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叙利亚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叙战以来各个时期的新华社驻叙记者,从他们的讲述中,或许可以感受到,“天堂国度”是如何沦为“人间炼狱”的。
【亚太日报讯】2011年3月15日,叙利亚国内示威者走上街头,表达对政府不满,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危机正式爆发。
五年来,这场进入21世纪以来最惨烈的人间浩劫已夺走25万余人的生命,近千万人逃离家园。其间,多名中国记者前赴后继,奋战在叙利亚的土地上,记录那里发生的一切。他们既是这场危机的见证者、记录者,更是亲历者。
值此叙利亚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亚太日报独家采访了叙战以来各个时期的新华社驻叙记者,从他们的讲述中,或许可以感受到,“天堂国度”是如何沦为“人间炼狱”的。
2011年,危机初期的叙利亚秩序井然
讲述者:李佳,新华社前驻中东总分社记者,2011年底到叙利亚采访。
2011年底,我同另外两位同事赴叙利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采访报道,那个时候,叙利亚还处于动乱初期,走在大马士革的街道上,除了感觉人变少了以外,民众生活并未受到影响,可以说是秩序井然。记得在市中心的一家商场采访时,一些当地民众得知我们是中国记者后,还走上前与我们合影留念。
2011年12月23日,叙利亚国家安全总局门口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两起间隔不到半分钟的爆炸震惊了首都大马士革的居民。从那以后,叙利亚境内的爆炸袭击事件大幅增加,并逐渐形成常态化,对无辜民众的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在此期间,叙利亚危机的斡旋基本在阿拉伯联盟框架内进行,我前后跟随叙政府组织的采访团到过霍姆斯、阿勒颇等地,印象里那时候的武装冲突有限。叙利亚政府为了缓和局势,释放了阿德拉监狱所有因参与反政府游行示威活动而被捕的在押人员。
2011年3月16日,在叙利亚北部城市阿拉颇的舒纳客栈市场,一男子在纺织品店整理货品。新华社发 巴西姆摄
有件事情让我印象最深,从大马士革回到开罗以后,我在开罗城郊采访“叙利亚小商品展”。一些叙利亚人辗转来到开罗展销挂毯、橄榄皂、香水等物品。在一个挂毯的摊位前我们遇到一名抱着吉他的16岁叙利亚少年,尽管来到开罗对他来说是“逃难”,尽管他也对叙利亚局势担忧,但他却每天坚持练习唱歌,为即将举办的歌曲大赛做准备,他深信有一天终将再回到祖国。
2012年,叙利亚危机从严重到极度恶化
讲述者:姜铁英,新华社前驻大马士革分社记者,2012年至2013年常驻叙利亚。
2012年,叙利亚危机从严重走向极度恶化。我看到的是叙政府军与反对派在叙利亚境内爆发了旷日持久的“超限战”。
在正面战场,双方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人员伤亡数字急速增加,一个个惨案接连爆发。在舆论战场上,无法证实的海量信息充斥在社交媒体上,记者逐渐成为袭击目标,不断有同行在采访中罹难。在经济战场上,叙利亚政府一路溃败,叙利亚本币一年间贬值近一倍,经济萧条,本就不景气的就业更是成了摆在叙利亚政府面前的巨大难题……叙利亚已然变成一个现代战争的练兵场,受难的只有纯朴善良的老百姓。
2012年1月6日,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安全人员在爆炸现场警戒。 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
这一年是叙利亚危机的一个分水岭,武装暴力冲突日趋常态化,一次次的政治斡旋与停火协议均以失败告终;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相互不信任让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开始向叙利亚境内渗透,成为“伊斯兰国”的马前卒。
2013年,叙危机加剧 民众渐感麻木
讲述者:陈聪,新华社前驻大马士革分社记者,2013年至2014年在叙利亚常驻。
在叙利亚常驻的时候,我感到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当叙利亚的人们谈起这场危机,有的人已经渐渐麻木。他们对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感到麻木,对随处可见的难民和乞讨者感到麻木,对炮火声和爆炸声感到麻木,甚至对国家的未来也不甚关注。
他们说,他们就这样生活着、等待着。而当等待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最初等待的是什么,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漫无目的的等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
2013年1月18日,阿勒颇市叙政府军控制区域内的一栋居民楼被火箭弹击中,建筑损毁严重。资料图片
也有等不下去的,坐上蛇头的船,前往生死未卜的彼岸,而更多的,还是选择逆来顺受地生活,他们不支持政府,也不支持反对派,他们只想着过好自己的日子。
“还能坏到哪里去呢?”这种情绪也在慢慢折磨着我,我的内心从疑惑,到绝望,再到无所适从,我不知道和平什么时候来,但我隐隐之中也已经习惯了与随时随地的突发事件与不断上升的死亡数字相伴。
2014年至2015年,“伊斯兰国”登台 美俄派兵干预叙利亚
讲述者:刘阳,新华社前驻大马士革分社记者,2013年至2015年在叙利亚常驻。
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在2014年兴起,成为改变叙利亚危机格局的重要一环。面对恐怖主义的泛滥,原本借叙利亚角力的大国不得不重新考虑自身的利益,因面对同一个敌人而从对抗转为合作。
美国2014年开始打击“伊斯兰国”,俄罗斯一年之后加入。虽然都被指责在军事行动中夹带“私货”,但“伊斯兰国”的进攻势头被遏制住了。
2014年1月24日,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古瓦特里大街,一名男子高举印有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头像的海报参加游行,声援叙利亚政府。 新华社记者张迺杰摄
关于巴沙尔去留的问题表面激烈,恰恰是因为代表了双方的面子。美国等西方国家从叙利亚危机伊始就高调要求巴沙尔下台,希望迫使他下台而给各自国内民众一个交代,而一向以强硬形象示人的普京更是不肯丢掉叙利亚国家元首这个极具政治意义的角色,以免给世人造成“偌大的俄罗斯连一个人都保不住”的印象。
然而,在目前缺少可以替代巴沙尔政府治理叙利亚的组织的情况下,是否让他下台并不是问题核心所在。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为了照顾西方面子,让巴沙尔下台,接替他掌权的人也必定来自巴沙尔的亲信圈子,而不可能是反对派的一员。
2016年,军人治下的“女儿国”
讲述者:杨臻,新华社记者,2014年起常驻叙利亚至今。
“现在的大马士革简直成了女儿国!”曾有一位叙利亚朋友向记者开玩笑说。
五年的消耗战令叙政府军兵力吃紧,叙政府多次扩大征兵范围。遍布街头的检查站也对来往青年严加盘查,如果名字出现在征兵名单上,“可能直接被带走了”。许多青壮年为逃避兵役,或足不出户,或铤而走险,踏上了生死未卜的偷渡路。
叙利亚女兵。资料图片
在叙利亚平民百姓眼中,军人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又怕”的特权群体。在叙利亚,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采访,记者也总少不了和政府军的官兵们打交道。
叙利亚对媒体异常敏感。记者只要在街上拿出相机,不出几分钟,就会有军人或是身着便衣的安全人员前来询问:“有许可么?”
有时,即便有叙新闻部或军方签发的采访申请,被请到局子里“喝茶”也是家常便饭。这些稿件之外的小插曲总是令人啼笑皆非。
(责任编辑:李梦歌)
APD观察专栏作者均为资深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国际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