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中学  · 林徽因

林徽因一生的最美年华是在哪里度过的

林徽因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北京培华女子中学度过的。她8岁的时候原本在上海读小学,后因为父亲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

 |  京城传奇

文 | 陶叶

她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也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她的堂叔叫林觉民,是著名的革命党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她从小既接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仁义礼信的熏陶,又接触到了西方教育中的科学民主的一面。

她天生丽质,却又极富才情。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她随父亲去欧洲旅游,遇到了她父亲的朋友徐志摩,徐志摩爱上了这个姑娘,这也给以后关于他们的流言蜚语埋下了伏笔。之后她遇到了她的终生伴侣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并成就了一代建筑大师伉俪。

「1916年,林徽因于北京」

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北京培华女子中学度过的。林徽因8岁的时候原本在上海读小学,后因为父亲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

「1916年,12岁的林徽因(右一)与表姐妹们身穿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合影」

民国初年,苏慧廉返回英国筹得300万英镑之后,准备在中国创办“华中联合大学”,但是计划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落空。之后,苏慧廉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女儿谢福芸于1914年在北京创办了“培华女子中学”,是一所位于北京的教会学校。

早期的女学堂、女校,基本上都是西方传教士创办的,英文等西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时能上女学的女生,大多出生于富家。但在创办之初,女校却几乎等同于孤儿院、弃婴堂的地位。

「燕京大学女校」

原来,在19世纪中期,随着《南京条约》等签订,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初期都在民间传教,但中外文化差异使传教收效甚微。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学校给年幼的孩子灌输教会意识,并培养本土传教力量,成为传教的选择。

女校更是成为贫苦女孩子的收容所。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上海的第一所女校文纪女校开办于1851年,起初只有8个学生,都是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抱着“给家里省口饭,也让孩子能活下去”的心态送去。女校的课程针对这些女孩设置,也都是一些生存技能。

「民国女校着新式服装的学生们」

随着女校的发展,女子该享有教育权开始被民众甚至政府接受,并以法规确定下来。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确宣布女子同男子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后来,随着女子教育理念的普及,中国一些上流阶层家庭开始主动把女儿送入女校接受教育。进入女校学习是一种身份的彰显,而且女孩子在女校“镀金”以后身份也大不同,能娶到女校学生在社会上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穿着学士服的民国女大学生」

课程:中英文并重的双语教学

「民国女校教材」

女校在贵族化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用中英文并重的双语教学方式。除英文外,其他课程的内容也大大丰富,国文、历史、地理、哲学、工技、数学、法律、会计、医药等都成为可选择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并且,除了教授的女工刺绣外,更多陶冶情操,增加女性素养的课程也被加入进来。比如钢琴、篮球、甚至优雅的高尔夫球,都有涉及,甚至有的学校还为学生设置了必修的家政课程。

学校严格的校规礼仪培养了女学生们的风度仪态。从当时照片看,女学生们依旧烫着精致的鬈发,穿旗袍大衣,未露任何松懈疲惫之态。

「民国时期穿旗袍的的女大学生」

除了林徽因、还有宋氏三姐妹和张爱玲等,京剧艺术家李世济、新中国生殖医学奠基人葛秦生、旅美数学家韦澄芬等人均是该校校友,跨度从文到理,从艺术到医学,各领域均有建树。都毕业于女校,可以说,整个女校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文章参考徐永初、陈瑾瑜主编:《圣玛利亚女校(1881-1952)》

百度百科: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林徽因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