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业务退出中国市场,花旗集团究竟在下什么棋?

中国市场仍是花旗全球战略和业务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天下银保
图片来源:Pexels-Expect Best

图片来源:Pexels-Expect Best

文|天下银保  吴林璞

花旗个人业务退出中国市场!

近日,花旗集团宣布,将对其全球个人银行业务进行重组,计划退出包括中国、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等13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将资源和投资聚焦于更具竞争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业务。

记者从花旗中国处获悉,此次花旗全球个人银行业务重组不涉及花旗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和机构客户业务。中国市场仍是花旗全球战略和业务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外资行从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直以来,个人银行业务对花旗集团来说地位并不低。从本次重组相关内容来看,更像是花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调整,涉及到的市场也不只一个。

“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例,尽管外资行整体以对公业务为主,但退出个人银行业务绝对不会是大趋势,相反,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资行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其中就包括个人业务。”该人士进一步指出。

重组全球个人银行业务

提及此次全球个人银行业务重组,花旗集团表示,此举是为了将集团的资源进一步向规模大、增长潜力大的企业客户倾斜。

“尽管这13个市场拥有出色的业务机会,但我们没有足够的规模参与竞争。”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Jane Fraser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同时,Jane Fraser也表示将继续发力这13个市场的机构业务及财富管理业务。

据悉,全球个人银行业务一直是花旗集团的重要支柱业务之一,但今年一季度花旗集团个人银行业务表现并不亮眼。一季报显示,花旗集团个人银行业务70.37亿美元,环比降低4%,较去年同期下降14%。

对此,花旗集团解释称,虽然去年存款增速加快,财富管理业务增长势头强劲,但疫情之下较低的信用卡交易量及全球持续的低息环境抵消了业务优势。

花旗中国方面指出,花旗在中国市场即将展开以企业机构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新篇章。“我们将确保以保护客户、员工和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出发,力求将影响降至最低的方式审慎妥善开展个人业务调整”。

花旗中国首席执官兼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林钰华表示,在中国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花旗将继续助力中国企业开拓全球市场和外资机构参与中国开放的大市场。

有此前在花旗中国工作过的外资行从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直以来,个人银行业务对花旗集团来说地位并不低。从本次重组相关内容来看,更像是花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调整,涉及到的市场也不只一个。

“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例,尽管外资行整体以对公业务为主,但退出个人银行业务绝对不会是大趋势。相反,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资行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其中就包括个人业务。”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各家外资行母行对全球各个市场的定位和业务方面的调整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

近期不少外资银行“招兵买马”的信息也受到了关注。汇丰控股表示,集团目前正在转向亚洲,预计将在未来三到五年聘雇超过5000名财富规划师。渣打集团也于去年表示,计划未来三年内在中国南部的新中心增加1600多名员工。

个人业务不赚钱?

花旗集团此次的调整也不禁让人好奇:一直以来,对于外资银行来说,零售业务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例,又有着什么样的“打法”呢?

“对于个人业务我们还是坚持线上线下进行布局的。”沪上某外资行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对于外资行来说,零售业务普遍没有那么赚钱,但零售业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品牌价值。“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可以进一步开设新支行并加快数字化转型”。

记者采访了解到,外资银行的对公业务较为全面且具有较强的跨境特色。而从个人业务角度看,外资银行由于机构网点数较少的原因,传统个人业务并非外资银行强项。像日资的东京三菱、瑞穗、三井住友等银行甚至都取消了个人业务。

行业观察人士李飞(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大多数外资行在中国内地的主要业务都在对公层面。个人业务端,外资行整体的市场份额比较有限。

“一方面本地银行具有网点优势;另一方面国内的客户也比较熟悉并倾向于选择五大行和本地的商业银行。”李飞进一步指出,本地银行在数字化业务转型上的投入也加强了与本地客户的绑定。

不过,展望未来,李飞认为,外资行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在李飞看来,外资行在个人业务端的一大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海外投资产品资源。“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接受并采纳全球资产配置的理念,这可能也是未来外资行在中国个人业务端发力的重点”。

“另外就是外资行可以将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经验和规则引入国内(比如ESG标准),与本地基金公司或科技公司合作,探寻新的突破口。”李飞分析称。

某外资银行中国区总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高端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外资银行得益于其在成熟市场的高端客户服务经验以及跨境资产配置的相关产品,仍然在国内拥有比较高的品牌价值。

金融进一步开放

2018年以来,中国在扩大金融业开放上集中出台了40多条举措,无论是开放的速度,还是开放的覆盖面都是史无前例的,这让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迎来全新的机遇,包括设立分行、业务拓展等方面的限制得到进一步的放宽。

花旗中国方面表示,花旗将继续在中国市场投入,其也持续积极寻觅和评估符合自身优势和发展特点的新业务机会,包括寻求筹备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期货公司,以进一步丰富产品和服务。

此外,《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不少外资行业务拓展的重点所在,正在等待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

近期,花旗银行也在国内大批量招人。此次招聘不仅仅局限于深圳与北京,花旗还计划在香港招聘不超1700名员工。有分析称,其大规模招聘的意图主要在于香港的经济辐射性,连带可以与内陆深圳、广州等地的业务取得联系和衔接,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效应,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中心,带动辐射区域的整体金融业务发展。

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则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即将推出的大湾区理财通业务,恒生中国已经布局很长时间。不仅一直都在留意政策的具体进展,为了更好地参与进来,也与母行之间达成了协议。“具体来看,在跨境账户开立、资金划转、产品上线、认购及后续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布局”。

尽管个人业务对网点依赖性较强、对于银行而言更像是“持久战”,且相较于中资银行,外资行似乎并不具备相关优势,不过,也有外资行从业人士向记者表达了积极的态度,其中,数字化转型被视为一个突破口。

“对服务渠道适时评估并按需优化也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该人士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数字化时代的客户需求,银行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模式并加强数字渠道建设以持续改善营运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有观点指出,相比于目前以网点辐射业务和服务的银行形态,未来银行网点数量的递减是必然趋势。

“但网点不会消失,而将不断向综合化智能化发展。以线上平台为主、以线下网点为辅,线上与线下相融通,强化银行网点与周边生态、社区的交互,是未来银行终端的主要形态。”相关人士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