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主办券商下月“大考” 差异化监管下“优等生”不好当

新三板主办券商下月将迎来首次“大考”,根据各自执业情况分为四挡,未来将面临差异化监管。

 |  梁瑀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三板正在努力从“万物生长”发展模式向“精耕细作”转变,提升主办券商执业水平被认为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为此,监管层专门为主办券商设立了一场“大考”,希望通过设立严明的奖惩制度规范新三板市场运作。新规将根据券商执业质量负面行为记录和服务企业数量设立加分和扣分项,最终将券商分为一至四档。市场传言,未来可能会根据评级结果对券商进行差异监管,比如提高执业质量好的主办券商审批效率、优先试点等政策。

4月1日,股转系统宣布主办券商执业质量评价工作正式实施,监管对象包括已取得推荐、经纪或做市业务备案函的所有主办券商,4月主办券商执业质量情况或于5月10日前公示,2017年8月31日前将公示所有主办券商年度评价结果。

北京一家券商场外市场部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新三板的市场导向已经发生变化,监管层提醒券商不仅关注数量,更要关注质量,“推荐数量作为加分项在股转系统已经淡化,推荐有融资、有并购重组,有交易行为的挂牌公司,已成为鼓励。”

新三板主办券商制度运行两年多以来,曾因为迅速推荐企业挂牌出现大量未明确违反规则、但执业质量低下的行为,反映出主办券商管理层合规意识薄弱、从业人员经验不足、执业态度不严谨等问题。

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共发生57起主办券商、做市商违规事件,其中2015年36起,2016年仅一季度就已发生15起,处罚方式包括约见谈话、出具警示函、限制证券账户交易、通报批评、限制甚至终止从事相关业务。

根据股转系统出具的35项执业质量负面行为清单,其中推荐挂牌负面行为11项、挂牌后督导负面行为10项、交易管理负面行为8项、综合管理负面行为6项,涉及受理材料包括申请挂牌材料、内核、股票发行、信息披露、做市商报价等。

该项工作让券商压力陡增,业内人士表示,执业评价标准太难,新三板“优等生”难当。

结合券商执业负面行为清单,可以发现督导工作中的负面行为是券商目前工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一项。主办券商有持续督导所推荐挂牌公司诚实守信、规范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义务。但一位新三板私募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券商没有直接动力进行持续督导工作,因为企业后续发展与券商没有直接的利益绑定,企业后续要发布的许多信息披露事项,涉及很大工作量,对券商来说也牵扯到人手不足的问题。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6455家,主办券商90家,平均每家券商对接挂牌企业71家,各家券商纷纷根据工作难度对新增挂牌企业涨价。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券商以前推荐挂牌费用平均在100万元以上,目前已经涨到120万元到150万元之间,甚至出现200万元的报价;持续督导费用也由12万元涨到15万元左右。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资本市场部合伙人赵宇律师则认为,随着监管风暴的来临,新三板公司的挂牌费用一定会水涨船高。这并不是中介机构坐地起价,而是原来的收费标准确实太低了,仅够中介机构勉强覆盖成本,在如此之高的监管要求下,如果再不做调整,中介机构可能就要亏本了,这无疑会使新三板业务失去吸引力,进而危及整个新三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毕竟责任要与权益相统一。

赵宇还表示,这实际上是通过管好券商来实现管好所有中介机构,券商在承担了巨大压力之后,自然也会根据中介分工,将责任分别落实到其他中介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这等于所有参与主体的工作要求都被相应提高了,而居间协调的主动权仍在券商手中。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不少小型券商都把新三板业务当作创新业务积极布局,希望借助新三板未来发展趋势弯道超车,但目前也出现了因成本过高收缩业务的例子。

前述券商人士表示,监管完善对新三板发展意义重大,但同时也希望监管手段可以与目前市场功能相匹配,新三板对券商带来的收益还不多,监管力度已经让券商压力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