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中学  · 历史

北京通州居然有所“盛产爱情”的中学?

论历史,潞河中学比清华北大都更悠久,论前身,人家以前可是大学建制。虽然坐落在通州,但它早在1867年就成立了,它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始称潞河男塾,后来改为潞河书院。

 |  京城传奇

「潞河中学校园图」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大家一定不陌生,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它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1939年创作的。几十年过去了,歌曲传遍全世界,成为西部民歌中最有名的IP。

「在那遥远的地方」

1939年秋天,王洛宾受西北大军阀马步芳的委派,协助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抒发人生难遇的一期一会之情。

年轻时候的王洛宾就像21世纪初的周杰伦,风格独特,群众普及度极高,他创作了《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些歌曲太有名了太熟悉了,就跟90后随便哼几句《可爱女人》、《七里香》一样不费脑子。

「晚年王洛宾与作家三毛有过一段恋情」

谁能想到一个总把鸭舌帽压得低低的、毫不起眼的害羞男生能在一个月内写出十几首歌来,但是周杰伦能。别忘了,他是淡江中学三年二班的那个一弹钢琴就引来女孩子围观的周杰伦。而且,周杰伦的一身本领是在淡江中学完成的。

那么王洛宾呢。他的淡江中学是哪所?答案是潞河中学。

「潞河中学老校门」

1913年,王洛宾生于北京某座瓦灰色四合院里,他父亲是搞油画装裱的,他的曾祖父是浙江人,以卖茶叶蛋为生,后流落到北京。王洛宾在今天的北京市东城区春雨胡同小学读过书,但是到了中学,父亲把他送入潞河中学读书。潞河中学在通州,1927年的北京,可没有八通线6号线,北京城区和通州互不统属,来回奔波要一整天,为什么舍近求远呢。可能那时候就有学区划分,或者学区房他们买不起,只能到远郊通州读书。

「潞河中学学生」

但是祸兮福所倚,王洛宾在通州潞河中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1929年秋天,王洛宾参加了学校里面的基督教堂唱诗班,因为极富音乐天赋,很快成了唱诗班的佼佼者。潞河中学毕业后,王洛宾就被保送进北平师范大学艺术系,最后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音乐天才之路有迹可循。

「潞河中学校园」

论历史,潞河中学比清华北大都更悠久,论前身,人家以前可是大学建制。虽然坐落在通州,但它早在1867年就成立了,它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始称潞河男塾,后来改为潞河书院。

我们历史书上说的“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就是在潞河中学皈依基督教的。孔祥熙15岁以山西太谷华美公学(也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潞河书院。1900年,孔祥熙因为毕业成绩优异又被潞河书院推荐到美国欧柏林大学继续深造。5年后,又进入了耶鲁大学读经济学。

「后左2蒋介石、后左3孔祥熙」

后来,孔祥熙当上了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娶了宋霭龄,与宋子文、蒋介石结为姻亲,成为民国翻云覆雨的人物,为了感念中学的那段求学经历,1935年,他给潞河中学建了一座楼,就是今天的潞友楼。

​ 

「潞河中学 · 潞友楼」

这座楼也可能是孔祥熙特意为潞河中学的一个女孩建的,她叫韩玉梅,孔祥熙的高中同学,他和她在1908年结为夫妇。四年后,韩玉梅同学因染上肺病而撒手西去,这一度让孔祥熙悲痛不已。

潞河中学著名校友中,同样对自己女同学念念不忘的还有1951级的刘绍棠,这位日后成为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荷花淀派”的作家出生在今天的北京通州区,他的初恋经历也曾被传为美谈。

 

「刘绍棠夫妇」

有传闻说,一位东南亚的归侨小姐,看了刘绍棠写的小说《红花》,拿着文章追到潞河中学,找到刘绍棠,后来终于结为夫妻。这位归侨小姐就是曾彩美,但是这场带有男权色彩的“红拂夜奔”故事其实是后人的臆想。当时谁追谁还不一定。

可以肯定的是,曾彩美不是追星而来的,而是时事所迫。当年南洋16岁的千金小姐,敢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搭乘远洋航轮,在大洋上颠簸了半个多月,又换乘小艇偷渡澳门,回到举目无亲的祖国,支撑她的是共产主义信念,她所求的是参与到新中国建设的浪潮中。

 

「潞河中学冬景」

曾彩美来北京后先去了潞河中学读书,她和刘绍棠同级不同班,她是生活委员,刘绍棠是学生会副主席。在学校生活中,这位大小姐感到了刘绍棠的朴实、热情、认真,并没什么其他想法。但是刘绍棠已经悄悄喜欢了这位曾同学。在他1953年9月13日写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段:“除了5月27日,我就是今天最快乐了。我的内心在跳动,在唱歌。我告诉谁?谁也不能告诉。我想对别人说,逢人便说,她是共产党员,可是不能。因为这是党的秘密。”

 

「晚年刘绍棠及夫人曾彩美(左2)合影」

这里的她就是曾彩美。刘绍棠1953年7月至1954年1月的半年日记,真实记录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政治思想动态和革命理想与激情,也记录了他和曾彩美的恋爱活动。

“经潞河中学党支部批准,我和曾彩美的恋爱活动可以秘密进行,但对外不得公开。”这是革命时代的浪漫,今天沐浴在共和国温暖光辉下的大中学生们,谁能体味?

1954年,刘绍棠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一来,他觉得北大的学科设置对自己写小说帮助不大,二来,党支部终于批准他和曾彩美结婚。

许多年后,刘绍棠去世了, 有记者来到和平门附近的“红帽子楼”,扣响了曾彩美的房门,想听听曾彩美与刘绍棠的往事。

 

「晚年曾彩美」

曾彩美拿出一本老式的胶粘大相册,说这些年就在家里整理刘绍棠的照片和作品。其中有一张照片是在潞河中学楼前的合影,10位同学分成两排,照片背面写着:“1954年7月 高三党小组左二为刘绍棠 右二为曾彩美”

连曾彩美都惊讶,照片上的字体跟她所熟悉的刘绍棠字体全然不同,可是,细想下,这不正是当年羞涩恋情的证据吗,因为在她不注意的时候,他已经悄悄地标记上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