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证监会官员炒股?要不得!

在当前股市发展仍不够成熟、监管问责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允许证监会官员炒股,还是不可行。

 |  郭施亮

近日,一则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据了解,刘士余老同事给刘士余写了一份公开信,其中对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提出了十大提问以及十六个建议。

不可否认,其中不少建议都值得管理层去深思,且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其中有一条建议,即“允许证监会官员炒股,给证监会官员加工资”却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这一建议,刘士余的同事主要表达了这三个看法。

其一、让证监会官员炒股,有利于他们制定股市规则。

其二、要制定证监会官员买卖股票的细则,比如公开买卖什么股票、买卖的数量以及买卖的时间等,防止内幕交易。

其三、大幅提高证监会工作人员的待遇,这样有利于吸引高质量人才进入证监会,激发证监会在岗人员的积极性,安心工作,防止腐败。

“允许证监会官员炒股”,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建议。但是,站在笔者的角度去分析,在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环境氛围下,允许证监会官员炒股,确实要不得。对此,笔者针对刘士余同事提出的三个观点,作出了一些质疑,以供探讨。

其中,针对上述第一点,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下,管理层往往只能够充当裁判员,而不应该同时担任运动员。究其原因,纵观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权力与利益挂钩的现象频繁上演,而对于极少数证监会官员而言,因其自身自律性不足,且缺乏有效的监督与问责,由此容易让其借助自身的权力而牟取不可告人的利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无疑扰乱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于证监会官员而言,更需要在其担任裁判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其真正的监督水平,以从本质上维护好市场健康运行的发展方向。退一步来说,在当前缺乏自律、缺乏监督,且缺乏有效问责的大前提下,若允许证监会官员既担任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则对市场的影响也是弊大于利的。

针对第二点,实际上,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中,内幕交易似乎已经成为了市场中的一块“牛皮癣”。多年来,内幕交易的乱象始终很难从本质上得以杜绝。

与此同时,纵观近年来的资料,无论是少数证监会官员,还是部分公募基金经理等,都似乎很难逃过内幕交易的风波。在实际情况下,更存在极少数的证监会官员,拟借助亲戚好友的账户来间接实现内幕交易的行为,而更为隐蔽的利益输送现象更是很难发现。

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如果允许证监会官员炒股,且制定出证监会官员买卖股票的细则,甚至公开买卖的股票、买卖的数量以及买卖的时间等数据,这样就能够有效防止内幕交易等现象了吗?

笔者认为,虽然这可以让证监会官员的股票操作公开化,且利于群众的监督,但是对于中国股市这一高度投机的市场而言,证监会官员买卖的股票往往容易引发市场的跟风操作。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股民很容易误认为官员买卖的股票属于消息股,后续存在大幅拉升的可能;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国股市是以散户化作为主导,而在高度投机的氛围下,中国股民的跟风热情非常浓厚。由此一来,证监会官员买卖的股票,却瞬间成为了股民们追涨杀跌的对象,从而间接影响到该股的走向,而部分隐蔽的利益者或许从中牟取了暴利。

针对第三点,大幅提高证监会工作人员的待遇,这需要满足一个大前提,即实现人才“优胜劣汰”的考核模式。简而言之,即谁有能力,谁能够胜任这一份工作,就能够获得适度的待遇补贴奖励。但是,若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任务,或管理水平相对欠佳的,则需要作出一定的惩罚或警告,这才能够提升工作积极性,创造出高质量人才应有的竞争环境。

据了解,回顾以往证监系统处级以上官员离职之后的去向,往往热衷于到基金公司、券商,抑或是私募基金机构等担任高管。

确实,与传统体制内的薪酬福利相比,上述机构可以给予这类人才很高的薪酬待遇,且具有很大的工作挑战性。由此可见,要想从本质上提升体制内官员的工作积极性,不仅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而且更需要对部分优秀人才给予适度的奖励,以达到提升士气的效果。

事实上,在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环境之下,因市场制度体系的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往往容易让一个好政策遭到扭曲,甚至演变为一个给少数利益者实现利益输送的渠道。因此,在现阶段,管理层的精力还是要放在“治市”身上,同时更需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危机应急处理能力,让中国股市得到持续性的稳定发展。

对此,在当前股市发展仍不够成熟、监管问责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允许证监会官员炒股,还是要不得!