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位心理学家在文化战争中扮演了备受争议的角色,他在书中却把自己描绘成灵魂的私人教练……他的最新建议是振奋人心的实用指南,还是毫无幽默感的陈词滥调?
乔丹·彼得森试图解释“如何有效地避免过多的安全和控制带来的危险”。图片来源:Chris Williamson/Getty Images
在关于如何过上有意义生活的新手册的引言中,乔丹·彼得森讲述了2019-2020期间折磨他家庭的一系列地狱般的健康危机,从而定下了该书的基调。他的妻子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通常是致命的肾癌,而他自己的重度焦虑和危险的低血压持续恶化,直到出现苯二氮类精神药物依赖和急性戒断反应,几乎完全失眠,双肺感染肺炎,并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毁灭的念头”,最终他在俄罗斯重症监护病房从医疗人工昏迷中醒来,对前几周没有任何记忆。
传统观点可能会认为,人们不会对这样一本专注于彼得森所说的“生活的灾难”和“存在的恐怖”的自助书感兴趣。不过,传统观点也不会预测到他2018年出版的《人生十二法则》会如此受欢迎,因为书中要求读者不要再指责他人,而是要为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这位加拿大心理学家也由此闻名于世,被众多迷茫的年轻人奉为人生导师。
自那以后,围绕身份政治、社会正义和言论自由的文化战争助推了他的崛起,但同时,这场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其结果是,被批评者诋毁、并被更应受到谴责的支持者称颂的彼得森,与他的书中遇到的彼得森越来越不像了。例如,在写作中,他给人的印象是某类公认的自助(self-help)性别歧视者,倾向于过度解读有关男女性格差异的数据,但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谴责他是一个恶毒的厌女者。同样,他的观点也倾向于保守。他的加拿大出版商的员工指责他“导致另类右翼组织激增”,而又苦于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说法,我也找不到证据。
在所有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中,通过阅读他的新作《秩序之外》(Beyond Order),我们不难看出,对彼得森最好的理解不是把他看作政治或文化的辩论者,而是独特的灵魂私人教练——这是一种刺耳的声音。他严厉、真诚,不能容忍蠢人,有时虚张声势,喜欢通过圣经故事、古代神话、JK·罗琳和JRR·托尔金的作品,以及混乱之龙、仁慈的女王、智慧的国王和其他带有荣格主义色彩的抽象概念,来传达严酷的真理。哈里·昆祖鲁对阅读彼得森上一本书的描述——“就像被一个穿着纱笼裙的橄榄球教练大吼一样”——至今仍未被超越。
《秩序之外》一书是对《人生十二法则》的一种平衡,它提出了十几条新法则,(大致)围绕着这一理念:除了与不断威胁吞噬我们生活的混乱作斗争,我们也必须找到与之共存的方法。彼得森写道,这本书试图解释“如何有效地避免过度安全和控制的危险”。事实上,这条建议和上次差不多:为自己的处境承担责任,深入挖掘自我约束的能力,尽可能毫不畏惧地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可怕之处。
主要的区别在于,这次的方式没有那么个人主义,而是更多地关注友谊、婚姻和养育子女,就好像彼得森经历的磨难向他强调了我们只能共同度过一生。他写道,人类“把精神健全的问题外包给他人”:孤立地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承担起与他人接触、与他们相处的责任。(法则10:“计划并努力维持你们关系中的浪漫。”)我们需要勇气来面对人终有一死的存在恐惧,但我们也需要爱。爱需要努力。
关于彼得森的令人困惑的公众对话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主要有两种痛苦。一种是不同群体间的权力差异造成的痛苦: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经济不平等。另一种是普遍性的痛苦,作为一个有限的人,面临着有生命的有限、死亡的必然、悲伤和悔恨的不可避免,以及无法控制现在或预测未来,甚至不可能完全了解我们最亲近的人。现代进步主义者将大量精力集中在第一种痛苦上,这是正确的。但我们越来越多地谈论第一种痛苦,似乎第二种痛苦完全不重要,甚至不存在——好像所有真正重要的问题最终都是政治问题。相比之下,彼得森确实非常认真地对待第二种痛苦。
如果有时成效不大——彼得森建议读者做出持久的浪漫承诺;让自己在伴侣面前表现出脆弱;在家中摆放美丽的物品;通过写下痛苦的回忆来处理它们——那是因为自文明开始以来,应对人生的黑暗的最好方法一直在演变。在这点上,其中一些肯定听起来很熟悉。
进步人士普遍不愿将生活视为权力斗争以外的事情,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Vox网站的一位作者会认为彼得森可能是在告诉他的追随者,“世界可以而且应该围绕他们和他们的问题转。”他并没有,但他确实写得好像每个读者都有道义上的责任视自己的处境和性格发展为生死攸关的问题。他最糟糕的粉丝(彼得森当然可以做点什么来否认他们)也犯了类似的错误。那些心怀不满、牢骚满腹的人权运动人士幻想,在一场基于身份认同的斗争中,他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而事实上,他在一页又一页纸上不断提醒他们,怨恨和积怨是直接通往心理地狱之路。(法则11:“不要让自己变得怨恨、虚伪或傲慢。”)
身为作家,彼得森最大的缺点是他与许多严厉批评他的人都共有的:缺乏幽默感。他认真对待令人痛苦的人类困境——但也太当回事了。考虑到他所经历的一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结果是剥夺了他的读者应对生活的另一个必要工具。人们经常注意到彼得森对生活有一种宗教般的态度。但你可能会说,他在整件事上过于太像个清教徒,而不够犹太人。面对痛苦,他一点也不像亨利·扬曼(喜剧演员、音乐家)笑话中那个在车祸后被抬上担架的男人那样,在忍耐痛苦时仍保持着冷幽默。医护人员问:“你感觉舒服吗?”受伤的男子耸耸肩说:“我活下来了,也算赚到了。”
不过,归根结底,在自助书书架上放置这样一本持悲观态度的书籍,是一件好事。我们的文化致力于相信社会制度是完美的,相信我们有无限的能力去了解世界,并将其置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以及相信当下的道德判断是绝对正确的。彼得森给我们提了一个宝贵的醒:我们是有限的,生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无法控制一切,甚至不能控制太多——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以来,每一代人类都认为自己在道德上无法改进。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逃避痛苦,或者如彼得森以特有的华丽文辞所言,“焦虑、怀疑、羞耻、痛苦和疾病,良心的痛苦,灵魂破碎的悲痛深渊,梦想破灭和失望,现实的背叛,屈从于社会的专制,以及可耻地衰老至死。”而我们让它变得可以忍受的唯一希望,就是与其他人一起,尽我们所能地面对它。
彼得森的最后一条法则是“尽管遭受痛苦,仍要心存感激”。这意味着你应该接受自己的命运——当然,对于那些正在与贫穷、性别歧视或种族主义作斗争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冒犯。但对于任何面临着生老病死这一普遍性痛苦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建议。即使成功地实现了正义与公平的乌托邦,我们仍然会受困于生而为人的痛苦。勇气和爱——再加上你在这本书里找不到的笑声——真的是应对这些的唯一方法。
(翻译:刘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