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  · 消费  · 技术

吴晓波:中国将现“食利阶层”,他们可能活过100岁

认为中国会出一个全新的阶层“食利阶层”,一生财富的来源就来自于“钱生钱”。这个事情30年前是非常罪恶的,是一个“不劳而获”的阶层。

 |  善缘街0号

文/梁园园

本文由善缘街0号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善缘街0号(ID:zhumengtrip)

“胆固醇高,腰也不太好了,其实世界已经不是你们的了。” 力不从心,是吴晓波所感知的那些40、50、60后企业家现在的状态。

在浙商创投年会上,吴晓波给这些人的建议是:不要自己折腾了,争取好好活着。

不甘心,要想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那还不如把钱给子弟们,帮他们去打仗就好。

吴晓波确信的是,现在有一些科技成果,令他们那一代人很可能活过100岁。

以下为吴晓波演讲摘要:

什么是天

在财经领域,“天”是三个东西的构成。

第一是趋势。就好像我们家门口的钱塘江,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我特别喜欢和做创投的朋友在一起。刚才浙商创投董事长陈越孟说,一年看了3000个企业,投资了30个。投资就是对趋势的判断。

第二是工具。我虽然是个文科生出身,但是20多年的财经作者阅历让我很尊重技术的发展。100多年前,欧洲最大的城市是伦敦,30多万人,有无数马车,当时最大的产业都是围绕着马车进行的,十几年之内,马车行业分崩瓦解。在马车行业最聪明的人成了最落寞的人。在汽车行业稍微有点聪明的人,就成功了。

所以我们看未来的几年,认知技术,VR,各种黑科技,医药的基因革命,都是技术和工具的推动。

第三是政策。依然是国家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政策,土地、货币,各种行业的准入。所以在中国做生意的人,如果不了解上面的文件,生意真是做不大。

所以在中国,做企业,要看天,天就是趋势、工具和政策。

以史为鉴

想看清未来,必须得回顾。

但是2015年-2016年是怎样的时代呢?

我写了《激荡三十年》。那30年,中国从贫穷的短缺经济,即将变成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那时候年均GDP是9.4%。

1978年以前是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当时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有两种模型,东欧的市场社会主义,它承认企业之间的结算;以斯大林和毛泽东为代表的命令经济,不承认劳动的价值。

当时的经济形态特别僵硬,通过什么控制供需呢?通过票据。1993年取消了粮票,是对计划经济瓦解的过程。

1980年开始商品经济,学习的对象是日本人,通过进口替代,市场扩容。按照邓小平说的,让老百姓有吃、有穿、有用。你们能想起来的,“吃穿用”这三个行业的著名企业家,都是1980年-1990年出来的。

然后1992年进入了新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味着生产线革命结束了,中国人知道怎么生产商品,接下来就是怎么卖、卖给谁。

这意味着生产线的产品多了,90年代以后,中国赚到钱的基本上都是营销高手、品牌高手。

但是今天的问题是,合格标准品通过市场分销的方式找到消费者的市场经济模式被瓦解掉了。互联网把所有利益链切断了。

未来四大趋势

趋势一:从市场经济到后市场经济

最近我写了一本书,《腾讯传》。我用了4年,费了老鼻子精力。互联网这波人,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360、盛大、京东,几乎都是1998年到1999年创办的。1998-1999年是个互联网的窗口时期。现在互联网存在所有行业,是个基础设施。经历了整个2015年,基本上这一点已经被被消化掉。

同时,原来标准件消费的模式被干掉了,消费者拿回主权,建立了传统产品的选择能力——从有了产品找到消费者,变成先有了消费者,再卖给他们。

感谢BAT建立了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它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流量分发。所有企业都受益,很多淘宝店主原来是开线下店的,现在买关键词、参加双十一,通过流量分发赚钱。

今天信息都分发完了,我认为流量成本应该下降为零。这才是合理的互联网商业世界。

我最近就是在做这个。我不知道现在是应该叫“后市场经济”还是什么名词,我请教我的经济学者朋友,他们也不知道。

在BAT看来,这个世界是平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免费的方式获得大规模消费者,然后卖东西给他们。

而我是从另一边开过来的,我们这些长期以来的做内容的人很吃亏,因为我们和消费者的关系被切断了,我们需要购买流量去接触他们。

这个公式,中间我加了一个词,“价值观”。我写100篇文章做50个视频,我的读者共性是一群热爱财经的年轻人,我形成了一套价值观。

内容成为传播口,内容自带流量,流量产生电商。

为什么说现在是中国年轻人、中小企业最好的时代,因为经历了20年的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完成了。全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完,剩下来,值得投资的就是内容公司。

今年网红特别红。我上周在飞机上看《环球时报》写:网红是一个中国的社会病。我觉得这份报纸距离时代还很远。网红不是病,网红是进入后市场经济形态,所有产品都将被赋予人格化特征的表现。一个90后网红小姑娘一年能卖2-3亿的货,这不是偶然事件,她背后肯定有个非常健全的供应链和大数据挖掘。这些新模式的发生,都给今天的年轻人、中小企业极大的空间。

趋势二:从屌丝狂欢到理性消费

2015年以后中国一个新的消费族群兴起了,我认为是中产阶级。

去年我的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很大反响,连博鳌都在讨论。它背后描述着一种新的消费可能:谁在买马桶盖?

电饭煲、马桶盖、眼药水,我一个同事在日本买了11把菜刀。这些产品漂洋过海,其实最大的生产国在中国。我后来发现马桶盖是杭州下沙生产的。

日本货有没有在中国投过广告?中国人骂日本人天经地义,但是为啥都去日本玩?

全球都通货紧缩,满街都是产品。所有靠成本和规模存在的企业都活不下去。成本太高,规模越大死得越快。同时中国还供需错配。我有很多钱,愿意买东西,但是中国无法满足我。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只是建立在成本和规模的环境下。

2009年一个全球非常著名的HR公司在中国做了一个企业家调研,采访了20个企业家,柳传志、王石都参与了,每个人采访了4小时,做了中国企业家素质模型。此前它也做过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企业家调研。

我最后去听评审会,它讲到中国企业家的素质,好多你都能想到:善于进攻,防守不足;靠直觉思考问题,不够理性;家国情怀非常高,“齐家治国平天下”,男人活着就是让国家更强大。

其中还有一点:中国企业家面对本土市场创新不足。当时我大吃一惊!美国人也觉得难以想象。你们身在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你的企业家却不研究这个国家。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基础创新都是偷来的,知识产权保护极其差,仿冒是最大的创新。

2009年后,我一直想不清楚,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家不行。

为什么?因为没有人为我的创新买单。我干嘛要创新?中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大部分是空的,我参观过很多,氛围是伪造出来的。早期是日本人、美国人牵头成立研究中心,然后他们被赶走了,后来日本人、美国人不再卖技术给中国人了。

没人为创新买单。这是个价廉物美为核心的市场,概念传播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市场,屌丝的市场。

中国的屌丝大概有6亿。但是在“马桶盖”事件到今天,中国有了1亿的中产阶级。

“吴晓波频道”1周年的时候有了70多万用户,我想写个报告,因为我认为,一群人,不管是20人还是80万人,如果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同意的价值观,就是乌合之众,聚在一起没有意义。

我的70多万用户是谁?我要让他们形成价值观的统一:第一认可商业是美的,是正当的事业,不能仇恨商业;第二乐于奉献共享;第三崇尚个人奋斗;第四反对屌丝经济。

到今天,慢慢大家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消费有两边,屌丝仍然活跃,理性消费者慢慢登场。在一个十几亿人的市场卖同一个东西的世界结束了。未来大众品牌会消失。中产阶级的层面,我们都处在不同的圈子里,很多人开始愿意为性价比买单。这是所有企业的福音。

趋势三:从营销驱动到技术驱动

2013年雷军和董明珠当上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台上吵起来还打赌。雷军说你的模式落后了,5年内小米营业额会超过格力。董小姐说小米长得快,但是根基不够。

做企业是个马拉松,不是短跑。营销驱动就是短跑,短期迅速崛起,但是长期还是看技术能力。

我们渐渐开始追求利润、规模、别的东西。现在都得回到产品本源。

趋势四:从产业资本到产融资本

不管你是开饭店还是做房地产,每一分钱都是和产业有关系的。10年前我去温州,温州人不喜欢“创投”这个名词,很多人觉得我慢慢做企业,干嘛上市?你们这群门口的野蛮人这么讨厌。

那是产业资本的时代。今天到了产融资本。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有融合、帮助,也有攻击,比如去年的“宝万之争”。它将成为非常常规的业态。资本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庞大。中国的金融行业从银行控制变成了全面证券化。

我认为中国会出一个全新的阶层“食利阶层”,一生财富的来源就来自于“钱生钱”。这个事情30年前是非常罪恶的,是一个“不劳而获”的阶层。

说了这么多,对在座各位来说,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办法,第一是创业,第二是参与年轻人的创业。你捧着钱,把钱交给VC,VC会寻找20年前的你,找到有野心的TA,把钱交给TA。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善缘街0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