成人化的影响不容小觑。

起底儿童动画成人化

尽管儿童动画越来越脱离儿童,在当下就已造成了极大的显性危害,但其背后动因却更值得人们审视。这不仅关乎文化产业板块是否能够行稳发展,更关乎一代儿童的成长环境与未来。

一方面,就动画制作而言,资金是促使动漫产业运转的最基本动力。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且资金回收周期长,投资方得承担着长线回收甚至亏损的风险。而从我国目前动画片的播出市场来看,播出价格极低。一部国产动画片每分钟的制作成本达到一万元左右,而电视台支付给制作方的播出价格却最多达到每分钟一千元,低者甚至只有每分钟八元的价格。

如此大的差距,使一些民营企业投资方望而却步,以至于形成了长期“发文投资”的尴尬局面,这样就使得大多国产动画更多地强调教化功能和政治诉求,很少注重动画本身的艺术性和文娱性。

另一方面,我国动画原创作品稀缺也是制约本土动画发展的硬伤,尽管近年来出现了像姚非拉这样的动画原创人才,但是供需比例还是远远失衡的。国内不乏动画制作高手,但是大部分优秀人材长期给境外动画制作廉价打工,结果做出来的成品仍贴着他国的标签。

此外,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动画分级制度,关于成人内容的界定标准,其实一直没被清晰化。既然没有一个稳定的量化标准,那么何为“出格”就很难界定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这成了一个十分主观的判断。因为不同的人对“尺度”的理解不同,有偏保守者,有偏开放者,面对同一部作品,也会产生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判断。

这种模糊不清的判断标准,也给很多动画制作者带来了困扰。一旦“尺度”过大,不仅会遭到舆论的批评,被迫下架也成了不少作品难逃的宿命。而对于当前的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其大多具有清晰的动画分级制度,只要符合这个层次的作品,就可以在有限度的空间内任性创作,不用担心因“出格”而被批评。

终于,在投资长期由政策分配、原创动力不足,以及后期拓展不够种种因素的制约下,大部分国产动画制作陷入了以宣传教育为立足点,模仿国外动画痕迹的囹圄。随着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媒介更多着眼于“注意力经济”,又加上缺乏清晰的分级标准,儿童动画片中开始越来越多的渗入了成人世界的各种元素。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也亟待市场和社会一环一环地加以解决。

将儿童动画还给儿童

儿童的未来将影响国家的未来。为了广大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搭建一个纯净、适合自然生长状态的收视平台是必须,也是必然。

从儿童动画的生产、审查、播出及收视来看,“去成人化”首先就应该在生产上回归动画的原始和天真,做到真正为了放松而动画,为了娱乐而动画。

目前,国内大部分动画片仍打着“寓教于乐”的旗号,对儿童进行说教式的灌输,这种形式的动画片显然不能满足当代儿童的收视需求。而动画片的天真烂漫之所以打动人的,是因其对生活真诚。

当今社会,目之所及都是成年人疲惫的焦虑,而这种焦虑自然也会出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急功近利地希望孩子在生活的每一分钟都有所得。人们走的太快了,却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事实上,无论是儿童动画还是成人动画,都是为了给现实中的焦虑,提供一种没有条框的解答。它们不保证管用,但保证可爱。

从审查来看,儿童动画的分级势在必行。比如,3月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征求意见稿)》,也提到了关于设立未成年人专门频率频道、未成年人专门时段、未成年人节目专区、未成年人模式等措施。

尽管也有部分反对者认为分级可能为部分儿童查找不健康的内容提供便利,也助长了某些商贩不良谋利的动机。但从宏观上而言,儿童动画的分级一方面可以为儿童的监护者提供有利的参考方向,也能够有效地破除中国家长“是动画孩子就能看”的传统观念。在儿童良性收视动画节目方面,家长可以有依据地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另一方面,动画分级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受众的收视需求,市场细分的结果也必然带来动画产业的繁荣。事实上,这种分级制度已经是诸多国家业界的一种自律行为。在韩国,动漫领域的分级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韩国媒体评级委员会(KMRB)就是负责电影与游戏内容分级管制的机构。

如果说儿童动画的生产、审查是导致儿童动画成人化的客观因素,那么家庭教育环节的“收视”则是把关的最后一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表示,孩子看动画片时,父母应该陪伴指导,增加孩子辨别的能力。他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扔给孩子一部动画片或让孩子独自玩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养成孩子不良的习惯。

无疑,动画产业正日益被视为文化产业的“朝阳产业”,以美、日、韩为首的各国纷纷加入抢占各自动画以及动漫市场领土的队伍,并趁势将文化产品进行对外输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动画行业来说,平衡“少儿不宜”的尺度和边界,将儿童动画还给儿童,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